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文/李广昌
在章江湿地公园的花带中,除了丛生的节节草,还有几株木芙蓉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绽放着雪白、鲜红的花朵,形似牡丹,在绿意中尤为夺目。
木芙蓉,属锦葵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生于阳光充足的河畔、沟边,也常被栽植于庭院作为观赏植物。其枝条密布灰色星状毛,叶片互生,具长柄,呈阔卵圆形,长约10至15厘米,常有三至五浅裂,叶面与叶背皆被星状毛。夏秋之际开花,花朵单生于枝梢叶腋,花形硕大,姿容妍丽。初开时呈白色或粉红色,后渐转为深红,有单瓣与重瓣之分。扁球形的蒴果表面密生淡黄色刚毛与绵毛,成熟后五瓣裂开。
木芙蓉别名众多,有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转观花、醉酒芙蓉、文官花等,不一而足。
木芙蓉以“地芙蓉”之名,最早记载于《本草图经》。其花于夏秋采收,经沸水焯过后洗净,可裹面油炸,亦可与鸡蛋、豆腐同煮为汤。花、叶、根皆可入药。
芙蓉花味辛、微苦,性凉,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排脓之效。主治肺热咳嗽、吐血、目赤肿痛、崩漏、白带、腹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及跌打损伤等。虚寒体质者与孕妇忌服。
芙蓉叶味辛、微苦,性凉,能清肺凉血、解毒消肿。适用于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痈疽肿毒、恶疮、带状疱疹、脓疱疮、肾盂肾炎及外伤等。孕妇禁用。
芙蓉根味辛、微苦,性凉,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多用于痈疽初起、臁疮、目赤肿痛、肺痈、咳喘、赤白痢疾、白带及肾盂肾炎等。孕妇亦不宜使用。
木芙蓉多为地方用药,自产自销,在民间应用颇为广泛。诸多验方至今流传:
痈疽肿毒,可于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混合,蜜水调敷患处四周。
带状疱疹,以木芙蓉叶阴干研末,米浆调涂。
跌打损伤,取鲜木芙蓉花、叶加盐捣烂外敷,或晒干研粉,以酒、醋、茶汁调搽。
肺痈,用木芙蓉叶或根煎水,调蜂蜜服用。
肾盂肾炎,以鲜木芙蓉根配荔枝核、猪腰子,水煎服。
吐血、子宫出血、火眼、疮肿等,皆可以芙蓉花适量煎汤内服。
无名肿毒,取鲜木芙蓉根、叶或花,加酒糟、蜂蜜或蛋清捣敷。
小儿高热,鲜芙蓉叶捣烂,调鸭蛋清敷于脐部。
烫火伤,将干花研末,麻油调涂;若水泡破溃,改用鸡蛋清外搽。
腮腺炎,取叶研末,砂糖水调敷。
肺痨久咳,花、叶烘干研末,开水冲服,另可配鸡蛋、蜜糖调匀,晨起冲服。
子宫颈炎,叶研末,直接撒于宫颈,隔日一次。
现代研究表明,木芙蓉花含黄酮苷、花色苷、槲皮素、白桦脂酸等成分;叶中则含延胡索酸、芦丁、黄酮苷、酚类、氨基酸、鞣质及还原糖等。药理实验显示,花提取液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叶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绿脓杆菌亦具显著抑菌效果。
眼前这株木芙蓉,花色随时间流转而变幻:晨起淡黄,日中淡红,傍晚转为粉红,因而得名“三变花”。花色之变,源于花色苷成分——早晨不含花色苷,中午与傍晚则分别含矢车菊3,5-二葡萄糖苷与矢车菊3-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其中傍晚含量为中午的三倍。这般灵动如诗的生物特性,令人不禁思索:在未来的中医药振兴之路上,木芙蓉能否真正如苏轼所言,“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绽放出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