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山河铸魂:
七十六载光阴里的中国叙事
——谨以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文/戴恭义
序章:时间的刻度与土地的史诗
当青铜编钟的余韵穿越五千年的星野,当黄河的浊浪在壶口悬崖摔碎成金色的雾霭,我总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到一种震颤——那是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那句宣言撞响的永恒回音。七十六年,不过宇宙一瞬,却让一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在血泪与汗水的浇灌下,长成参天巨木。而今,我以文字为犁,翻开这部用山河写就的史诗,让每一粒沙、每一缕风、每一簇新绿,都成为时代的注脚。
卷一:苏醒的版图(1949-1978)
1. 废墟上的星火
北平的初冬,寒风舔舐着断壁残垣。刚从战火中走出的中国,像一位瘦骨嶙峋的母亲,用茅草修补漏风的屋顶,用野菜喂养干瘪的乳房。但她的眼睛亮着——鞍钢的炉火点燃了东北的黎明,王进喜的钻头凿穿了大庆的冻土,钱学森的草稿纸上,火箭的轨迹正划破苍穹。
“用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这是属于第一代建设者的浪漫。在陕北窑洞的油灯下,在新疆戈壁的测绘仪前,他们以肉身作盾,抵挡贫困与封锁的子弹。我曾见过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青年肩扛钢轨,在成昆铁路的悬崖边排成一道人桥。他们的脊梁,正是中国最初的“高铁”。
2. 泥土里的诗行
杨朔在《茶花赋》里写昆明的茶花“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而彼时的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烧。袁隆平的杂交稻在湖南的试验田里低头抽穗,大寨的梯田把太行山雕成青绿山水,就连最贫瘠的盐碱地,也被焦裕禄用泡桐树绣出春天的纹样。
这些故事没有英雄史诗的壮烈,却藏着更深的坚韧。就像秦牧笔下《土地》中的老农,捧起一抔黄土时颤抖的双手——土地不再是抵押给苦难的契约,而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存折。
卷二:奔涌的江河(1978-2012)
3. 解冻的春天
小岗村的血印,是十八个农民写给时代的家书。当联产承包的稻浪淹没了饥饿的记忆,深圳的推土机正碾过“姓社姓资”的争论。我在蛇口工业区的旧档案里,找到一幅漫画:邓小平的脚印化作跨海大桥,连接着香港的霓虹与内地的麦田。
这是解构与重构的年代。崔健的摇滚撕裂了蓝灰制服下的沉默,王安忆的《长恨歌》里弄堂女儿的命运与浦东的塔吊一同拔节。知识青年返城潮中,一个叫马云的青年蹬着三轮车运送杂志,他口袋里的英语词典,后来长成了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4. 流动的中国
春运的绿皮车厢里,打工者用编织袋装着的,不仅是棉被和腊肉,还有整个乡村的牵挂。当农民工的汗水浇筑起上海金茂大厦的玻璃幕墙,他们的孩子在老家墙头用粉笔画着父母的轮廓。这种撕裂的疼痛,最终被“三农政策”的创可贴温柔覆盖。
而长江三峡的浪涛中,移民们跪别祖坟时带走的泥土,后来在异乡的阳台上开出波斯菊。迁徙与守望,成为这段历史最复杂的复调。
卷三:蔚蓝的纪元(2012-2025)
5. 像素里的山河
贵州天眼凝视的深空,与抖音里新疆牧民直播的星空,是同一种璀璨。当“精准扶贫”的二维码贴在陇南的苹果上,当李子柒的柴火灶点燃YouTube的东方想象,中国不再是被观看的异域,而是主动调焦的镜头。
我在雄安新区的工地上见过一种奇特的“种树机器人”——它的机械臂能精准植入每棵树的DNA数据。这让我想起《山海经》里精卫填海的神话:现代科技,何尝不是另一种执着的神话?
“一带一路”的货轮从泉州出发,船舱里装着景德镇的青花瓷与义乌的圣诞树。而在非洲的医疗营地,中国医生用银针为疟疾患者止痛时,当地孩童正用方言哼唱《茉莉花》。这种文明的互鉴,恰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疫情时期的口罩航班,冬奥会上的“微火”火炬,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中国的大国担当,不是青铜鼎上的饕餮纹,而是青花瓷上的缠枝莲——柔韧却绵长。
终章:光阴的故事与未来的韵脚
站在2025年的秋阳里回望,七十六年并非线性叙事。它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翻卷处,既有汉唐的雍容,也有AI算法的流光;是《清明上河图》的当代版本,外卖骑手与茶艺师在同一个红绿灯下相遇。
当我抚摸辽宁舰的甲板,那钢铁的冰凉与76年前渡江战役的木船并无不同;当我走过贵州“天眼”周围的喀斯特山峦,射电望远镜接收的宇宙微波,与《诗经》里“七月流火”的星象遥相呼应。时间在此刻折叠——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未来都是已完成的进行时。
此刻,秋风正掠过天安门广场的华表,吹动着东海之滨的养殖网箱,也拂过帕米尔高原的界碑。七十六年的刻度里,藏着无数人的名字:是捐躯的烈士,是拓荒的工人,是守岛的士兵,是逐梦的学子……他们的呼吸汇入时代的长风,让这棵名为“中国”的巨木,根系扎进五千年的土壤,枝叶伸向更辽远的苍穹。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我们既是史诗的读者,更是续写者。或许不必像先辈那样用热血染红旗帜,但可以用坚守擦亮平凡——是农民在田埂间播下的每一粒种子,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个汉字,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记录的每一组数据。这些细微的光芒,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当又一面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升起,我忽然懂得:所谓“山河铸魂”,从来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每块砖瓦的温度,每个眼神的坚定,每代人接过接力棒时那句无声的誓言。而这部未完待续的中国叙事,终将在我们的手中,写下更壮阔的篇章——因为脚下的土地记得,所有扎根的生长,都向着天空;所有对过往的致敬,都通向远方。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网络侵删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