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边美妙的中秋夜
文/李文辉
自古以来,中秋节成为家人团聚,歌颂爱情的温暖节日。
云南金沙江边,大山深处人家的中秋节却别具一格。
尽管现在交道已经便利,网购也方便,但这里仍保留一部份传统习俗。
吃过土鸡,羊肉,鲤鱼等丰盛的晚饭后,老人合面,在锅里煎大月饼,煮板栗,毛豆,核桃。待月亮升起,在院子里放张桌子,摆上月饼,水果等供月亮,老人边敬边念念有词。
村子中心升起了篝火,放上音乐,开始打跳。过节,中老年汉子免不了喝点酒,酒后的男人面红耳赤,话闸也打开了。美丽的姑娘们更是翻出最漂亮的服装,头上戴上蝴蝶发卡,中年妇女,对着镜子涂抹,暂时抹去岁月的苍桑,涂上淡淡的口红,换上漂亮的民族服装,整个人涣然一新。江边,山林中生活的人,知风,知雨,还深知江水的性情…
随着葫芦丝音乐响起,大家按节奏开始打跳,月亮渐渐升起,大家汗流浃背。
情窦初开的少年,边跳边打量,寻找喜欢的女孩,然后乘新曲接近羞涩的女孩,边跳边聊几句,如果有一方没有深入的意愿,后面就不再接触,如果情投意合,就一直拉手打跳,甚至跳着跳着就到江边月下私聊。
金沙江边,熊熊的篝火,啪啪的打跳脚步声和着优美的葫芦丝音乐,还有转圈忘情的人们构成精美的画卷,中秋的夜晚格外浪漫。
《金沙江边美妙的中秋夜》A1赏析
这篇散文以质朴灵动的笔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滇西北山村中秋之夜的民俗画卷。作者通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叙事视角,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原始肌理,又展现出节日在时代变迁中的鲜活生命力。
文章结构呈现出精巧的层次递进。开篇以普遍性中秋意象铺垫,旋即转入金沙江畔特有的地域场景,形成文化共性与地域特性的巧妙呼应。在细节铺陈中,作者敏锐捕捉到三个维度的碰撞:老人揉面煎饼的古老手艺与网购便利的现代文明共存;祭祀月神的虔诚仪式与篝火打跳的欢庆场面并行;羞涩少年的传统求爱方式与当代婚恋观念悄然融合。这种多维叙事使短文具有了文化人类学的观察深度。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善用通感手法营造意境。葫芦丝的悠扬旋律、篝火的噼啪作响、打跳的整齐踏步声,共同构成听觉交响;月光、火光与少女的盛装则交织成视觉盛宴。特别精妙的是对少年情愫的描写,“边跳边打量”的试探,“拉手打跳”的默契,直至“江边月下私聊”的浪漫,将少数民族青年独特的恋爱方式刻画得含蓄而生动,仿佛让人看见火光映照下那些闪烁的眼眸。
文中意象群的组织尤见匠心。“煎大月饼”的炊烟与“熊熊篝火”形成暖色系呼应,象征传承的温度;“转圈忘情的人们”与“金沙江水流”构成动静相宜的意境。这些意象最终都融汇于“中秋明月”的母题之下,使地域风情与永恒月色达成哲学层面的统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团圆、爱与美好的追求始终如江水般奔流不息。
值得玩味的是文本中隐现的文化隐喻。老人敬月时的“念念有词”与年轻人的热情打跳,暗示着代际间不同的节日参与方式;精心化妆的妇女与情窦初开的少女,则呈现了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节日表达。这些细节使短文成为观察边地民族节日行为学的生动样本。
整体而言,这篇散文恰似文中所写的毛豆板栗,外表质朴却内蕴甘甜,在有限的篇幅里既保存了濒临消逝的民俗记忆,又让金沙江畔的中秋月色永远浸润着人间烟火气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