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岁月的珍珠
——读刘俊奇《燃灯人》有感
李 晓
近期,一次机缘认识了作者,我随朋友称大哥,去年就知道大哥写了一本纪实文学《燃灯人》,但一直没有拜读过,今年大哥送我一本签名书喜不自胜,拿着书我对大哥说:我一定认真读,写一篇读后感给您,以示对作家大哥的尊重。
翻开书的那一刻,最先打动我的是李振华老师17岁支教来到沂蒙山,竟然扎根教育70载,一生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一生都在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一生清贫却捐款150多万元,资助孩子2400余名。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要一辈子留在沂蒙山,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要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人生,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使命感,伴随了李振华老师一生。在读到他在韩旺村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时,让我深深感动的是李老师和乡亲们、学生们双向奔赴的爱,他又将这份爱的力量反哺给他的每位学生,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更被他用人格魅力去感化差生、激励好学生忘我的精神而感召着。李老师用一生诠释了教育是引领,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李老师做到了并且做了一辈子。
可越往后读,越忍不住惊叹:能让这份精神和执着跃然纸上、直抵人心的,还有作者背后十多年的坚守——那是一次次用采访、蹲点、查阅相关资料,先后多次跟李老师一起生活织就的时光,是唯有扎根生活才能长出的文字力量。文字可在人们不复记忆的时候,唤醒记忆。感谢大哥让我跟随李振华老师的感人事迹,去体验他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体验乡亲们对李老师的深情厚意;体验李老师也被沂蒙山的乡亲们感动着,感召着所付出的毕生一切。爱是给予和付出在李振华老师那里奏出了最美的乐章。
作者为了写好《燃灯人》,用了十多年。这十多年里,他没有坐在书桌前凭空想象,而是一次次走进沂蒙山的沟壑,跟着李振华老师走过清晨的山路,寻访他所在的学校,采访同事、学生和乡亲们只为还原生活本身事迹的原点。他记录下李振华第一次吃煎饼时,不会卷、嚼不动的尴尬场景;也捕捉到夜晚备课间隙,李老师望着窗外远山发呆时,眼里闪过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愧疚。这些细碎的瞬间,若不是作者用十余年光阴蹲守、倾听,若他从未在农村生活过上,从未尝过煎饼咬在嘴里的粗糙感,绝写不出这般真实的文字。正如书中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的细节:李老师总会用勤工俭学的办法,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条件,研发土教具。在困难时期,李振华先后制作了这样的教具 28件,极大的增强了教学效果。第4章“渣滓学校”的嬗变中,在李老师眼里没一个差生,他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古训。他也总能找到优化学生的“命门”,来改变每一个孩子,这是无私的爱所发出的光和热。这些不是虚构的感动,而是作者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后,从生活里“挖”出来的珍宝。
有人说,李振华的故事本身就足够感人,但我觉得,像作者这样“挖掘故事的人”更了不起。他没有把主人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用文字把平凡日常串成了珍珠:清晨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是一颗;深夜煤油灯下的备课身影是一颗;村民们送来十八碗饺子的温情是一颗;送来的一篮鸡蛋里藏着的感激也是一颗。这些珍珠般的细节,让“李振华”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会饿、会累、会想念家乡,却始终不肯放弃的“人”。这份写作功力,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敬畏。我知道,若没在农村生活过,就不懂煎饼咬碎时的颗粒感,不懂土坯房冬天漏风的冷,更不懂李振华老师选择留下时,心里的挣扎与坚定。没有这份感同身受,再感人的故事也会显得空洞无物,再鲜活的人物也会沦为扁平的剪影。
合上书时,我忽然明白《燃灯人》的动人之处是爱,是“双向的奔赴”的爱:李振华老师用一生燃灯,照亮大山孩子的路;作者用十多年扎根挖掘事迹,让这束光被更多人看见。是作者对纪实文学的敬畏心,对生活的同理心,将那些散落的日常小事,打磨成珍珠、串联成项链,让李振华的形象立体得仿佛就在眼前。这样的文字,不只是记录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告诉我们:最有力量的文学,永远生长在生活的土壤里;最动人的书写,永远藏在那些愿意蹲下来、沉下心,去倾听,串起岁月珍珠的人,他不张扬却足以吸引人的目光,在光线的映照下,这些珍珠终将在时代长河中汇聚成银河,它会闪着迷人的光茫,照亮每位读者的内心。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