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私语
一一当孤独成为另一种圆满
文/王平
凤尾竹在月光里摇曳,细长的叶片撩拨着银辉,像时光的手指在拨弄记忆的琴弦。我独自漫步于野花点缀的曲径,那些紫的、黄的、白的花瓣,在夜色中依然倔强地绽放着色彩,却被月光温柔地覆上一层银霜。脚下的青苔湿润柔软,每一步都踩在时间绵长的呼吸上,发出无声的叹息。中秋之夜,万物都在月光的洗礼下显出一种超然的美丽,而这种美,恰恰映照出人心中那些未能言说的孤独与思念。
远处的小桥静卧水面,桥下流水载着零星的灯火缓缓东去。这景象让人想起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一问。人家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晕,与天上那轮圆满得近乎忧伤的明月遥相呼应。中秋的万家灯火,每一盏都在诉说着团圆的故事,而站在花前月下的我,听见的却是思念在夜色中的私语。这种看似矛盾的体验,恰恰揭示了中秋之美的深层意蕴——它不仅是欢聚的庆典,更是孤独者与自我对话的神圣时刻。苏轼在中秋夜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何尝不是在孤独中寻得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团圆?
风起时,竹叶沙沙作响,宛如远古传来的低语。我突然领悟,这柔风润雨、花好月圆的美,本质上是一种映照——它映照出人间那些未能实现的相逢,那些藏在心底的牵挂。明月高悬,它照见我独处的身影,也必定照见远方你凭窗的轮廓。我们望着同一轮月亮,让清辉代替相拥,让星辰传递言语无法承载的情感。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使孤独不再是隔绝的状态,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连接方式。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不正是在孤独中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存在体验吗?
中秋之夜,我不羡慕天上的琼楼玉宇,只珍视这人间烟火与月光交织的刹那。因为懂得,在这月圆时刻,所有无法相见的思念都化作了月光,轻轻落在他乡的枕畔。这种转化,使缺憾本身成为了美的一部分。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句,道出的正是这种普遍而隐秘的情感流转。当我们将个人的思念投射到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上,私密的情感便获得了某种永恒性。
月光下的竹影追逐,野花在风中的轻颤,这些"浪漫的游戏"构成了中秋之夜的灵魂。这是一个适合相遇的夜晚——无论是与远方思念的人相遇,还是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相遇。在这样的夜晚,孤独不再是需要逃避的状态,而成为了一种饱满的存在方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旷达,与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缠绵,在中秋的月光下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中秋之美,正在于它同时容纳了欢聚与孤独、圆满与缺憾。当我们放下对"完美团圆"的执念,反而能在月光中找到更为深邃的慰藉。那些无法相聚的思念,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都在月光的洗涤下显露出本真的模样。或许,真正的圆满不在于外在的热闹,而在于内心与月光达成的那份静谧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独自赏月的人,都在进行着一场神圣的仪式——他们以孤独为镜,照见生命最本真的样貌,在月光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团圆。
2025.10.05

☆作者简介:
王平:一位散文海洋中的掌舵者,在“蓝月亮诗刊”的璀璨星穹下绽放,编织了逾300篇光华熠熠的文章。诸如《墨色行吟》的悠然漫步,《月夜书怀》的静谧低语,《雨夜琴韵》的悠扬旋律,以及自传《童年》的纯真篇章,这些作品犹如星辰点点,照亮了文学的天际。同时,他也是顶端、网易、今日头条【朵朵文学】等平台的特约作家,以独特的文学之光,点缀着专栏的夜空。自1973年高中学府门扉轻合,踏上了东台县林场知青之旅,那是一段以笔为舟,墨海行舟的年月。在那段岁月里,以《知青》为舵,探索青春与时代的洪流,不料这部作品因历史波澜,被公安机关注目审阅,自此散落时光深处,未再归还。直至2011年金秋,退休生活重启笔端,在“蓝月亮导师笔下的世界”重新落墨,寻回往昔文思。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