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落 归 根
作者:赵振兴
叶落归根——大多数人只泛泛地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是:树叶从枝头落下,最终归于滋养它的根。而对于在外的游子,叶落归根则成了他们心中最深沉、最柔软的愿望,这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回家”,更是情感上的归属、精神上的安顿和文化上的和解。
而在于我,“叶落归根”四个字却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心里。那是在1982年8月的一天,当时在天津上军校,放暑假回到了久别的家乡。8月上旬的一天,到舅家看望了舅舅和舅妈后,跟表哥一起到庄稼地里去转转。遇见一位远房舅舅,由于不太熟悉,表哥就做了介绍,并夸我一放假就来舅家看望。那个远房舅舅说:好,没有忘本。人,不管在多大的地方,干多大的事,都不能忘本,终究要叶落归根啊。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并影响到以后的人生轨迹。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镇北吴村,地处关中腹地,是西安、咸阳十三朝古都的京畿地。从地理位置来看,向东北30公里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向东15公里就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向东南20公里就是秦都咸阳宫殿区,向北20多公里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向西南40公里就是中华民族农耕始祖后稷教穑之地,向南10公里就是汉武帝茂陵,再向南5公里就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再向南30公里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它的地理位置用陕西话来说,是关中的白菜心。
家乡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也很悠久。这片黄土堆积成的土地厚而且重,每一粒尘埃,都仿佛压着一段沉甸甸的往事。它是中华文明早期辉煌篇章的集中见证者,承载了周、秦、汉、唐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犹如在翻看一部立体的、厚重的中国早期帝国史的画卷——我仿佛看到4000年前先民们在辛勤地耕种,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仿佛听到秦军征战的号角声和“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悲壮战歌;仿佛看到汉代将士北伐匈奴的猎猎旌旗和金戈铁马;又仿佛听到唐代丝绸之路上商队的悠悠驼铃声和诗词歌赋。历史是悠远而深邃的,穿透千年的时光长廊,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留下的深深皱纹,感受到那些过往的辉煌岁月。
家乡虽然没有江南山清水秀,但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很少有大的灾害。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我怎么能不热爱这片热土呢?我生于斯,长于斯,家乡有我最初的梦想和希望。我的父母也生于斯,长于斯,家乡有我血脉的牵绊。我的祖父母、曾祖父母以及再早的先辈也诞生于斯,生长于斯,安息于斯,家乡是我的生命之根。家乡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有着无法替代的情感价值,我怎么能不全身心拥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怎么能不对它怀有持久的眷恋之情?
在我早年的记忆中,家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村民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队班子的带领下,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奋斗精神。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这片黄土地,社员们已经撸起袖子,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锄地耙耱、积肥拉粪、平整土地、修建水库,个个挥汗如雨,永远不知疲倦。大队长杨德俊,把大队工作安排好以后,积极带头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经常第一个下地,而且肩上扛着最少两件农具,干起活来不惜气力。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带领下,每个社员都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集体的事业中,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全村的土地由原来的七沟八梁变得平平展展,全部成了水浇地。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共修建水库4座160亩,水渠20多公里,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
记得1970年修建那座70亩水库时,当时机械很少,主要靠人拉肩挑。大队决定采取大会战的形式,所有壮劳力全部上工地。会战开始后,工地上彩旗飘扬,大队干部身先士卒,社员们人人争先。挖土的手磨破了,抓一把细土搓搓继续干。拉土、挑土的肩膀磨破了,没有人吱一声。拉着大磨盘夯土基的,有节奏地唱着劳动号子,磕磕碰碰不下火线。工地上人山人海,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小队与小队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分夺秒地干,谁也不想落后。社员都一门心思地在想:我们现在辛辛苦苦地劳动,一定会使后人得到幸福……。在大家的努力下,水库从开工建设到竣工仅用了103天,让临近的村庄羡慕称赞。
还记得1976年,陕西省“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现场观摩会在我们大队召开,省、地、县三级观摩人员就坐了23辆大轿车。当时的场景十分壮观,讲解的、观摩的、现场采访拍照的,人山人海。见此情景,社员们十分激动,干劲倍增。挖土的镢头挥个不停,铲土的铁锨来回舞动,拉车的社员奔跑如飞。个个汗流浃背,人人奋勇争先。整个场面热火朝天,让人感动。前来观摩的人交口称赞。
辛勤地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全大队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庄稼连续十几年都获得了丰收。生产队,队队有积累;社员家,家家有余粮。大队干部统一思想后,要求各生产队积极交公粮(相当于后来的农业税,必须交)。七个生产队也积极响应,展开了交公粮竞赛。在全公社,我们大队每年最先完成国家公粮上交任务,然后还主动交大量公购粮(可交可不交),支援国家建设。村民们展现出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那些年,大队样样工作都走在礼泉县的前列,被县政府命名为“红旗大队”。
