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讲座
《联律通则》宣讲提纲
[楹联讲座之二]对联的基本规则(一)
冯宝哲
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因为对联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一对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诸多楹联研究者便不约而同地从“对偶句”的定义出发、归纳、总结楹联文体的特点和格律要求,渐渐形成这样的对联概念:“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 ,亦习惯简称“六相”或“六要素”。它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对这六项基本要素又予以完善充实,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其中核心的特征就是我们上一讲提到的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字句对等。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联和下联各自包括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上联指对联的前半部分,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过去也有极少数用平声字者,那是特殊情况,不足为范)。其张贴、悬挂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等。下联指对联的后半部分,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过去也有极少数用仄声字者,今人已将此格否定)。其张贴、悬挂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等。以成都武侯祠联为例: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十倍荷褒荣,八阵成名,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上下联的字句都达到了完全对应。
有的对联需要横额,横额一般四字,也有多一两个字的,那是少数,书写方向应按对联竖式张贴的特点,自右向左,否则会造成感观上的不够协调。
二、关于词性对品。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用现代汉语的概念粗略地翻译一下,实字相当于“名词”,虚字便是名词之外的所有字;死字相当于“形容词”,活字相当于“动词”(一说为动词、形容词归为活字,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归为死字)。除上面所说的“小类”中的字相对才算工对外,古人还设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几类字,要求严格相对,这便是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
联律要求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通则中的对品,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词格。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法对照,“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介、助、叹、拟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以上新老对法之一者,即可成对。在大多数的对偶实践中,从语法学与从修辞学对于对偶的描述,其结果基本上是重合的,但在一部分对偶中,两种方法之间则出现了矛盾。从总体上说,古人对偶理论把实字分成很细的小类,以显示对偶的精工,但却只是根据感性而进行的简单分类,个别实词在今人看来并不归属于名词。如“言”、“笑”古人同属实字的“人事门”,但今人却为了“出门一笑”对“下笔千言”而生出名词对动词的争论。另一方面,古人对于虚字的相对却又很宽松,原则上所有虚字都可以相对,最多要求到“虚对虚,半虚对半虚”,但今人却从中细分出动词、形容词乃至副介连助等,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经常用来相对的两个虚字,今人却分别划入不同词性,只得用词性的”转品”、“活用”、“兼类”等来解释,甚至不得不放弃“词性一致”的要求而允许词性的“异类相对”,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形容词与动词的相对。如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即是形容词“寒”对动词“改”;又如有一副古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即是形容词“满”与动词“增”相对。甚至还有动词与名词相对的。如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是动词“通”与名词“翼”相对。不论从语法学还是从修辞学角度学习对偶,都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在真正做到两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之前,最好不要站在修辞学角度指责语法学的理论束缚了对偶,也不要站在语法学角度判定虚实相对的对联因词性不一致便“不合格”。总的原则是:对偶的工宽最好与使用场合及语言风格的庄严或活泼相匹配,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让对联的局部尽可能趋于工整,这样会大大提高联语的整体形式美感;但只要出于表达的需要,对偶也不妨做到很宽泛。对偶也非越工越好。前人把工对中的工对称为“工绝”,其次有“工对”,然后又有“邻对”,再往宽处有“宽对”,在宽对与根本不对之间,还有一种“似对非对”。在“对”与“不对”之间,其实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每个作者都要在自己心目中划出这条分界来,只要超过了这条“成对”的“及格线”,在极工和很宽之间,作者有着广阔的发挥余地。工宽参差,整散结合,运用之妙,收放自如,最终使主题的表达臻于淋漓尽致,这可以说达到了对联创作的化境。

三、关于结构对应。联律要求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对联的结构包括词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两个层面:
1、词语结构指汉语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包括不可拆分的单纯词和可拆分的合成词及短语。
(1)单纯词:两字以上的单纯词包括连绵词、象声词、音译词、叠音词等。其中连绵词按声韵可分为双声连绵词和叠韵连绵词和一般连绵词,按词性又可分名词性连绵词、动词性连绵词及形容词性连绵词等。连绵词以同类相对为工对,非同类相对为宽对;象声词、音译词可按各自词性相对;叠音词只能对叠音词,否则会造成不规则重字。
