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保民
电壶,普通话念作“diàn hú”,孙吉话(舌尖抵住牙齿)念作“diān hú”。
电壶,因为时代的变迁,过去与现在所指是不太相同的东西。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电壶,是完全跟电不沾边的一种水瓶,也叫暖瓶、暖壶、热水瓶,确切地说是保温瓶的俗称。大概是在百年之前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才开始自已生产。
至于在那个时代,连电是怎么用都想不出来的农村人,为什么称保温瓶为“电壶”?其确切的根源已经难以找到。是不是生产商或是经销商故弄玄虚的炒作也不得而知。曾经有人猜想,一是鉴于其系真空的玻璃瓶胆,耳朵贴在瓶口听见嗡嗡的声音,故被认为有“电”。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水质不太好,烧开后沉淀会有杂质,称为“淀壶”,后讹传为“电壶”。其实,这些叫法,也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希望这个魔幻般的玻璃水壶会带来更多的神奇。
在“电壶”出现之前的古代,人们一直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材料,如:陶制、铜制、竹篾(藤条)等,制作成双层或夹层的器具,中间填充物料使热水的温度保持得尽可能长久。当然,普通百姓还是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随时烧火加热。
“电壶”,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初期还属于奢侈品,也不是家家都用得起的。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被当做嫁妆陪送,也被朋友当做礼物赠送。它顶着一个神奇的名字,有着不平凡的身世。由城市到乡村,由竹壳到铁壳,再到钢皮,塑料壳,不论是早晚的吃喝洗漱,或是农忙时的田间地头,“电壶”都以它特有的温暖伴随着人们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电壶”的梦想成真,真正用电烧水、保温的不锈钢外壳、不锈钢内胆,花样繁多的电热壶由神话变成了现实,已经成为百姓生活当中的寻常日用品。
“ 电壶”,一个跨越百年,既土又雅的方言词语,留给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人的是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