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文艺 第1787期
七律·乙巳中秋节吟怀(其二)
文/张家油坊
北雁南归傍晚行,秋虫夤夜叫天晴。
凌霄低首因风冷,绿竹修身为雨轻。
有意举杯询殿阙,无心醉影唤瑶琼。
东山谢客留青史,持卷书斋寄五更。
♥️
中秋望月怀远
于占海(北京)
海上殊奇玉月生,天涯梦远寄深情。
中秋紫塞冰轮赏,雁语高原露洁评。
最美韶华军旅忆,荣光使命北疆行。
八千里路英雄敬,大漠神舟桂酒迎。
♥️
中秋
白勇(北京)
玉轮碾碧暮云穷,香逐清光入绮栊。
露湿疏桐秋意寂,烟笼远岫月华朦。
庭中冷蕊凝霜色,阶下残蛩咽晚风。
此夜相思谁共望,天涯客里梦难同。
♥️
七律·中秋
李凤江(吉林)
独坐窗前望月羞,赋吟把酒贺新秋。
嫦娥寂静寒宫守,玉女萧疏桂树幽。
自古净心存俯仰,从来知友问烦忧。
凭栏尽与冰轮转,对影更寻银汉流。
♥️
七律·中秋节
文/宋志权
中秋霞霭不停忙,辞暮迎宵绕月旁。
街上红装铅粉丽,道边菊桂蕊花香。
竹光照夜喑星斗,歌舞连台闹镇乡。
风雨兼程桑梓路,门庭远眺老爹娘。
❤️
中秋月
曾丹峰(湖南)
玉兔东升晚宴圆,银盘皓亮挂长天。
登楼品茗家常话,望月清心故土缘。
转动冰轮风有信,聊谈肺腑夜无眠。
婵娟映照乾坤共,海内知音北斗联。
❤️
迎双节(通韵)
刘海芹(吉林)
中秋国庆两节逢,太古星文万物盈。
月满一轮辉宇宙,花开千里到门庭。
祥麟献瑞祥麟映,硕果飘香硕果丰。
锦绣河山添锦绣,光明华夏更光明。
❤️
10月2日、3日参加湖南新化叶氏宗祠竣工庆典,受到了新化叶氏全族的热情款待,阿辉兄弟全天陪伴,真心感谢新化叶氏叶育贤会长及全族宗亲、叶阿辉兄弟!
七律•谢宗亲
文/叶再
金秋赴会槎溪畔,典盛欢腾祠宇前。
日夜倾诚劳食宿,宗亲伴护挚心连。
珍馐迭劝真情在,醪酒频斟厚意妍。
叶氏家风流万代,阿辉高义薄云天。
❤️
金秋感怀
林国水(福建)
浮生何必计穷通,一枕松涛酣梦同。
得意当如云外鹤,忘机且作酒边翁。
衣随冷暖三分淡,友共知交几处逢。
回首烟霞明灭际,半山秋雨半山风。
❤️
七律 知足是福
张广建(涡阳人)
何须逐利苦奔忙,平淡生涯亦自芳。
箪食瓢浆盈暖意,疏篱小院绕清香。
不争俗世千般好,独守心田一寸光。
若解此中真趣味,柔风明月享安康。
❤️
对秋写意(拈“来”字韵)
文/荒山野樵
西风连续送秋来,节物任由白帝裁。
昔日繁华成客忆,今朝萧索费人猜。
渐无绿叶霜前舞,唯有黄花寒里开。
万里长空云望断,衡阳雁去几时回。
❤️
对秋其二(拈“黄”字韵)
文/荒山野樵
渐感秋浓梧叶黄,缠绵痴雨助清商。