连绵词工对如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飞赠道士李荣》诗:
鹦鹉杯中浮竹叶;
风凰琴里落梅花。
象声词联如清阮元题《秦桧和王氏跪像》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止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重叠词联如有个旅店用联
煕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
(2)合成词及短语(或称词组):各类语法学图书对合成词及短语的结构,分类与名称不尽相同,按《现代汉语》教材,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叫做词组。按照内部的不同结构方式,词组主要有下列各类:
偏正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定语或状语,后一部分是中心语,两个部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书包”、“青山”、“大江”、“苦心”、“强国”、“征程”、“狂欢”、“导师”等。
补充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如“提高”、“改正”、“弄清”、“说明”、“梅花”、“布匹”、“抓紧”、“戳穿”、“吃饱”、“看清”等。
动宾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如“担心”、“吃力”、“冒险”、“理事”、“举重”、“签名”、“治国”、“补课”等。
主谓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如“目击”、“肉麻”、“地震”、“事变”、“水流”、“花开”、“蝉鸣”、“犬吠”、“客来”、“心喜”、“龙腾”等
联合结构:也称并列结构。由两个或更多的部分组成,其关系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选择的。如“城市”、“制造”、“骨肉”、“得失”、“人民”、“土地”、“肝胆”、“杨柳”、“山岭”、“吟哦”、“撰写”、“学习”、“修建”、“叱咤”、“攻击”、“富裕”、“善良”、“美丽”、“浓厚”、“温暖”、“天地”、“水火”、“日夜”、“功过”、“恩怨”、“上下”、“升降”、“起伏”、“成败”、“悲喜”、“沉浮”、“高低”、“大小”、“深浅”、“难易”、“盛衰”等。
同位结构:两个部分叠用,指同一事物。如“首都北京”、“我们两个”等。
除了上述的六种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词组,例如连动结构和兼语结构、数量词组和方位词组等。不再一一列举。
2、句子结构,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汉语句子按结构可分成单句和复句两类,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主谓句是由一个独立的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
在诗词对联的对仗中,句子结构相同可以构成对仗,即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从句子结构来说,要想达到结构对应的要求必须要做到主谓宾定状补这六种成分的严格对应,这是正格。但是古人并无现代语法学的句子结构的概念,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对偶句中做到句子的全面对应。也就是说句子结构对应可以成对,句子结构不对应也可以成对。可以这样说,句子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构成对仗的上下联并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如“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故对联的上下联(或上下联对应的分句)可以句子结构相同,亦可以不相同。
对偶有宽工之分,所以在词语层面上要求“结构对应”也并不是绝对的,如传统辞格中有一种“偏对”,就是用一个复音词对两个单音的字,如以“梅花”对“桃李”,若细分词语结构,则为补充式对联合式,结构并不对应,但我们可以从它们都是名词的角度,来说明它们是合格的植物类名词对。对联语句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在一个小的层次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到更大的层次上考察一下,不要因小的层次上有“结构对应”不工之处,便轻易否定一个对偶句,如果从大的结构层面上可以得到认可,它们还是可以成对的。
所以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说,对于此条“结构对应”的学习,可以只限定在对上下联相应词语结构的把握上,即:要力求从宏观上做到上下联相应词语“偏正”、“并列”等结构的相对应,在偏正结构中注意到“正”的部分和“偏”的部分各自相对应即可。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涉及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本条的具体要求只是“合乎规律和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所以在词语结构的层面上只须大致对应即为合格,在语法结构的层面上根本无须强求结构相同,尤其不可用句法层面的“结构对应”为尺度检验并判定前人作品“合格”与否。
总之对联对仗只考虑对应词语的大致平衡,不必如语法学分类那么精细(能做到更好)。对于如何分析结构对应,试举合阳福山景区征联一等奖湖北程鸿之联为例:
不慕其高,因瑞聚福山,我常拜也;
但求至美,纵貌如蝎子,人亦爱之。
上联单字的词性分别是“副动代形,连名动名名,名形动助;”下联各字的词性分别是“副动形形,连名动名名,名形动助;”上下联第一分句同为补充结构,第二分句同为偏正结构,第三分句同为主谓结构。再如渭南《孝亲敬老杯》征联一等奖辽宁张国栋之联:
敬老捧出无价爱;
孝亲掏尽有情心。
“敬老·孝亲”同为动词+名词,是动宾结构,“捧出·掏尽”同为动词,是补充结构,“无价爱·有情心”同为动词+名词+名词(“爱”是动转名)是偏正结构。由此可知“彼此对应平衡”在把握尺度上是应当有灵活性的。
作业习题
一、对联的六要素是什么?
二、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其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哪四条?
三、对联的张贴为什么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为什么横额要从右向左写?
四、如何理解“字句对等”的规则?
五、什么叫“词性对品”?
六、现代汉语的词性分为哪些12类,它同古代的“实、虚、死、活”的词性概念如何对应?
七、怎样理解“结构对应”?
八、请把下面六句话配成三副对联。
(一)岁寒梅骨傲(二)生死一知己(三)有天皆丽日
(四)存亡两妇人(五)无处不春风(六)雨细柳枝柔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