连年大丰收,也给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生产大队决定趁热打铁,大干快上。一方面,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每个生产队都凿打机井。到七十年代中期,做到了队队有机井,全大队旱涝保收。每个生产队还新建了饲养室、库房等,生产队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统一规划道路和宅基地,统一房屋样式。短短几年时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一方面,加强队办企业建设。大队设立了机械加工厂、缝纫组、商店、医疗站、砖瓦窑、果园,还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既方便了社员生产生活,也壮大了集体经济;一方面,抓村民文化建设和村风建设。七十年代初,陕西省歌舞剧院部分演员在大队体验生活,包括贠恩凤等艺术家。大队利用这一机会,成立了剧团,利用农闲时节,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排演节目,丰富了社员文化生活。排演的节目大部分是样板戏和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的新编剧目,寓教于乐。不但融洽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也持续改善了民风、村风。那时候的社员,勤劳朴实,邻里互助,谁家盖房子或者婚丧嫁娶,都是乡亲帮忙。1977年,大队还买了一台上海金星牌21吋彩电,极大地丰富了社员的文化生活。
大队的一步步发展让人感到欣喜,记忆深刻。我早年在家乡的生活画面也美好温馨,至今让人难以忘怀。那时候,学业负担不重,孩子们无忧无虑,充满了欢乐。春暖花开时节,放学后,拿着小铲铲在麦田里挖野菜。那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舞动,人就像是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游动。和煦的春风吹着,人也感到暖融融的。挖的荠荠菜、灰灰菜、刺蓟,简单地用开水焯烫后凉调,虽然有点苦涩,但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味。夏收时节,金黄的麦浪是记忆中最美的颜色。收割小麦时,天气阴晴不定,雨说下就下。为了虎口夺食,使丰收果实粒粒归仓,学校便放假让学生去支援“三夏大忙”。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把收过的麦地里撒落的麦穗,一穗穗地拾回去,交给生产队。尽管经常烈日当头,热得汗流浃背,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能够给生产队做一点贡献,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
最让人开心的是放暑假,不用去上学,别提大家有多高兴了。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田野被一层白雾笼罩着,我们在田间地头奔跑嬉戏,捉蚂蚱、逮蛐蛐,那些小小的生灵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到了中午,经常是三五成群地提着草担笼、拿着镰刀,给家里的猪、羊割草。割完草后,阳光渐渐炽热起来,水库便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这里学会了游泳,胆子大点的,还爬上三四米高的出水闸上面学着跳水。那时候觉得,天热了能在水里嬉戏,便是最大的享受。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了金黄色。大人们拿着农具从田间回到村庄,我们一群孩子也提着草担笼回到家里。女人们则在自家厨房里忙碌着,为全家准备着晚饭。这时村庄上空飘起袅袅炊烟,那特有的麦草烟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夜色渐浓,家里的晚饭也端上低矮的饭桌,虽然是简单的吃食,但却满是家的味道,母亲的饭菜味道。
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没有好玩的玩具,但我们却拥有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还有那些老人们永远讲不完的精灵古怪的神仙故事,和令人难忘的乡村朴素的美食。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
1981年,我考上位于天津的一所军校。在绵绵细雨中,带着浓浓的乡愁,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乡,奔赴异乡开启新的生活。远离家乡以后,我时常怀念在家乡的时光,眷恋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眷恋大队社员吃苦耐劳的品格、战天斗地的意志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呼唤总是萦绕在耳边。
后来,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分不该分的都分了。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好不容易建起来的集体饲养室、仓库等设施被拆掉;辛辛苦苦修的水库、机井等水利工程先是闲置,然后自然损毁。一个欣欣向荣的村庄,一下子呈现出破败的景象。社员想不通,大队干部更是接受不了。一位老党员说,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集体经济拆散?单干好的话,以前的几千年都是农民各干各的,为什么一直那么穷?!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体所有制,好不容易过上了幸福生活,为什么要推倒重来?坚决不能分!但是上面有政策,领导有指示,顶是顶不住啊!于是就开始拆光分净!不要说后来造成的损失,直接损失已经相当大!杨德俊大队长和几个大队干部无法接受,于是愤而辞职!对此我当时也有所耳闻,经常疼在心里。
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兰州市空军某部。在单位只干了半年,就一心想着往咸阳调动。因为跨系统调动比较麻烦,后来放弃了。但是,家乡好像一直在召唤着我。到了1987年底,经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一个机会,转业回到了咸阳市某机关。
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降低,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各种弊端逐渐显露。1991年,党中央为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决定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教育消除“包产到户,各走各的路”等模糊认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解决基层组织涣散等问题。提出农村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政策。可惜的是为时已晚,经过多少年奋斗建立起来的集体设施几乎都拆光分净、破坏殆尽了!像老家这样的村庄,如果继续搞集体经济,现在可能是人人羡慕的另一个“南街村”!但愿以后制定政策的人一定要深入调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而执行政策的人也不要再搞“一刀切”!