时光省觉如流水,年鬓情知似夕阳。
空恨满池荷色败,深怜小院桂花香。
几番望断窗前景,好入新诗伴梦乡。
❤️
七律. 游北海公园
梁文君
太液池边柳色稠,琼华白塔景光优。
长廊脉脉红尘事,阔水涵涵彩画舟。
竹柏风梳梢欲老,杨槐露滴叶初收。
登临向对前朝迹,早见团城遮荫侯。
❤️
七律·中秋
薛有毅(山西榆次)
玉镜高悬娥兔修,清辉洒落映亭楼。
风吹桂影香盈袖,露打菊枝馨入眸。
千里乡关情切切,一帘幻梦谊悠悠。
团圆茶酒宴亲友,雁阵南飞念旧俦。
❤️
七律·中秋节
薛有毅(山西榆次)
华夏今朝赏月圆,万家团聚夜无眠。
遥观玉兔姮娥伴,仰看吴刚天际翩。
佳节欢欣亲友拜,好时鼓舞族宗虔。
举杯畅饮丰收庆,烧饼翻身奉桂仙。
❤️
七律 闲笔
文/杨以松
年年岁岁望中秋,玉兔银蟾孰与谋。
旅雁归来三径暖,黄花开处木樨休。
应怜世路情还在,却恨吾身德未修。
莫笑无人堪把臂,元知往梦不须愁。
❤️
七律 次山竹老师韵
文/杨以松
露滴晨晖薄有寒,楼头待雁欲凭栏。
黄花摇曳侵寒蝶,桐叶飘零覆藓瘢。
柳色沉沉犹敛雾,泉流脉脉不争湍。
秋光次第知难管,但把吟怀诉笔端。
❤️
七律 次忻师“自嘲”
文/杨以松
浮生难免事高低,五指同根恨不齐。
旅雁每从高处去,流莺偏向矮林啼。
春风拂槛人何在,柳色垂堤鸟自迷。
世路因循谁似我,晚来孰与证菩提。
❤️
中秋桂花香
心尘
遗落人间异味稠,月圆偏爱绽香浮。
冷金簇簇凝仙露,素魄盈盈转玉州。
得趣千山萦凤喜,相宜万井乐民求。
吴刚伐后长生蕊,独冠清寒第一秋。
❤️
“古有项羽不过江 ,今有牛马不归乡 。我的生活没有假期 ,也没有四季 ,只有两季 ,努力就是旺季, 不努力就是淡季。 旺季腰疼, 淡季头疼。他向漂泊无归处,身无银两家难还。”观而有感,吟成一首:
🔰
中秋望故乡
心尘
辞亲数载困工岗,汗浸三更鬓染霜。
事已催魂凝作客,囊空怯票阻归航。
稻粱谋重身如絮,雁字书遥路若荒。
忍看邻闾炊饼熟,家山菊近九秋望。
💕
月是故乡明
文/金色浪君
望断北山梁,心头装故乡。
每逢明月夜,独对旧风光。
游子可安好?双亲思念长。
归来常恨晚,满院桂飘香。
❤️
中 秋
周良文
饮罢黄梅酒,临宵雨断声。
云浓云转淡,月暗月还明。
世事无常态,人间有素情。
今吾劳玉兔,寄思岳阳城。
❤️
中秋节有寄
平成斌
桂轮初上玉帘钩,绝妙清辉洒酒楼。
千里归鸿劳代问,万端思念在心头。
❤️
菊抱疏枝
白 燕
冷蕊偎枝迎晓露,清姿映月惹诗肠。
寒风难撼凌霜骨,独抱疏篱暗吐香。
❤️
藏头七绝 . 中秋咏月
文/斯丰义(上海)
嫦仙后羿本同心,娥女刚男夜夜情。
奔去寡居千古憾,月宫悔恨至如今?
