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寻梦(外二篇)
作者 杨金高
错过了油菜花开的醉美时节,婺源依然有梦。是在谷雨过后的某个周末,我和文友驱车200多公里,怀揣好奇从东乡去婺源寻梦。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寻到了书香梦,寻到了晒秋梦,寻到了江湾梦。
梦之一:书香
书香。花香。茶香。是梦。是诗。是歌。
江西省全民阅读精品图书会展被我们赶上了!在婺源县城老街广场,全国160多家出版社嘉宾、全省各市、县区新华书店近千名经理、经销商和当地数千名干部群众沐浴书香,见证全民阅读从理念变成热词和行动,听闻上饶书院遍地,感知婺源鸿儒代代,喜看朱熹故里古风扑面,目睹詹天佑家乡再现精神新高度!
是的,书香赣鄱,醉美婺源。大美上饶,风情缭绕。
我踯躅在老街广场上,我伫立在广场江西人民出版社书架前,心神于无意中幸会了我们抚州走出去的闻名中外的戏圣汤显祖。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吸引了各地读者沉浸其中,构筑新时代的中国梦。他们手捧《红与黑》,牵手《巴黎圣母院》,对话《高老头》,欣赏《格林童话》,思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份痴迷,那种虔诚,那股认真,令我好不感慨。
在婺源,我融入徽州文化发祥地,用36小时触摸1200多岁的婺源县城。我触摸到生物全息能信息,触摸到“燕子回头见洋际,谭公对镜望芙蓉”,触摸到“上严田,下严田,两田夹路;左汾水,右汾水,双水盘山”。我还触摸到自己20岁时在福建厦门从军时那位婺源老战友(何光喜)的才情豪气,触摸到他满腹经纶文采飞扬,并且一步跨越30年再次与他通电话……
于是,我顿悟:瞬间就是永恒,永恒只在瞬间。
哦,婺源,勿言;哦,书香,树乡!
梦之二:晒秋
这是篁岭古村独有的景观;
这是神州大地罕见的诗情。
晒秋,把红红的辣椒装在竹匾内拿到屋顶上晾晒。那篁岭上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坡面错落排布,屋顶上晒出的红辣椒装在圆圆的竹匾里,每个竹匾就象一轮圆圆的太阳,数十个、上百个太阳齐齐出现,层次分明,在青山绿树间点缀,在黑瓦白墙间添彩,在蓝天祥云下闲适,美丽而幽静。
静中有火。静中有歌。静中有画。静中有意。静得出奇,以静制动,吸引了海内外大批画家、摄影家纷至沓来。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创作艺术精品,频频在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作品赛事活动中摘金夺银。
哦,晒秋!把婺源晒进了《人民日报》,晒进了新华社,晒进了CCTV,晒在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明眸里和心田中,晒成了高雅艺术,晒红了桃源仙境,晒出了一个中国旅游生态强县和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
我并没有赶上晒秋,但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晒秋照片,在街上、在旅馆、在景区。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象晒秋一样,晒出自己的良心,让良心倾听天籁,吸收阳光,拥抱和谐,率真自然,那么,简单简约的至美如同浑圆,如同无声的朝阳,带给人类的温暖和遐想,应该不仅仅只是晒秋吧?
梦之三:江湾
满山古木,遮天蔽日。依山而建的古村,座北朝南,始建于隋末唐初,原名云湾,后改江湾。
是否因为村口南边那条梨园河在村前拐了一个弯故得名?未见考证。
江湾,婺源的旗帜,婺源的标志。不到江湾,不算来婺源。
江湾,是婺源旅游皇冠上的明珠;
江湾,是风水文化玄之又玄的悬念。
村后的依靠是后龙山,形同一弯镰月,又似一条卧龙,还如慈母的手臂,把江湾村象抱孩子一样温情地抱在母亲的怀里。
这一抱,抱出了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典范;抱出了江湾村18世祖江绍武治理江湾铁面无私、“杀子封山”的经典传奇;抱出了村中文风鼎盛群贤辈出。高官贤达、朝廷太医、音韵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在后龙山的怀抱中饮天风江涛,吸天地灵气,走出江湾,走上历史的高峰,走成永恒的明星。
在江湾,我品尝金黄色的菊花茶。那一缕茶香,香入肺腑,香透骨格,香活奇经八脉。
闻香。品香。悟香。我的脑海中跳出疑问:如果你能觉知到香而不香,远而不远,空而不空,是否,人生的境界会更加透明通达?
我把问号悄悄地交给江湾,交给一切有缘无缘来江湾寻梦的人。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