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我的“三城”游记
作者:马传见
2024年3月,我和家人在濮阳的休假渐近尾声。我提议提前三日结束休假,自驾返回四川达州,顺路到洛阳、襄阳游历一番,家人欣然应允。这条路线的安排,让我猛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诗句道尽了诗人从四川返乡的急切与憧憬。而我们此行,却恰好与杜甫的行程逆向而行——从河南濮阳出发,穿过奔流的黄河,便下洛阳,再向襄阳,最终奔向目的地四川达州。
3月16日清晨,轻轻抱起还在酣睡的小孙女,我便和家人从濮阳启程,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旅途。我是河南濮阳人,对这座位于豫东北的城市怀有深厚情谊。我知道,濮阳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印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时光的故事。距今约6400年的蚌壳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为这片土地镀上了“龙乡”的祥瑞光晕;“中国杂技之乡”的称号,让古老的濮阳透着灵动与生气;因油田而建的历史,又为它添上了“油城”的别称。从远古的蚌壳龙到历代的城邑变迁,从思想的传播到艺术的传承,每一处遗迹、每一段传说,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老与厚重,彰显着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车子驶离时,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渐渐远去。而前方,是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洛阳——那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在我的想象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下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洛阳。在宾馆稍作休整,便迫不及待地前往洛邑古城。洛邑古城,仿佛是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佳人,身着古朴衣裳,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踏入古城,古色古香的建筑瞬间将人穿越到汉唐时期。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每一块石板都像是承载着岁月的印记;路旁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售卖手工艺品的,有展示传统字画的,古韵满满的招牌和杏黄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文峰塔巍峨耸立,塔身的砖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们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欣赏着周边的美景,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在这里,还能看到许多身着汉服唐装的男男女女,他们衣袂飘飘,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悠闲漫步,仿佛是穿越时空的访客,为古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我们不禁被这氛围感染,走进一家汉服店,儿媳挑选了一套心仪的汉服,穿上后站在古城的街巷中,恍惚间,我们也成了古城故事中的一部分。
逛累了,自然要尝尝地道的洛阳水席。刚入座,古朴雅致的餐厅环境就让人倍感舒适。热气腾腾的菜肴接连上桌,那独特的上菜方式,一道接着一道,如同流水一般,果然不负“水席”之名。小酥肉金黄诱人,外皮酥脆,内里鲜嫩;焦炸丸圆润饱满,外焦里嫩,勾人食欲;连汤肉片酸辣鲜香,嫩滑入味,一碗下肚,浑身都暖和起来,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美味驱散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龙门石窟。它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地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站在石窟前,连绵不断的洞窟、一尊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那壮观的景象让我们为之震撼。石窟内的佛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每一刀都刻得恰到好处,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灵魂。
我们随着人流,沿着石窟的栈道缓缓前行,仔细欣赏着每一个洞窟。卢舍那大佛面容慈祥,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充满了慈悲与智慧,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仿佛能抚平内心所有的烦躁;宾阳中洞的佛像庄严肃穆,万佛洞的小佛像密密麻麻、形态各异,每一尊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心中不禁对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充满了敬佩——他们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创造了这一伟大的艺术奇迹,让后人得以领略千年前的辉煌。在龙门石窟,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场对话,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短暂的洛阳之行结束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驱车赶赴襄阳。3月的阴沉天气,总是让夜来得急骤且突然。夜幕降临,车窗外的景色变得模糊不清,只有车灯照亮着前方的道路。一路上,我回味着在洛阳的点点滴滴,洛邑古城的古韵,龙门石窟的震撼,洛阳水席的美味…… 心中对襄阳又充满了期待。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下午6点,我们终于抵达襄阳。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
我们顾不上休息,就驱车直奔管家巷。襄阳管家巷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与市井风情的老街,始建于明清时期,曾是襄阳府衙官吏的聚居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制痕迹,在青砖墙的斑驳中仍可窥见。巷内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屋檐下的红灯笼为街巷增添了温暖氛围。巷中段的昭明台始建于南朝,如今成为街巷的标志性建筑,台基下的青苔与周边现代元素相映成趣。巷尾的老茶馆充满韵味,盖碗茶香、说书人醒木声与襄阳大鼓唱词交织,尽显市井活力。管家巷如同一处时光容器,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洋溢着鲜活的现代生活气息,是感受襄阳古城风情的绝佳去处。
愉悦时时光易逝,才惊觉美好难留。快乐的生活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时间已临子时。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管家巷,回到预定的民宿。推门时,晚风还带着巷子里桂花糕的甜香,黏在衣角迟迟未散。
第二天一早,我没有叫醒睡梦中的家人,便独自来到了襄阳古城墙。远远望去,古城墙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上,气势恢宏,让人望而生畏。墙体由巨大的条石和青砖砌成,历经岁月的洗礼,表面已有些斑驳,长满了青苔,但依然坚固挺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历史。我沿着城墙缓缓前行,抚摸着冰冷而粗糙的砖石,那冰凉的触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城墙上的垛口、箭窗保存完好,站在垛口边向外望去,仿佛能看到当年将士们在此戍守的场景——他们手持兵器,目光坚定,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站在城墙上远眺,城内的古建筑与城外的现代风光交相辉映,古老的巷子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有一番风味。3月的微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也带来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人思绪万千。
中午时分,我和家人便辞别了襄阳,踏上返回达州的路程。这趟旅程,从濮阳的故土情深,到洛阳的古韵沉醉,再到襄阳的历史探寻,每一段经历都让人难忘。那些看过的风景、尝过的美食、感受到的文化,都已成为心中珍贵的回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这段美好的旅程。
回望这一路,车轮碾过的不仅是公里数,更是跨越千年的文明轨迹。从濮阳的“龙乡”印记里,我读懂了故土与根脉的重量;在洛阳的石窟佛像前,我触摸到了信仰与艺术的温度;于襄阳的古城墙下,我感受到了历史与当下的碰撞。这一路,我们逆着杜甫的诗句前行,却与千年前的文化气息不期而遇——原来,所谓乡愁与憧憬,所谓历史与传承,从来都藏在脚下的路、眼中的景、心中的念里。
这段旅程早已落幕,但那些关于文明、关于故土、关于时光的感动,会永远留在记忆里,成为往后岁月里,一想起就温暖的晨阳。
作者简介:马传见(曾用名:宗月),1996年1月,毕业于中原石油学校钻井专业,现任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组织人事部党建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