❤️
七绝·登弥勒锦屏山感
文/老马伏骥
嵯峨万仞觉心开,法雨禅光掌上来。
鸟迹桂花天性逸,天纵弥勒静尘埃。
❤️
与桂花谈回家
张建彪
他乡明月不迎人,每到秋凉桂满身。
终是家山风爱我。吹飞客子一襟尘。
❤️
双节同庆
王建华(河北)
华诞中秋喜庆连,神州大地共欢妍。
红旗招展街楼猎,祖国繁荣抒锦篇。
❤️
秋韵三题
苍松(北京)
一
风扫疏林一径黄,斜堤老柳落轻霜。
声声雀叫悲秋瑟,折影枯荷半水塘。
二
银杏枝黄飘叶斜,风吹零乱塞泥洼。
沿堤偶见寻游客,指认溪桥掩晚霞。
三
水面夕阳斜影长,枯芦浅草小风凉。
拾来一片黄金叶,收入诗书记逝光。
❤️
寒露吟
瀚海布衣/吉林
(一)
杨柳叶落满地黄,草枯虫悲身难藏。
雁去云留空无影,菊花携露染秋霜。
(二)
时临寒露天转凉,西风漫捲树叶伤。
枫染浓霜山色秀,篱旁菊花送秋香。
(三)
又是松江十月中,深夜无眠听西冈。
晨起露重寒意现,却喜又见旭日升。
(四)
西风落叶打窗棂,寒露昨夜迭小城。
半盏清醪独自饮,换来一梦好心情。
(五)
烹茶听雨岁月新,寒露染枫步前尘。
浮光清波水中影,淘尽时光又一轮。
❤️
秋色横空.中秋游颐和园
于占海(北京)
波影秋光,柳垂千尺鸳鸯戏。黑天鹅群咏涟漪,亭榭繁忙异。
双节旅游挤地。画船竞、深情梦醉。孔桥成典、解清宫史,衣襟滴泪。
❤️
鹧鸪天 寻韵
文:黄元基
载载中秋把韵寻,情潜冀野共赓吟。
消魂节序光明夜,慰悦团圆幸福心。
分月饼,聚乡音,老翁含笑醑醪斟。
久居佗邑思桑梓,振笔裁诗惹客钦。
❣️
婆羅門引•當時明月
詞 / 李立方 桂竹逸士
當時明月,曾經是否鎖清秋,為誰空照秋愁?是否獨圓秋夜,獨照小紅樓?笑多情明月,年少無憂。
青絲白頭。酒未醉、淚先流。流不盡西風雨,秋水悠悠。月如當時,猶自照、猶自多情留。人是否、如故無憂?
💕
踏莎行•兰河双节(新韵)
张杰(黑龙江)
黄草连天,绿枝拂地。兰河又是双节喜。月高寂静却无人,小区灯亮欢声语。
征鸟依依,凉风缕缕。长途辛苦人相恤。垂杨落叶惹秋风,如何系住行人履。
❤️
西江月·中秋情思(新韵藏头)
李保才 (安徽)
一
天际流光轻泻,人间暖意盈轩。共邀亲友话婵娟。享尽温情无限。
中夜花灯映水,秋风丹桂香甜。月辉遍洒照尘寰,圆梦今朝相伴。
二
漫卷疏星云汉,品箫惊鹊风湍。月明何处照人圆?饼饵香残更半。
静倚危楼独看,念随孤雁遥关。故丘黄叶又堆烟,乡泪空流夜畔。
💕
水调歌头•贺省诗协文都六尺巷创作基地挂牌
杨兆根(安徽桐城)
秋色漫城郭,礼让溯桐乡。巷涵千载清气,风动桂飘香。忽见诗旌扬处,恰是文都故土,琴韵绕雕梁。匾挂喜吟客,榴熟醉韶光。
接今古,融雅俗,纵笔狂。指尖轻点,屏际珠玉竞飞扬。休道坊街幽窄,且看云寰星聚,万里共传觞。六尺潮声起,诗国启新航。
❤️
【双调·折桂令】秋思
文/金凤凝香
才别过炎夏流光,又喜读秋水文章。
仰长天雁字排行,对棱镜鬓角熔霜。
莫悲催残塘菡萏,且迎来雏菊鹅黄。
钟情云高气爽,霜枫岭醉疏狂。
叶似花红了山梁,酽如酒醉了高粱,
万里秋光,万里秋香。
💕
胡世谋(古月)对联
🔰
上联:
百转千回,岁月沧桑车不尽;
下联:
四通八达,人生坎坷路难平。
横批:农家风车
红安苕赋
文/胡世谋(古月)湖北红安
序
红安古称黄安,地接大别之麓,壤带丹霞之温。夫苕者,薯之别称也,闽粤传种,楚地扎根,红安独得天地之秀,故号“红安苕”。自康熙迄今,与斯民共晨昏,历饥岁为仓禀,经战火作糇粮,今则成产业之基,载精神之韵。斯物虽微,实系红安之魂,故为赋以咏之。
