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词创作的创新,应当就是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这方面专家们论述得很充分。比如周文彰先生主张的五个“求新”:一是立意上求新,二是用词上求新,三是表现手法上求新,四是意境上求新,五是评价标准上求新。再来比如刘道平先生的“新酒、新话、新意、新理念”主张。等等。
首先,立意上最该创新。因为人类思想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永远推陈出新。作者表达的思想是“新”的,那么,词句、表现手法等都是次要的,只要作者把这思想表达得充分而形象,那就是好作品,就是创新的作品。可惜很多作者在创作前懒于思考,惰于提炼,率意而为,因而在最容易创新的地方反而黯淡无光,毫无新意。
其次,题材上最易创新。因为当代人所能面对的题材,永远都会“新”于前人的。以这些题材来表情达意,哪怕这些“情意”是亘古不变的文物,只要表达得充分而美好,也是创新性的作品。
第三,表现角度和表现手法上力争创新。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情意,但切入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冲击就完全不同,这样的作品,自然也是充满新意的作品。这方面,自然就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匠心独运的前提,就是要作者涵养出颗“匠心”,这里不赘述。
第四,语言上要慎重创新。语言的发展有其固有规律,一旦定型,就难以改变,自古诗词文章,能自造新词者能有几人?尤其是传统诗词,如果刻意追求语言之新,很容易堕入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陷阱,不可不慎。
需要声明的是,我们主张语言上慎重创新,并非反对用新事物新词汇来写传统诗词。要知道,一切作品都是“当代”的,古人创作时谁不是用他们“当代”的事物和语言啊?一切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和审美的需要,彼无忌,此亦无忌。
第五,情感上最难创新。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感情就那么几种,要对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事物生出不同的感情,除了立场角度不同之外,那是很难创新的。这方面人们最容易采用的手段就是“反其情而行之”,人说好,偏说歹;人说爱,偏说嫌。等等。但这种写法,偶一为之则可,不然为了反对而反对,不免流于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反为不美。周啸天先生的七绝《珠峰》说得好:
八千米雪柱晴空,休把寒冰语夏虫。
剧怜孔子小天下,未识人间第一峰。
一切创造都受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没有人能例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拓展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境界,打破我们思想的枷锁,从而实现真正的创新。
三、诗词创作的创新,要坚决反对不顾主旨,“为创而创”,把创新当成一种时髦的做法。
诗词创作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给鉴赏者带来更多更强的美感。为此,要坚持反对三种现象。
一是故作穿越相。明明是二十一世纪的城里人,笔下的生活却是什么“一灯如豆”,什么“蜡泪”“马车”之类,新旧不论,满篇假话,腐朽气息,实在不知所谓。
二是一味求新猎奇,忽略了守正,甚至忽视了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险怪艰涩,绝非创新。
三是以浅俗直白为新,甚至趋于流俗媚俗,失去了诗词的含蓄隽永,失去了诗词的美感。
最后,我以元好问先生的一首七绝作结,也算对诗词创作者和诗词爱好者们的一种祝愿吧: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写于2024年3月13日
作者简介:罗杜林,1967年生,乐山市犍为县人,犍为一中教师,中国法家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乐山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犍为县文联副主席,犍为县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