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文/褚向平(河北)
是应该写一写中秋了
再不写 明月便要当头
就要错过伊人回眸
一笑百媚的绝尘拂袖
再不写 秋水空流 原野苍凉
归途更显迷茫
再不写 故人西去 白云悠悠
山梁那边怕无人等候
松开风中的手吧
蘸上点点轻霜
撇去极度危险词语
写一写最耀眼的一盏渔火
写一写最后一缕孤独寂寞
你沿着暮色心约奔来
植入大美的圆缺
泛起游子泪花的殷切
一阙中秋寄怀:在时光紧迫感里打捞人间情长
褚向平的《中秋》,以“再不写”的三重递进叩问开篇,将中秋将至的时光紧迫感与人心深处的情愫牵挂紧紧缠绕,在克制的笔触里藏着滚烫的意绪,让寻常的中秋书写有了别样的细腻与厚重。
诗人用“再不写 明月便要当头”“再不写 秋水空流”“再不写 故人西去”的排比,层层渲染出“来不及”的焦虑——这焦虑里,既有对“伊人回眸”这般美好瞬间的珍视,也有对“归途迷茫”的游子怅惘,更有对“故人西去、无人等候”的生命怅然。三个“再不写”,像三记轻叩,敲醒了读者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敏感神经,让中秋的“圆”有了“缺”的映衬,更显真实动人。
而“松开风中的手”后的转折,是全诗的温柔落点。诗人主动“撇去极度危险词语”,转而书写“最耀眼的一盏渔火”与“最后一缕孤独寂寞”,将浓烈的情绪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渔火是黑暗里的温暖微光,孤独是游子心底的私语,一明一暗间,尽是中秋夜的复杂况味。结尾“植入大美的圆缺,泛起游子泪花的殷切”,更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圆缺”人生的接纳,让游子的“泪花”不再是单纯的感伤,而是带着对团圆的殷切期盼,让中秋的“圆”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整首诗没有刻意堆砌中秋的传统意象,却以“写”与“不写”的纠结、“放”与“留”的抉择,道尽了中秋背后的人情、乡愁与生命感悟,读来如秋夜私语,轻浅却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