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记《 陈川老师接受央视专题采访》
文 / 高 颖
你知道陈川老师的民族音乐之路是怎样走来的吗?二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的专访,揭开了这个秘密:一条以敬畏为根、以热爱为壤,一生耕耘于光大、宣传、传承与传播民族音乐的道路。
九岁随母支边入川南古蔺,他在太平渡口听船工号子,在古蔺花灯前攥紧栏杆,那首“高高山上一枝花”在口中化作童年最清甜的记忆;中学毕业参军,他把写歌当作不改的热爱,直到担任四川电子音像出版中心总编辑,为藏族风光片创作,《稻城亚丁香格里拉》随亚东的歌声响彻康巴情歌节万人广场,也让他在群众的欢呼与热泪中懂得音乐的根在人民。
鄂尔多斯的帐篷里,他满腔热忱谱写的酒歌未获共鸣,一句“你唱的啥子东西”如重锤警醒,使他俯身去懂:创作不是独白,而是对民族风俗的敬畏与传承;于是他识得牛角琴的古老,听闻弦子与情愫的传说,将领悟化作组合教材,从《采花新歌》的改编到教法的打磨,把一年半的培养周期凝练成半年的硕果。
这,就是陈川的音乐之路:以敬畏为根,以热爱为壤,把民族音乐的火种撒向大地,让它在时光中永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