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白衣博士爱更切
——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青年中医关庆亚
◎ 寒青 湖北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关庆亚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的一名青年医生。他中等个儿,浓眉下有着一双睿智的眼睛。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脸庞上,常常流露出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患者都赞扬他是病人贴心的好医生;医院领导都称道他是院里不可或缺的医疗骨干;他爷爷更是逢人便说:“庆亚这孙娃在走着强家胜祖的道儿。”这一切,都源自关庆亚对中医事业炽热的爱。
儿时唱响药名歌
1990年菊花盛开的时候,关庆亚出生在河南省邓县的一个农村姓关的中医世家。屈指算来,到他父亲那一代,祖传从医已有十三代了。他父亲是个乡村医生,除了上山采药,还背着药箱走东村串西村为乡亲们治病。关庆亚打记事起,总感到他家里很少消停过,不是人们前来寻医看病的叫喊,就是病患者的呻吟,或是乡亲们对父亲的答谢……尽管习以为常,但关庆亚总怀着好奇与对父亲的崇敬,拉着父亲问这问那。他父亲一有空,就在门前的枣树下讲医圣张仲景“点到痛止,药到病除”的神奇故事,讲他曾祖父不分昼夜远近行医,一次又一次妙手回春解除乡邻病痛的感人情景。听着听着,泪水不知不觉地盈满了关庆亚的眼眶。他哭了。哭得好伤心:“爸,我要学医,我长大了要像曾祖父那样为穷人看病,也要当医生!”“好啊,这才是我的好儿子!”父亲高兴地把儿子抱起来举过头顶。
从此,父亲就开始教儿子学唱“黄芪”“当归”等药名编成的歌诀。300多种中草药编的歌诀,关庆亚慢慢地唱会了。有时,应亲戚朋友的要求,关庆亚用稚嫩的童声一本正经地诵唱着药名歌诀,他们听了,都投以惊奇的眼光,并赞不绝口。每每这时,关庆亚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
关庆亚的父亲知道,光会唱药名歌诀,记住药名还不够,还要让儿子真正地认识每一味中药,并懂得它的用途。为此,每逢星期日或放学归来,关庆亚的父亲常常带领儿子去山上采挖中草药,并告知这些药能治什么病。
有时候,父亲为乡邻扎针灸,关庆亚目不转睛地看得入神。每当此时,父亲送走病人后,总要伸出自己的腿做实验,教关庆亚扎针灸。渐渐地,关庆亚坚定了传承中医针灸的决心。
关庆亚清楚,长大了想当一名中医,光从父亲那里学习一点中医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全面学好文化知识是步入中医大学殿堂的必经之路。刻苦用功、勤奋学习已是关庆亚习以为常的事。中学课桌,见证了关庆亚全神贯注地听讲与提问;宿舍的台灯,守望着关庆亚聚精会神地解题;早晨的霞光,留下了关庆亚对书本温故而知新的身影……
那天天麻麻亮,关庆亚家门前的喜鹊就叫个不停,喜讯传来:关庆亚成功地考上了河南中医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接力奔跑不停歇
2009年丹桂飘香时节,关庆亚揣着大学本科入学通知书,走进了河南中医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从此,关庆亚进入了一个充满中医奥秘与智慧的全新世界。在那里,对中医的了解和学习,一切从头开始,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王付教授主讲的《教你学好用活仲景方》,引起了关庆亚极大的兴趣。他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张仲景的故事,他对家乡的这位医圣格外崇拜。这会儿,王付教授讲起张仲景的方法论,更是拨动了关庆亚心中对医圣无限崇敬的琴弦。不知是医圣的中医理论高深,还是王付教授的讲解精彩,他的课使关庆亚久久难忘。
大学本科毕业前的一个星期天,关庆亚回到老家看望阔别已久的家人。母亲指着门前那棵古老的枣树说:“你看看,一晃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枣子,我们庆亚大学也要毕业了。回来吧!你爸已给你在县人民医院说好了,毕业了就去那里报到。”关庆亚听了并不兴奋,而是另有打算:“我可不去县医院报到,我本科毕业了,还要攻读研究生哩!”
明理的爷爷忙接过话茬:“孙娃的想法很对,继续往上读。中医的学问深得很。”关庆亚自信地点了点头,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
说到考研,到底考哪个教授的课呢?关庆亚打开了他本科学习的记忆簿,有一堂课,他记忆犹新。那是春光明媚的一个上午,河南中医大学的王付教授讲的一堂课。于是考研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王付教授的研究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命运的眷顾,关庆亚有幸地成为了王付教授的研究生。三年时间,王付教授渊博的学识修养、务实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经络经验和临床实践,无不让关庆亚打自内心的折服。在王付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关庆亚深入钻研中医经络,不断提升临床技能。
一次,当老师带着针灸针走上讲台时,关庆亚并没有新奇感。因为上小学时,他的父亲就教会了他扎针灸。殊不知,随着老师系统的讲授,关庆亚震惊了,老师讲出了医圣张仲景的一句古老的中医名言:“不知经络,开口就错”。可见,经络在中医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啊!听着,听着,关庆亚越发感到,“不知经络,开口就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名言,更像是敲响在无数中医工作者耳边的警钟。他仿佛听到医圣张仲景穿越时空的召唤,告诉人们中医的道理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学习中医必须要从经络穴位开始。说来也真神奇,当关庆亚再次拿起针灸针时,他感到手中拿起的不是一根根小小的银针,而是一剂剂解除患者病痛的良药,一声声给人们带去健康的美好嘱托!
