蓝泥湾
文/崔云生(山东)
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听妈妈唱着好听的歌
妈妈唱的是蓝泥湾
小时候就记住这些
安坐在明亮的教室
跟老师学唱好听的歌
老师教的的是南泥湾
从此有不一样感觉
蓝泥湾就是南泥湾
终于懂了
妈妈的乡音
感到更亲切
蓝泥湾就是南泥湾
好地方咯
老家的乡音
至今还记得
乡音映初心,一曲忆峥嵘——评崔云生《蓝泥湾》
这首小诗以“蓝泥湾”与“南泥湾”的乡音差异为线索,串联起童年与少年的记忆,在质朴的叙事中藏着对乡音的眷恋、对红色历史的认知,语言如家常话般亲切,却于平淡中见深情,让“南泥湾”的精神在个人记忆里变得鲜活可触。
全诗结构清晰,以“时间+场景”为脉络,分四节形成自然的递进与顿悟。前两节聚焦两个关键场景:童年“依偎妈妈怀里”听唱“蓝泥湾”,是带着体温的家庭记忆,“好听的歌”“记住这些”满是孩童的懵懂与依恋;少年“安坐明亮教室”学唱“南泥湾”,是进入集体教育的认知启蒙,“不一样感觉”暗示从“单纯听歌”到“理解意义”的转变,为后文的“懂了”埋下伏笔。
后两节是全诗的核心,也是情感与认知的升华。“蓝泥湾就是南泥湾”的重复出现,如同恍然大悟的瞬间,既解开了“音近字不同”的疑惑,更让“妈妈的乡音”与“红色的南泥湾”产生关联——原本属于家庭的柔软记忆,与承载着艰苦奋斗精神的红色符号重叠,“更亲切”三字道尽这份融合带来的情感升温;末节“好地方咯”的引用,呼应南泥湾的经典印象,“老家的乡音至今还记得”则将认知落回情感,让红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与乡音、与个人成长紧密相连的温暖印记。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却以“妈妈的歌”“老师的教”“乡音的暖”三个细节,让宏大的红色主题变得具象可感。它不刻意说教,而是通过个人记忆的梳理,让读者在“蓝”与“南”的转合间,感受到乡音的温度与红色精神的传承,平凡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