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台湾
近日看到一位老同学二十多年前写的《台湾一瞥》,短短二百余字,却让我印象极深——文中提及台湾同胞言谈间常现唐诗宋词的雅韵,随口便是“之乎者也”的温润,那份浸润在血脉里的文化共鸣,既让人心生向往,也不由得提笔,想写下我心中那片承载着共同记忆的台湾。
老同学笔下的那个台湾固然让人神往。但在我心中,台湾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凝固在建筑与典籍中的文明符号,而是流淌在寻常巷陌、洋溢在眉眼笑靥中的浓郁人情味。
那是一种让异乡人瞬间卸下心防的温暖,是华夏“仁者爱人”思想在当代最鲜活、最质朴的绽放。
台湾的人情味,首先浸润在日复一日的温良恭俭让之中。
市场里,菜贩会细心为你抹去零头,临走还不忘塞上两根青葱;
公车上,一声“谢谢”在乘客与司机间往复传递,形成独特的礼貌回响。
这种善良,并非刻意为之的礼节,而是如呼吸般自然的生命状态。
它让我想起《礼记》所言“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这种古老的处世哲学,在台湾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最平实、最温暖的践行。
而当他人遭遇困厄,台湾人的善良便会升华为一种不计得失的慷慨。
记得一位朋友讲述,他的背包在台南遗失,内有重要证件。正当他焦急万分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当地青年,竟根据包里的一张旧名片,骑着机车寻遍半个城市,将失物原封不动送回。不仅婉拒酬谢,还热情邀请他去家中喝茶压惊。
这种将陌生人视为“自己人”的古道热肠,正是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想的具体呈现。
在台湾,善意从不吝啬,帮助往往超越本分,展现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更为难得的是,台湾人处世中那份宽厚与真诚。他们似乎天然懂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理。
在社区里,邻里互助是常态;在生意场上,“公道”二字重过千金。这份宽厚,源于对共同文化根基的深刻认同——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血脉里流淌着相同的文化基因,自然多了几分理解与包容。
与他们交往,你总能感受到那份不设防的真诚,仿佛久别重逢的故人,三言两语便能触及心灵深处。
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信任,让两岸的每一次交流都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心灵的相拥。
这份浓郁的人情味,与宝岛的灵山秀水相映成趣。太鲁阁的险峻因当地向导一句“小心路滑,我扶您”而变得温情脉脉;
阿里山的千年神木,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情的美好传承;垦丁的碧海蓝天,映照着人们心灵的澄澈透明。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台湾——它不仅完好保存了华夏文明的形与神,更将其中最精髓的“仁爱”精神,化作了市井烟火中的一举一动,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也最高贵的相处之道。
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活在每个微笑、每次援手、每份真诚里的温暖现实。
这份由共同文化血脉滋养的人情之美,才是连接两岸最牢固、最深沉的桥梁,让我们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在彼此眼中认出相同的灵魂印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