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58】哈尔滨的城市记忆
— —中华巴洛克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哈尔滨道外区,是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地。
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的汽笛与松花江的潮气,吹热了这里的傅家甸青石板。闯关而东的商贾们,怀着对生活的向往,请来匠人将巴洛克的曲线揉碎,又掺进中国符号的吉祥写意。
此后,这里的建筑檐角卷草纹里有了牡丹的影子,窗楣的浮雕间展现出衔钱的蝙蝠,墙面的凹槽分缝,也暗合前店后宅的中式格局。砖石不再是冰冷的建材,成为生意人把日子过成红火的念想,一砖一瓦开始垒起了热望中的开市大吉。
漫步南头道街,老建筑立于时光里,圆角方窗像它们温和的眼睛,看着百年间的车马与人群;墙面仿石材的纹路,摸上去还留着当年匠人手心的温度;天丰源的老屋檐挑得很高,仿佛要接住泻进的阳光,让堆着山海杂货溢出香气;楼檐下的纹饰仍缠绕着葡萄藤,如同在诉说货通四海的往昔;义顺成的门拱带着坚韧的弧度,鲤鱼浮雕藏在砖缝间,旧日商号的算盘声虽已不再听见,建筑里却有着它年年有余的温润。
走在靖宇街,一个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展示两旁。兴大兴超市、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镜店、银金老照相馆、老鼎丰、大罗新古旧市场、玛克威商厦等老字号商铺店面,虽有岁月的冲刷的痕迹,但建筑虽依在,透过残损的外表,还可以想像到它们当年的高贵华丽和倍受宠爱。
我每次来哈尔滨,都要去道外老街区走一走。在这里我会放慢脚步,为的是寻觅砖石里写就的混血诗篇,当年闯关东的烟火气,是怎样契合进西洋建筑的缝隙里。在这里我看到这条街区没有刻意复古,只有生活仍在继续,建筑愈显伤楚;老茶馆的热气仍在漫出窗棂,与檐角的霜花相遇;孩子们踩着夕阳的影子从拱门下跑过,笑声撞在砖墙上,又在阳光里窜出。
中华巴洛克,是一条永不逝去的老街区,也是哈尔滨人心目中的建筑标本,它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过往,更承载着古稀。
我在老旧的建筑群中流连忘返,总想把记忆刻上符号,盖上邮戳,遥寄千里,让世人知道它的沧桑与斑驳,记住它当年的繁荣与风光。
(2025年9月26日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