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苍澜,横铁索、云开雾裂。
惊世界、巨龙腾跃,海天寥廓。
沉管千寻穿瀚海,桥塔百仞擎星月。
望三地、一脉贯长虹,同心结。家国梦,今圆彻;工匠血,凝金铁。
看车流如织,往来欢捷。
一苇可航通粤港,千帆竞发连珠澳。
待明朝、湾区起宏图,昭日月!
清晨的伶仃洋上,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海面,一座钢铁巨龙正静卧在碧波之上。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港珠澳大桥的桥塔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站在观景平台上,手中的五星红旗在海风中微微飘扬——这场期待已久的观礼,终于在2018年10月24日这个历史性的清晨拉开序幕。站在东人工岛远眺,55公里的超级工程如画卷展开:22.9公里主桥泛着银灰光泽,"中国结""海豚""风帆"三座桥塔遥相呼应,6.7公里海底隧道更似穿越时空的奇迹。工程师指着首批试通车的车队激动介绍:这座集桥、岛、隧于一体的工程,创造了"最长跨海大桥""最长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纪录,120年设计寿命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3节沉管安装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堪称海洋工程史上的巅峰之作。
沁园春·观桥感怀
浩渺伶仃,浪卷千秋,云锁万重。望巨龙昂首,横跨沧海;长虹饮涧,连接苍穹。沉管千寻,桥塔百仞,敢教天堑变通途。凭栏处,听潮声激荡,豪气盈胸。当年筚路蓝缕,聚无数英雄气贯虹。忆风餐露宿,丹心映日;攻坚克难,铁骨凌风。三地同心,九州聚力,终使蓝图化伟功。抬望眼,看湾区崛起,旭日升东。
观礼人群中,既有白发院士,也有一线工人;有粤港澳代表,也有海外华侨。当国歌奏响时,数百人自发合唱,歌声与海浪交织。78岁港方工程师陈先生抚摸栏杆感慨:"从1983年构想到通车,等了15年!这不仅是桥,更是几代人的家国梦。"西人工岛展厅里,建设者群像照片定格着感动:高峰期5000余名工程师、3万名工人日夜奋战,有人三年未归家,有人台风季冒死加固设施,正是这些平凡英雄让"不可能"成为现实。午后的珠澳口岸通关大厅已排起长龙。珠海市民李女士带着女儿填表:"以后到香港只要40分钟,周末就能去学钢琴!"据统计,大桥通车后粤港澳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约100亿元,为大湾区带来超6000亿元经济增量。站在观景步道眺望香港大屿山、澳门塔与珠海横琴,动态沙盘演示着未来图景:珠海生鲜4小时直达北京餐桌,澳门游客直达珠海长隆,"跨境生活"正从梦想照进现实。暮色中,桥上灯光次第亮起,如伶仃洋上的珍珠项链。八百年前文天祥在此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如今中国人用智慧在这片海域书写新篇。这座大桥连接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心的相通;它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开放融合的时代序章——在南海之滨,一个更加繁荣的大湾区正冉冉升起。
七律·伶仃洋大桥颂
瀚海长虹卧碧波,千年天堑变通途。
沉管穿浪千寻稳,桥塔凌云百仞孤。
三地同心开景运,九州聚力绘宏图。
湾区旭日腾空起,光耀南疆壮国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