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双璧:泰山巍峨与大汶口文明的时空共鸣
编者按:
在泰安,泰山的巍峨是天地的史诗,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是文明的基因密码。当我们将目光从泰山的云海奇峰下移,聚焦这片埋藏着6000年文明曙光的土地,便会发现——大汶口不仅是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的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可触摸、可品味、可互动的“活态文明史”。
从遗址博物馆里的红陶兽形壶到文创区的“白火山”雪糕,从考古探方的模拟体验到复原聚落的生活场景,大汶口文化正以打破时空壁垒的姿态,让远古智慧融入当代生活。它与泰山形成的“自然神性+人文智性”双璧,不仅丰富了泰安的文化维度,更让中华文明的起源故事,在可感可知的体验中代代传承。这份从土层里生长出的文化自信,恰是大汶口遗址公园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明馈赠。
泰安双璧:泰山巍峨与大汶口文明的时空共鸣
张庆明
在泰安的文化版图上,泰山的巍峨是天地的史诗,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是一部埋在土层里的文明基因图谱。当我们在泰山之巅饱览“齐鲁青未了”的壮阔时,不妨俯身大汶口的考古探方,触摸6000年前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这“仰观宇宙”与“俯察文明”的对话中,泰安的文化双璧愈发璀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一、国字号地标:封存6000年文明的“时光琥珀”
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跻身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这枚“国字号”文化瑰宝的分量,早在1982年就被烙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印记。从2010年立项到如今的惊艳亮相,15载匠心打磨让这片38.9公顷的遗址(汶河北岸22.3公顷、南岸16.6公顷)成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与“活态标本”。
踏入公园的瞬间,时光仿佛折叠:复原聚落里的茅草屋炊烟袅袅(虽为模拟却栩栩如生),先民们围猎、制陶的场景被雕塑定格;遗址博物馆的“海岱曙光”展厅中,红陶兽形壶的憨态可掬、薄胎黑陶杯的玲珑剔透,将“发现大汶口”的惊喜、“探索大汶口”的严谨、“守护大汶口”的坚守与“仰望大汶口”的敬畏,凝练成四大篇章的震撼叙事。蜡像复原的考古现场里,工作人员手持毛刷清理陶片的专注,让“考古”从学术名词变成了可感知的探索旅程。
二、文化破圈:从考古现场到生活日常的“文明基因链”
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下启龙山,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拼图,但它的魅力绝非停留在考古报告里。在公园文创区,“白火山”雕塑雪糕以遗址地标为原型,咬一口便是6000年的清凉;印着大汶口典型陶器纹样的帆布包,让远古审美成了街头潮流;“富瘦双全”“出门见喜”的文创摆件,把先民的生活祈愿转化为年轻人的社交符号。
更妙的是遗址的“沉浸式体验”:孩子们在复原窑址前学捏陶土,成年人在考古体验区尝试“探方发掘”,每一次亲手触摸,都是与远古文明的基因对话。这种“让文物活起来”的巧思,让大汶口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变成了游客手机里的打卡照、舌尖上的甜滋味、生活里的小确幸。
三、泰安双璧:自然神性与人文智性的交响诗
泰山的雄奇,是“造化钟神秀”的自然馈赠;大汶口的深邃,是“先民凿鸿蒙”的人文结晶。一座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精神坐标,一座是“溯汶口而知文明”的历史锚点,它们在泰安的土地上谱写出一曲“天地人”的交响。
登泰山,你可揽云海、望日出,在自然的震撼中感悟“天人合一”;游大汶口,你能探遗址、赏文物,在文明的溯源里理解“生生不息”。这种“一刚一柔”“一旷一幽”的组合,让泰安的文旅不再是单一的景观游览,而是一场“自然洗礼+文化朝圣”的双重修行——当你在泰山极顶感慨时空辽阔时,大汶口的陶片正告诉你:这片土地的文明厚度,早已超越了山海的尺度。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更是一座鲜活的文化课堂。它让我们看见,中华文明的曙光从未黯淡,它在泰山的朝晖里,在汶口的陶纹里,更在每一个触摸过它、爱上它的人的血脉里。这份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文化力量,不仅让泰安的文化名片愈发厚重,更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有了最温暖的温度——因为文明的根脉,本就该在这样的探索与共鸣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泰安汶口文明歌
泰安双璧势如虹,汶口文明岱岳融。
六秩烟尘凝故址,一园史迹探鸿蒙。
文创焕新承古韵,陶纹溢彩见精工。
文明根脉千秋继,齐鲁长吟气象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