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眉间白毫相
——照见三世,慧光破迷
第一节 西行路上
离开金光寺已半月有余,玄觉与明月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而行。越往西,风物越是不同,胡杨挺立,大漠孤烟。
这日行至敦煌地界,但见三危山在夕阳下泛着紫金光芒。莫高窟千佛洞前,香客如织,其中却混杂着不少形貌奇特之人——有头缠白布的天竺僧侣,也有身着奇装异服的西域武士。
“听说了吗?鸠摩罗什大师要在莫高窟开坛讲经!”一个商队头领兴奋地比划着,“据说他能眉间放光,照见人的前世今生!”
明月蹙眉低语:“这鸠摩罗什,莫非就是慧可大师说的那个天竺狂僧?”
玄觉默然望向远处石窟。自悟得“身金色相”后,他时常觉得眉心处隐隐发热,仿佛有什么要在那里破茧而出。此刻望着莫高窟的方向,那种感觉越发强烈。
夜幕降临时,二人借宿在一处驿站。半夜,玄觉忽被一阵梵唱惊醒。推窗望去,但见莫高窟方向有一道白光冲天而起,在夜空中化作莲花形状。
“那是......”明月不知何时也来到窗前。
“白毫光。”玄觉轻抚眉心,“《法华经》云:眉间白毫,向右旋转,如白玉山,放微妙光。”
突然,他怀中的令牌剧烈震动。取出看时,但见令牌上那道金光明灭不定,而在金光之上,隐隐浮现出一枚竖眼的图案。
第二节 千佛洞中
次日清晨,莫高窟前已是人山人海。一座高坛搭在九层楼前,坛上端坐着一个深目高鼻的天竺僧人,想必就是鸠摩罗什。
令玄觉惊讶的是,慧可大师竟也坐在坛下,与几个中原高僧并列。
“今日讲经,要说这眉间白毫相。”鸠摩罗什开口,声如洪钟,“常人以为此相是眉间真有一根白毛,实则大谬!”
他忽然指向玄觉:“那位小师父,你且上前。”
众目睽睽之下,玄觉只得走上法坛。鸠摩罗什仔细端详他,忽然大笑:“妙哉!你已得金身,正可演示白毫之相!”
不等玄觉反应,鸠摩罗什一指點在他眉心。玄觉只觉一股热流自天灵贯下,与体内金光明相真气汇合,直冲眉间。
“看啊!”台下惊呼。
但见玄觉眉间竟真的放出一道白光,那光却不刺眼,温润如玉,照在每个人身上,都让人心生宁静。
鸠摩罗什却脸色突变:“这光......你练的是什么功法?”
原来在这白光照耀下,鸠摩罗什眉间也显出一道细微的光痕,但那光却带着几分诡谲的紫色。
慧可大师霍然起身:“罗什!你果然偷练了'天眼通'邪功!”
场面顿时大乱。几个西域武士跃上法坛,直取玄觉。明月急忙出手,因缘缦网手施展开来,金线纵横,挡住来人。
鸠摩罗什狂笑:“既然被你们看破,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他眉间紫光大盛,照向玄觉。
玄觉但觉眼前幻象丛生,前尘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更可怕的是,那些幻象真真假假,竟要动摇他的道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强守灵台一点清明,默诵《金刚经》。眉间白毫光随之变化,由温润转为清冷,如月光般洒落。
两道光华在空中交锋,奇的是并无巨响,反而化作漫天光雨。光雨落下之处,众人只觉心中澄明,连那几个西域武士都停下了手。
“这是......大慈悲光?”鸠摩罗什踉跄后退,紫光消退,“你竟能化杀伐为慈悲......”
第三节 慧光初现
混乱中,慧可大师护着玄觉退至一个洞窟内。这洞窟甚是奇特,四壁绘满经变画,正中却只供着一面铜镜。
“此乃鉴心镜。”慧可道,“罗什本是天竺高僧,因执着神通,误修邪功,反被'无面宗'利用。”
玄觉望向镜中,但见自己眉间光晕流转,隐约形成一个卍字图案。更奇的是,在镜中他看见了自己与明月的前世因缘——原来二人早在往昔劫中便曾同修佛法。
“白毫相的真实含义,你如今可明白了?”慧可问。
玄觉合十:“弟子明白了。此相非关肉眼,而是智慧之眼。能照见诸法实相,破一切虚妄。”
这时鸠摩罗什也追入洞中,听闻此言,如遭雷击:“智慧之眼......破一切虚妄......”
他忽然跪地痛哭:“我错了!我执着神通,反生魔障!”
原来“无面宗”以神通秘籍为诱,控制鸠摩罗什为他们寻找三十二相传人。此番在莫高窟设局,本是要擒拿玄觉。
玄觉扶起罗什:“迷途知返,善莫大焉。”他眉间白毫光再次亮起,这次却带着温暖之意,照在罗什身上。
在慧光照耀下,罗什眉间的紫气渐渐消散,眼神恢复清明:“多谢师兄点化。”
慧可取出一卷贝叶经:“此乃《大般若经》中关于白毫相的真正注解,今日便传于你。”
玄觉接过经卷,怀中令牌再起变化。眉间竖眼的图案完全显现,与金身、缦网、足相四道纹路交相辉映。
明月好奇地看向铜镜,忽然轻呼:“你们看!”
镜中映出的不再是洞窟景象,而是一片浩瀚星空。星空中,三十二颗明星排列成特殊图案,其中最亮的四颗,正对应玄觉已悟的四相。
“这是......”慧可震惊,“三十二相星图!”
鸠摩罗什合十道:“传说当三十二相再现人间时,星图便会显化。看来更大的因缘正在酝酿。”
离开莫高窟时,玄觉回望千佛洞。夕阳下,那些石窟仿佛千只慧眼,凝视着滚滚红尘。
下一相的线索指向南方——关于“狮子颊相”的传说,在洱海之畔等待有缘人。
而星图所示,似乎暗示着“无面宗”的阴谋远比想象中庞大。这个神秘组织,究竟为何要收集三十二相?
玄觉眉间的白毫光隐隐流转,仿佛已经照见了前方更深的迷雾。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