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八达岭长城
八旬也再当好汉
作者王维宪(吉林)
20251004
如梦令·雄关
千嶂叠峦横亘,雾锁层楼险仞。
拾级觅残垣,耳畔似闻金柝震。
风紧,风紧,唤起古今豪俊。"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镌刻在八达岭长城石碑上的豪迈诗句,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向往。作为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段落,八达岭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每位游客心中"好汉情结"的打卡地。当晨雾轻抚过蜿蜒的城墙,当阳光为垛口镀上金边,沿着六千余米的城垣向上攀登,脚下的每一块城砖都在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而前方的每一级台阶都在等待着新的足迹去丈量。雄关天险的地理密码八达岭长城坐落于北京西北60公里的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这里两山夹峙,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华北通往蒙古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曾在此主持防务,将这段长城构筑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屏障。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处达14米,底部宽6.5米,顶部宽5.8米,全部由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砌筑而成。那些重达千斤的花岗岩基座,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严丝合缝,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沁园春·长城感怀
北枕军都,南襟燕蓟,天险雄关。望长龙卧雪,银蛇起舞;危楼衔日,金阙凌霄。垛口烽烟,墙垣藓迹,犹记当年号角寒。登临处,见山河表里,气象万千。
六百年铸奇观,引无数英雄竞探看。昔戍边将士,风霜砺骨;而今游客,谈笑登巅。砖石凝魂,旌旗入梦,一脉精神代代传。凭栏久,叹乾坤不老,华夏长安。从神话到现实的攀登之路攀登八达岭长城的路线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从景区入口出发,左手边是北长城,右手边是南长城,大多数游客会选择北长城作为"好汉之旅"的起点。北长城共有12座敌楼,其中北八楼是俯瞰全景的最佳位置。拾级而上时,不妨留意城墙上的文字砖——"万历十年德州营"、"隆庆二年镇虏奇兵营"等铭文,这些都是当年戍边将士留下的历史印记。对于不同体力的游客,这里有多元的攀登选择:体力充沛者可全程徒步,感受"踏遍雄关"的豪情;带老人孩子出行的家庭可乘坐缆车直达北七楼,再徒步体验精华段落;而喜欢挑战的年轻人则偏爱从北一楼徒步至最高处,在"好汉坡"前合影留念。当气喘吁吁地抵达海拔888米的最高点,触摸着饱经风霜的垛口,远眺层峦叠嶂间的长城巨龙,方能真切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古今交融的游览新体验如今的八达岭长城已成为科技与传统完美融合的旅游目的地。景区内铺设了生态步道,设置了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甚至可以通过AR技术"复活"明代戍边场景。在长城博物馆里,透过玻璃展柜可见明代士兵的锁子甲、守城用的礌石和旌旗,而数字展厅则用三维动画还原了长城的建造过程。当夕阳西下,可在长城脚下的"长城人家"民宿品尝铁锅炖菜,听当地老人讲述长城内外的民间故事,让这份"好汉"记忆更加鲜活立体。好汉情怀的当代诠释站在烽火台上,秋风掠过耳畔,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号角与现代的欢声笑语交织回响。从古代戍边将士的坚守,到如今游客们的攀登,八达岭长城始终以它磅礴的气势接纳着每一个心怀敬意的来访者。当你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纪念证书紧握手中,会突然明白:真正的"好汉",不仅是抵达终点的攀登者,更是懂得敬畏历史、传承精神的行路者。七律·登八达岭长城
雄关耸峙接云天,险扼军都古道边。
砖石犹铭明代戍,烽烟已化史书篇。
缆车直上凌千嶂,健步登临瞰百川。
最是长城好汉志,今朝我辈更扬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