退休后,我回到了农村老家居住。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就像落叶归了根,感觉心里非常踏实!尽管农村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也在进步。对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现在的家乡,福银高速、银百高速、西安绕城外环线以及银西高铁穿村而过。村里道路全部硬化,前几年还安了路灯,甘甜的自来水也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民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砖混结构的平房或者二层楼房,许多家庭门前载着月季、蔷薇、桂花,花草树木交相辉映,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村容越来越整洁。中心街道有百货商店、蔬菜店、食堂、理发店,村民基本生活不出村就能解决。十几年前公交车也通到了村子,方便了村民出行。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了汽车,村民衣食住行不愁,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时隔四十多年再住回老家,一开始很是兴奋,喜欢串门子。有一天去一个堂哥家拉家常,嫂子和几个串门子的妇女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不停:张三年轻时风风光光的,可是老伴去世后,三个儿子没有一个人赡养,老汉孤孤单单住在看管苹果树的小房子里,死了两天才发现;那个门窗都烂掉了的,是李四的院子。他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还老是病殃殃的,也找不下媳妇,前两年死了,绝了户了;王五得了癌症,看不起病,去年喝农药死了;孙家兄弟两个二十年前给四川贩运苹果,开车掉进秦岭山的一条沟里,都死了;你那个同学王小二,考了六年大学都没有考上,后来得了精神病,前些年不知跑到啥地方去了,家里人找了两年没找到,后来也不管了;钱小二的小儿子想发财想疯了,跑到广西搞传销,后来把他姐和几个亲戚也骗过去了,把他妈气成了乳腺癌;钱小三媳妇经常上网聊天,跟一个网友跑到广东去了两个月,回来以后让钱小三打断了腿,钱小三被判了三年……都是些让人郁闷的消息,难道没有让人感到欣喜的消息吗?堂哥说有:张小二在外面包工程挣了钱,他致富不忘家乡,慷慨解囊,给村里搞公益事业捐了不少钱;崔建国平时爱唱歌,上了星光大道,还拿了一个周冠军;谁家的孩子当了大学教授;谁家的孩子当了局长;村上几个在市上要害部门管事的人,托熟人想办法,要项目要资金,给村上打了十几公里的水泥路;你也发挥作用,给村里通了公交车。
谈及村风和村民的心态,一个妇女说:现在的人都只认钱,笑你无,恨你有。谁家有事需要帮忙,都是拿钱说话!现在办红白事都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很严重。一场事办下来得五六万,群众已经承受不起了。谈起现在的干群关系,一个妇女抢着说,再不要提村上现在的干部了,领着国家补助的工资,干啥事情还都想着在里面给自己捞一点好处,还经常吃吃喝喝,把以前村上积累的钱都花光了!以前的大队干部大多像杨德俊一样,大公无私,所以社员心服口服,威信很高。三十年前,老大队长杨德俊因车祸去世,全村人都去吊唁,村上学校校长也带领300多教师学生参加了追悼会,县上、镇上也都来了领导。我想,那么多人前去吊唁,说明大家还没有忘记这位陈永贵式的好带头人!大家的到来,既是对这位陈永贵式好干部的悼念,也是对那个火红的年代的告别,集体唱一曲集体主义的挽歌。
后来跟村委会一个干部说起现在群众好像对什么都不满,对村上干部也有意见,这位干部说:现在的人都不知足么,什么好处都想得,什么亏都不想吃。现在情况很复杂,村上干部处理问题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村干部也很难当。说村干部多吃多占,上面来人了,不招待能行?吃一点喝一点也是为了工作嘛。四十多年前,上面干部到大队蹲点、检查,都是派到社员家吃饭,而且要给主人家掏饭钱和粮票。现在不行了,不能再用毛主席时代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干部了!
这还是那个民风淳朴的村庄吗?还是那个曾经让我魂牵梦萦的家乡吗?看着风光无限,为什么人的内心却破破烂烂?好像人人都有不满,处处都有戾气。那淳朴的民风、那战天斗地的精神去了哪里?我人是回归了,心灵却难以栖息,精神没法安顿!渐渐地,我很少去串门子,再也不想听那些让人郁闷的事情了。我曾经一度迷茫了,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看书、写写字,回忆回忆早年那些美好瞬间,再思考思考当今的社会现象。其实冷静想想,这些年社会上许多人都信奉一切向钱看,为钱所困、为钱所累,加之教育管理跟不上,道德滑坡、精神荒芜和社会分裂就是必然的了。家乡的一些消极现象只不过是社会的缩影罢了!
近些年,针对农村存在的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灵魂工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就拿让乡亲们已经难以承受的婚丧嫁娶来说,村里专门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而且制定了破除铺张浪费的章程,已经收到了效果。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乡村治理体系会逐步完善,农民精神风貌必将提升,家风、村风、民风必将好转,最终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
正值国庆、中秋双节,微风吹过,秋叶轻盈地飘落,融入泥土,化为养料,孕育着春的希望。走在家乡厚重的黄土地上,倾听着历史的声音,展望美好的未来,我的心越来越踏实,步伐越来越坚定。相信家乡的一切会越来越好,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2025年10月3日星期五
赵振兴,1981年入伍入学,1985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工作。1987年底转业到陕西省咸阳市。现为咸阳市供热燃气服务保障中心退休干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