此后,关庆亚在取得中医师技术职称的同时,又走进湖北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跟随博导王阶教授学习《伤寒论》,并专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王阶教授的课堂上和研究团队中,关庆亚深深地感知,只有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传统中医才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穷的魅力。
从大学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关庆亚始终感受到,每一个导师就像他攀登中医高峰的阶梯,亦如引领他在中医路上坚毅前行的灯塔。博士毕业后,关庆亚原本在河南中医大学当一名中医经典课程的讲师。在学习钻研中医学理论的道路上,关庆亚从不同的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奋力向前奔跑。越跑,他觉得路越阔;越跑,他对中医事业爱得越切。
在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关庆亚结识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重点人才宋恩峰教授。进而他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宋恩峰教授为科室主任的中医科当了一名青年医生。宋恩峰教授在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学识以及对中西医的独特见解,让关庆亚油然而生敬意。宋恩峰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他将复杂的医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关庆亚对中西医结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红线牵自《伤寒论》
那还是读博士的一个下午,关庆亚来到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他要借阅一本医学专著《伤寒论》,馆员告诉他现在没有,最后一本刚被那位女同学借走了。关庆亚下意识地扭过头。谁知那位女生也无意中面带微笑地转过身子。正好,两双明亮的眼睛有生以来第一次碰撞在一起。天咧,女生白白净净,如同柳叶般的细眉下,一双情深深的大眼睛,肩披乌云似的黑发……
就在两人眼睛相视的那一刻,像电触过似的,关庆亚一阵晕眩,险些摔倒。他不知不觉地张开嘴想说什么,然而什么也没说出。
女生打破了尴尬:“你也想借《伤寒论》?”“是啊,那你先看吧!”关庆亚礼貌地回答着。
“三天,我就看三天。你三天后再来借吧!”女生说罢,扭转身子向图书馆外走去。关庆亚目不转睛地望着女生缓缓走开的背影。
第四天的午饭后,关庆亚早早地等候在图书馆借书处,流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渴望——也不知是渴望借到书还是渴望见到那位女生。不巧午饭后,女生因有事耽误了,直到太阳西下才急匆匆地赶来还书。
女生见关庆亚像根木桩一样站立在那里,深感歉意。她主动地向关庆亚伸出手,关庆亚急不可耐地伸出双手。就在那一瞬间,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打那起,关庆亚与女生相识了。女生叫汪瑶,是同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举办《伤寒论》研讨会,他们俩都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一次,汪瑶问关庆亚:“你老家是哪里?”关庆亚很自豪地脱口而出:“我出生在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河南邓县。”
当关庆亚询问汪瑶的老家在哪里时,汪瑶自豪地回答道:“我出生在医圣李时珍的故里——湖北黄冈。”
多么难得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攻读中医博士研究生,一个攻读中医硕士研究生。同样的热爱,同样的追求,同样从不同年代的医圣故乡走来,一个才气横溢,一个貌美如花,谁说不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呢?!
多少回,他们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起翻阅中医古籍;多少回,他们漫步在校园小径,分享对医圣张仲景的学术见解;多少次学术研讨会,他们一起探讨中医理论的奥秘;多少次临床实践,他们共同商讨合理的治疗方案……
就这样,那条《伤寒论》的无形红线,把他们紧紧地牵在一起,牵出了一个甜蜜的新中医家庭。
洒给患者尽是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随着就诊的人数逐步增多,医护人员较为缺少。以宋恩峰教授为首的医护队伍紧张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生命至上的崇高医德品行鼓舞着关庆亚,他们学习中医理论、注重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浓厚氛围感染着关庆亚。这些无不使得风华正茂的关庆亚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理论与实践之中。
一方面他结合临床实践,先后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并主持了一项省部级重大课题;一方面他爱岗敬业,心里装的全是病人,视患者胜过亲人。科室规定医生每星期休息一天,可他从没有休息的概念,不是忙于坐诊,就是忙于观察住院患者病情。
一次,关庆亚怀孕的妻子汪瑶要临盆了,关庆亚激动不已,头天下午就把汪瑶送进了妇产科病房。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关庆亚不顾疲劳,在妻子床前守坐了一夜。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妇产科病房之际,关庆亚急忙擦了把脸就拿起提包准备上班。前来看护汪瑶的他丈母娘睁大眼睛:“她都快要生了,你今天还要去上班?”
关庆亚忙回答:“这里有您和医护人员,我放心。可我的病人还等着我去坐诊呢!”
“去吧,让他去吧,他心里装的全是患者。”躺靠在病床上的汪瑶,目送出门的丈夫,分明落下了几滴泪儿。
说关庆亚视患者为亲人,这话一点也不假。不论是在门诊,还是在住院部,经他诊治的每一位患者,他都走进他们心中,和他们谈心交心,并把他们的病情随时记录在工作日志上。不少的病患者甚至成了他的忘年交。
一天,关庆亚正在门诊部坐诊,一位一年前经他治疗过的癌症老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热情寒暄之后,关庆亚认真复查了老人的癌症控制情况,并要留老人在武汉住两天。老人却硬是要当天买票回河南老家。
老人走后,关庆亚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老人既不愿意住院观察,更不愿意花钱去住宾馆,这让关庆亚陷入了沉思。
这天是星期日,经汪瑶同意,关庆亚专门买来了一张钢丝床。大家都以为,钢丝床是他特地为刚出生的女儿购置的。殊不知,这是他有意为远道而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备用的,为的就是给患者提供住宿方便。
是啊,关庆亚洒给患者的尽是情!

王汉清,著名作家,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学会成立于2013年3月,是湖北省文联主管、湖北省民政厅核准登记的全省性社会团体组织。
学会团结并引领全省报告文学作家致力于报告文学创作、书刊编辑出版及文艺理论研究,为促进湖北文学艺术事业贡献“报告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