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时光》赏析 —— 一场自我与深秋的对望
文:张洪福
时光无言,却改变了许多不该改变
光阴如禅,却疏远了许多不该疏远
一场自我与深秋的对望,仿佛隔了很多年。写出作者只顾打理家庭,却忘了大自然的遗憾。光旭的《丢失的时光》是一首意象清晰、情感深邃的短诗,辅以题外随笔的点睛之笔,共同构筑了一个关于疏离、遗忘与自我找寻的动人瞬间。
1. 核心意象与冲突:诗歌的核心冲突是“我”与“自然”(花草、深秋景致)的疏离。诗人赴一场与好友的深秋之约,本是融入自然与友情的良机,却“陡然发觉”自己“忘了该如何与花草对谈”。这种遗忘感是震撼性的,它不仅仅是技能的丢失,更是深层联结的断裂。“身体勉强挤入景致”与“心,仍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形成强烈对比,生动描绘了肉身在场而心灵缺席的尴尬与孤独。这并非空间的阻隔,而是时间与生活打磨出的心理鸿沟。
2. 深刻的自我诘问:“是它们已然认不出我 / 还是我将它们遗失得太久”这两句是关键转折。诗人并未责怪外物变迁,而是将审视的目光投向自身。答案在痛苦的叩问中逐渐明晰——“是我将它们遗失得太久”。一个“遗失”道尽了主动或被动的疏忽。而“久到连一个像样的拥抱 / 都不知该如何开启”,则用“拥抱”这个充满温情的意象反衬出疏远的残酷,那份曾经的亲密无间已被漫长的遗忘冻结,变得笨拙而不知所措。
3. 题外的升华:题外文字是诗歌情感的绝妙延伸和深化。
“凝成了一枚透明的琥珀”:将“能与草木私语的时光”具象化为珍贵的“琥珀”,美得令人心碎。琥珀是凝固的时光,是远古生命的遗存,象征那段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纯净岁月已然成为被尘封的、遥不可及的过去,封存在“记忆的褶皱里”。
“笨拙的异乡人”:这个身份认同精准无比。在曾经熟悉的自然之境,诗人感到了陌生和格格不入。“伸出手却碰不到从前的风”——“风”在此处象征着流动的时光、过往的气息与自由的心灵状态。“碰不到”强化了无力感和失落。
最终的领悟:“原来不是花草变了模样,是我在带孙娃的岁月里,弄丢了那个会蹲在花丛前,认真听一朵花讲述心事的自己”——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揭示了疏离感的根源:并非外在世界改变,而是内在自我的迷失。在“带孙娃的岁月”所象征的、充满烟火气与责任的日常生活中,那个敏感、细腻、能与万物共情的“本真自我”被悄然搁置、甚至遗忘了。“弄丢了”一词饱含无奈与痛惜,“蹲在花丛前,认真听一朵花讲述心事”则勾勒出丢失的那个自我最纯粹动人的形象——一个充满好奇、耐心与诗意的倾听者。
4. 情感与共鸣:这首诗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以及被生活洪流裹挟后产生的自我迷失感。“带孙娃”这一具体情境,更使其具有了特定人生阶段(如中年、老年)的独特印记,引发许多经历了抚养后代、为家庭付出大量精力的读者的强烈共鸣。它探讨的是如何在责任与自我、世俗生活与精神家园之间寻找平衡,以及在时光流逝中如何守护或寻回内心的那份诗意与宁静。
5. 语言与节奏:语言朴实而精准,意象选择得当(花草、深秋、琥珀、风、拥抱、异乡人)。诗歌主体部分节奏舒缓,带着沉思的语调,与疏离、探寻的情绪相契合。题外文字则带有散文诗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为诗意做了更充分的展开和总结。
我也有相同的感叹!与大自然分别太久,诗句也不那么丰满。反反复复吟唱着过时的情怀,忘记大自然才是诗的源泉。作者的这首,就是写的这种情怀。但可喜可贺的是,她召回内心的美好。
总而言之,《丢失的时光》是一首情感真挚、富有洞察力的佳作。它通过一次深秋赴约引发的微小顿悟,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与旧日自我的疏离,并最终指向了在生活重压下个体精神世界的迷失与对“本真自我”的深切怀念。题外的补充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更深的哲理层面,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状态与心灵归属的思考。诗中那份欲拥抱而不得的怅惘,以及对那个“倾听花语”的纯真自我的深情呼唤,久久萦绕人心。
附:《丢失的时光》
文/光旭
昨日约多年的好友
赴一场深秋的邀约
却陡然发觉
自己早已忘了
该如何与花草对谈
即便身体勉强挤入这景致里
心,仍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
是它们已然认不出我
还是我将它们遗失得太久
久到连一个像样的拥抱
都不知该如何开启
题外
恍惚间竟觉,那些能与草木私语的时光,早已凝成了一枚透明的琥珀,被遗落在记忆的褶皱里。如今我站在深秋的光影中,像个笨拙的异乡人,伸出手却碰不到从前的风——原来不是花草变了模样,是我在带孙娃的岁月里,弄丢了那个会蹲在花丛前,认真听一朵花讲述心事的自己
2025~10~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