正文
一、苕之形质
红安苕者,其貌不凡。皮或丹赤,若晓日初升;或呈金黄,似秋阳泻野。体修长而腴润,质细腻而柔滑。剖之则肉如丹砂,莹然剔透;食之则生脆甜,若嚼霜梨;熟绵香,如啜琼糜。农科院察其质,糖高于常薯,纤维低于凡品,含维生之素,蕴矿物之精,可通腑气,可辅安澜,诚味与养兼者也。
烹饪之法,变幻无穷。蒸则皮红心黄,糯若凝脂;烤则外焦里嫩,蜜流齿颊;煮则清甘入脾,入口即化;晒则脆若金箔,薯香满室。磨粉为面,韧而不烂;酿之为酒,醇而弥香。百法烹调,皆成珍馔,故民曰:“一日无苕,食不甘味”。
二、苕之历史
稽苕之来,远溯明朝。万历癸巳,闽商陈振龙自吕宋携薯种入闽,渐播湖广。康熙间,红安始植,以其地风调雨顺,土疏而肥,遂成特产。《黄安乡土志》云:“藷芋红白二种,生熟皆可食,贫人半岁之粮,多者数十石”。
昔年饥荒,苕为“救命粮”。民倚之度荒,丁壮赖之充腹。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植域延袤二十万亩,岁岁丰登,养育一方。红安人之性,如苕之朴:不图名位,唯务耕耘;不贪膏粱,只甘淡泊,故苕与民,情同骨肉。
三、苕之革命功
及革命烽火起,红安为鄂豫皖根据地之核,苕则成红军之粮。黄麻起义时,民捐口粮,以苕济军,四十二万红安人,献粮千万斤,苕居其半。战士负苕而行,以当干粮;宿营炊苕而食,以振军威。
吴光浩率工农革命军困于山头,三日无食,见山腰苕田,许战士各取二苕,食毕突围,一战而捷。吴焕先领兵过乡,取苕充饥,留银元五饼于地,附书曰:“红军取苕,酬银五块,老乡请收”。此“银元换红苕”之佳话,至今传之。故苕者,非唯粮也,实革命之见证,红安精神之载体也。当时红军三支主力,皆赖苕之滋养,数十万军民,共沐苕之惠,此“革命苕”之名,不虚也。
四、苕之今盛
今之红安苕,非复昔时“救命”之姿,已成“致富”之珍。岁在甲辰(2024),植域达二十八万二千亩,产量六十有三万九千吨,产值四十有七亿五千万。一产十五亿六千万,二产二十七亿三千万,三产四亿六千万,带动七万八千五百农户,共享其利。
加工之肆三十有七,转化之能超三十万吨,制品分八类,凡百二十种:红薯热干面、酸辣粉、倒蒸薯干、红苕酒,皆为佳品。品牌为中国甘薯类首获地理标志者,入“湖北农产品品牌二十强”,价值四十有一亿。商路则线上线下并举:线下设大别山交易中心,联沃尔玛之属,年售四万余吨;线上声播域外,网销十八亿,单品屡登热榜。更出口欧美,与美商订粉丝三百吨,值六百六十万;四品过中欧之检,将销欧盟,海外粉丝四千余,声名远播。
五、苕之精神
夫苕之德,索寡而献丰。不择硗薄,不畏旱涝,落地即生,岁岁报稔。红安人之质,如苕之朴:革命时“一要三不要”,舍生取义;建设时“一图两不图”,埋头苦干。故“红安苕精神”者,即奉献之精神,实干之精神也。
苕与红安,同呼吸,共兴衰。昔为救荒之粮,今为振兴之基;昔伴红军历风雨,今随百姓奔小康。它非独一薯,实红安之根,历史之镜,精神之旗也。
乱曰
伟哉红安苕!生乎红土,长乎红乡,献乎红民。貌不矜贵,而功盖一方;质不华艳,而德润千秋。昔济饥馑,今富山乡;昔哺红军,今耀华邦。愿其香飘四海,誉满九州;愿其精神,代代传扬!
歌曰
红安苕兮,丹皮赤心。
生于大别兮,沐彼晴阴。
养我百姓兮,岁稔年丰。
助我红军兮,气壮山河。
今兴产业兮,利泽万民。
苕魂永在兮,光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