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第二章
第五节
备战备荒:挖防空洞的热潮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战争威胁如阴霾般笼罩,局势空前紧张。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威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发出做好打仗甚至核大战准备的号召。一时间,全国迅速成立防空领导小组,一场全民参与的人防工程建设热潮,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如嘹亮战歌,从北京飞向全国各地,点燃了亿万人的热血与斗志。全国大中城市数亿群众投身挖防空洞的行动,彰显出中国“准备同苏联、美国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坚定决心。
那时,我在新化县城关二小附中读初中,正值青春年少,心中满是对祖国炽热的爱与忠诚。听闻号召,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挖防空洞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初四班的“战场”,就在教室旁那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坡。学校安排每天以小组为单位,早早下课后轮流挖洞,各小组迅速扛起锄头、铁锹,奔赴“阵地”。起初,挖掘工作还算顺利,可随着深度增加,困难接踵而至。地下土质越来越硬,铁锹每次落下,只能挖出浅浅的痕迹。没挖多久,不少同学手上就磨出了水泡,起初只是微微发胀,后来每一次挥动工具,都如同被尖锐的针狠狠刺痛。但大家咬着牙,用布条简单缠裹,继续奋战。
当挖掘工作艰难推进,挖出一定长度的通道时,我们还接到了新任务——制作砖块。在那个原材料紧张的年代,这成为了防空洞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拌砖”时,女同学脱掉鞋子,踏入黏糊糊的泥土,双脚来回搅拌,将黏土踩得均匀细腻;男同学则在一旁帮忙,在模子上撒一层灰,接过搅拌好的黏土,用力摔打,将其填进模子,压实、修整,一个个砖坯便整齐成型。砖坯经过晾晒、干燥,再送入高温的窑炉烧制,最终烧制成坚硬的砖头。
但烧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我们学生可以做到的,更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从烧砖时长到温度控制,每一步都暗藏门道,稍有差错便会功亏一篑。以我们当时的年纪和能力,根本无法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所以,这项重任自然落在了经验丰富的专业师傅肩上。
防空洞挖掘后必须用砖块加固,才能给这地下通道注入新的生命力。然而,新的难题又横亘在眼前——通风问题。洞内空气越来越浑浊,潮湿的泥土味、同学们的汗味混杂在一起,憋闷得让人喘不过气。头顶偶尔有细碎的泥土簌簌掉落。那时我们年少无知,根本没有多想,加之洞里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全凭满腔热情人工挖土。
现在想想,若发生塌方,后果不堪设想。即便处境艰难,只要想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的最高指示,始终激励着我们坚持下去。累了,就轮流躺在满是泥土的地面上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几口自带的凉水,稍作休整便又投入战斗。男同学凭借强壮体魄,在洞穴里面奋力挖土、搬运砖块;女同学也不甘示弱,用畚箕一趟又一趟地把土拖出来,还细心检查每一块砖肉的质量。
在单调又艰苦的劳作中,一件趣事为紧张的工作增添了不少欢乐。有一天,一位同学的铁锹突然“当”的一声,碰到了硬物。大家围拢过去,只见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半埋在土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有的兴奋地说:“这看起来像古代的兵器,威风凛凛,说不定是哪位大将军用过的呢!”有的则充满想象地说:“不对,不对,这更像是神秘的图腾,说不定暗藏着什么玄机呢!”大家争论得热火朝天,谁也不服谁。最后,老师走来仔细查看,笑着揭开谜底——不过是块普通石头。大家先是一愣,随即相视一笑,又嘻嘻哈哈地转身投身到紧张的挖掘与砖瓦搬运工作中去了。
时光在一锹一铲的挥动、一砖一瓦的垒砌中悄然流逝,经过数月苦战,我们班的防空洞终于初具规模,一条蜿蜒的小通道在地下延伸。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兴奋得跳了起来。然而,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打扰,人工挖的洞仍存在诸多不足,有的还未用砖块加固,有的缺乏完善的通风设施,也没有排水系统,一到雨天便积水成河,根本无法进入。
我们初中班级的挖洞经历,不过是这场全民运动的冰山一角。当时,不仅学校参与挖洞,各个单位、街道也纷纷行动。我曾参加过街道居委会组织的挖洞任务。那里的洞穴规模更大、更深,挖出的泥土需用吊绳一筐筐吊出。大家挖的挖,运的运,同时还要将烧制好的砖块运送进去用于加固,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但可惜的是,这些防空洞大多在建成后从未启用,静静地沉睡在地下,成为时代的注脚。只有那些规模较大的防空洞,经过专业基建工程加固改造后,才被人们用作避暑、储存或游览等用途。
那时县里还经常进行防空演习,警报声一响,所有人都要进入掩体躲起来。能进入防空洞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躲到家里,直到警笛声解除。
当时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疑惑,究竟为何要挖防空洞?又为何要广积粮?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由于当时信息闭塞,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根本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跟党走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火热的建设热潮之中。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逐渐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自1969年3月起,苏联边防军多次侵入珍宝岛,肆意干涉中国居民通行,打伤边民和边防战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面对苏联的挑衅,中国边防部队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反击,以雷霆之势将侵略者逐出珍宝岛,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同时积极做好备战准备,以应对苏联随时发动的核战争。
那段挖防空洞、制作砖块的岁月,虽一度影响了我们的学业,却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如今已过去五十年,那些在泥土中挥洒汗水的日子,那些与同学们并肩奋战、共同制作砖块、建造防空洞的时光,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温暖着我的心。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岁月。
王建华,网名宝岛阿华,上湘王氏,出生邵东,长于新化,工作衡阳,移居宝岛,归根娄底,爱好文学创作四十余年,涉及小说散文诗词评论等,著有《华韵春秋》王建华作品选、以及王建华回忆录两部,先后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湖南省、市、区作家、诗词、楹联、小说等十多个文学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