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房咏叹调
作者/ 吕永刚
诵读/武全
走进阳光房 有一种莫名悲伤
推开门 一股浓浓秋意笼罩眼帘
熄灭生机 哼着小曲 配合阳光房咏叹调
秋风无情 不 谁也逃不掉更替
只是这一切来的太早 还没容空珍惜
落魄的植物 恋恋不舍 垂头丧气
所有光的普照 都含刺目
我不敢正面交谈 与那些曾拥有的华丽
内存些许希望 都送给季节
那片辉煌下的惆怅
这里一花 一果 一线灯火
留在记忆 陪我熬过寂寞
阳光房小鸟叽叽 鱼儿穿来游去
它们可否懂得冬天内涵 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也许所有生命都有感悟 只是语言不通
倾述不了彼此眷顾
影子摇晃记忆 潜入梦中
如果伤感可以留住 我愿以眼泪洗净阴霾
打开一扇门窗 迎接秋日郎朗
我不可以任愁怅肆意 夺走心灵那点慰藉
一定把咏叹调 化成高歌一曲
把诗行写出春天 把希望鼓满风帆
会的 一切都会飘走 一切都将复生
不要给小园开据死亡证明
它只是累了 歇一歇脚步而已
冬天过后 它依然满园春色 生机勃勃
在此一别 短暂分手 自然难过
一想到朝夕相处 就要亲手铲除
我又生出一丝疼痛
假如不是亲眼目睹 怎能相信一夜残缘
阳光房咏叹调 又耳畔漂移
我不能悲伤 还不到我流泪时光
我要收割最后果实 亲手交给储藏
岁月总是有情亦无情
日子当然有得易逝
只要土地还在 花就会盛开
只要爱还在 情就会发芽
等待吧 我们的欢乐就在下一个春天归来
2025.10.2日上午10点35分草于米佳书画院阳光房
《秋瑟后必见春之生机》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阳光房咏叹调作 作者/ 杨宝库
诗人吕永刚在阳光房的秋日景致里,写下一曲《阳光房咏叹调》,诗人没有沉溺于秋的萧瑟,反而以“愁”为引,终奏出“春必归”的强音。这既是对自然更替的叩问,更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字里行间藏着“向死而生”的深邃哲思。
秋景触愁:是遗憾,非沉沦。推开门“浓浓秋意笼罩眼帘”,垂首的绿植“恋恋不舍 垂头丧气”,诗人的“莫名悲伤”并非单纯悲秋,而是对“未及珍惜”的怅惘——“只是这一切来的太早 还没容空珍惜”,“一夜残缘”的猝然凋零,恰如人生中那些措手不及的失去。正如宋玉在《九辩》中的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多是借秋抒怀才不遇的愤懑;而诗人的伤感更显细腻,是对“朝夕相处”之物即将“亲手铲除”的心疼,是对时光“有得易逝”的坦诚接纳。这种愁,不是绝望的底色,而是对“美好曾在”的珍视,为后续的希望埋下伏笔。
坚信重生:是规律,更是底气。当伤感渐浓,诗人却陡然转折:“不要给小园开据死亡证明 它只是累了 歇一歇脚步而已”。这一句打破了“秋尽即死”的惯性认知,将自然更替视作“休憩”而非“终结”,恰合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然哲思——草木的枯萎从非生命的终点,而是为春生积蓄力量。更难得的是,诗人点出重生的根基:“只要土地还在 花就会盛开 只要爱还在 情就会发芽”。土地是自然的根基,爱是精神的沃土;正如人生遭遇困境时,只要信念不垮、爱意不减,便总有“复生”的可能。这份坚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对“生生不息”规律的深刻洞察。
高歌生命:从“咏叹”到“扬帆”。诗人没有停留在“等待”,更主动将“愁”转化为力量:“一定把咏叹调 化成高歌一曲 把诗行写出春天 把希望鼓满风帆”。这份主动突围,恰似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不是被动接受“寒冬”,而是以“收割最后果实 亲手交给储藏”的行动,为未来蓄力。“阳光房小鸟叽叽 鱼儿穿来游去”的生机,更让诗人确信“所有生命都有感悟”:万物皆懂“冬天内涵”,只是以不同方式坚守。诗人的“高歌”,便成了跨越物种的共鸣,唱给“寒冬会过、春色必归”的生命真理。
引申之思:小景见大,困境见光。这首诗的深意,早已超越阳光房的一隅之景。它照见的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之秋”——事业的低谷、情感的失落、岁月的老去。诗人告诉我们:“我不能悲伤 还不到我流泪时光”,真正的坚强,不是没有愁绪,而是懂得“眼泪洗净阴霾”后,要“打开一扇门窗 迎接秋日郎朗”。古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今有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正如现实中不懈努力的人们以爱为盾坚守生命底色,亦如失意者以信念为灯重寻方向——“秋韵”是考验,更是“春之生机”的序章。
诗的末尾,“我们的欢乐就在下一个春天归来”的期许,早已不止于阳光房的春色,更成了对所有生命的祝福:只要心怀热爱、坚守希望,每一段“寒冬”,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满园春色”。
2025年10月2日14时1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