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洛宁县城隍文化渊源
(一)洛宁县的城隍爷
洛宁县的城隍爷名为武大烈。
武大烈乃临潼人士,于天启七年乡试中举,崇祯十三年获授永宁知县,即相当于现今的一县之长。彼时,有奸佞之徒凭借万安郡王的权势,肆意践踏法律,在乡里横行无忌。武大烈知县果断出手,予以严厉惩治,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崇祯十三年(1640 年),永宁县已连续大旱三年,此年旱情尤为严重。十二月二十一日,义军闯王李自成自南阳而来,攻破宜阳,并于二十四日第三次突袭永宁城。 知县武大烈负责率部坚守北城,赋闲在家的兵部侍郎张鼎延带领家人守卫南城,都司马有义镇守东城,守备王正已则负责西城。敌军如潮水般蜂拥而至,守城的兵民在城墙上拼死抵抗,浴血奋战,坚守了整整三天三夜。
直至二十七日晚,敌军开始炮轰东门,瞬间,城墙轰然倒塌,雉堞尽数被毁,随后城门亦被点燃。
都司马有义见形势陡然不妙,当机立断,犹如鞋底子抹油——溜之大吉。而此前李自成早已暗中买通狱犯牛可敬、魏之明等人,此时他们在城内鼓噪呐喊,与城外义军里应外合。一时间,敌军阵地上杀声震天,矢石如骤雨般纷飞,冷雾弥漫四周,天地仿佛陷入一片昏暗。
不到四更时分,城池便被成功攻陷,喊杀声如滚滚惊雷,刀光剑影闪烁,场面血腥残酷,杀人不计其数。义军率先擒住了县长武大烈,李自成得知他是陕西临潼人,念及同乡情谊,表明只要他交出县印,便可保全性命。

然而,武县长丝毫不为所动,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地怒喝道:“吾手握天子符印,主政一方,城亡则当以死殉国。头可断,印绝不可得!”闯王苦劝无果,不禁怒不可遏,遂将他绑在一棵大树上,用火活活烧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武县长依旧骂声不断。
敌人闯入县衙后,发现武大烈在墙壁上还题有四句诗:
天启丁卯登第,
崇祯庚辰临民;
武氏祖宗孝子,
大明皇帝忠臣。
武大烈的英雄壮举,令敌人闻风丧胆,也让洛宁人由衷地敬佩与深深感动。此后,他被供奉于永宁县的“明宦祠”之中。《明史·列传》更是专门记载了他壮烈殉职的事迹,其英勇之举,流芳史册。
而后,永宁之地的百姓,特聘请神仙巫师,虔诚恭报天庭,恳请批准。他们将为护佑全城百姓性命而英勇壮烈牺牲的武大烈县长,奉为神明。以无比谦恭之态,将其请入县城隍神庙,尊为洛宁县城隍老爷。自此,城隍老爷永享四季香火祭祀,庇佑全城百姓,使其平和安康。诚如欧阳修所言:
吏能知人,不能知雨;
唯神有灵,可与雨语。
吏竭其力,神祐以灵;
各供厥职,无愧斯民。
注:
①万安郡王。即朱采鑋,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亦是伊厉王朱棡的九世孙,更是万安恭宣王的嫡长孙。万安王的王府坐落于河南洛阳城,其别宫则位于永宁永固城,也就是如今的洛宁老城。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载:明·万安王旧宫。万安王名采鑋,明太祖伊利王㰘之八世孙。万历二十九年,父珂佳袭封万安王,以就府营福藩(府在洛阳,福王名常洵,神宗第二子)。别城永宁,寻薨(hong)。采鑋袭封。崇祯九年,以盗炽,请加固永宁城。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流贼(李自成起义军)破城,遇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