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 春风拂稻菽 胶香忆旧年
作者:刘连成
1982年的春风拂过双辽农场四分场,妇女主任李亚琴站在绿油油的水稻苗床前,望着远处连片的农田思绪万千:这两年农场实施“承包到劳,联产计酬”的责任制,让地里收成好了。分场的剩余劳动力却多了起来——男人们还能去场部打零工,女人们守着家,手里总缺个能挣钱的营生……
巧了,这天傍晚,李亚琴刚把晚饭端上桌,分场会计隋占山就找上了门:“亚琴,有个事想跟你商量。”隋占山坐在炕沿上,喝了口热茶便开门见山,“咱们分场让我牵头办个胶丸厂,手工活,适合家属们干。我寻思着让你当副厂长,你看咋样?”
李亚琴愣了愣,筷子停在半空。她在分场里算有文化的,可办工厂这事,还是头一回听说。“隋会计,这胶丸厂是干啥的?咱啥也不懂啊。”
“放心,我已经联系好了。”隋会计笑着说,“我表弟张德春在怀德县明胶厂当厂长,是咱农场走出去的子弟,他答应给咱提供明胶和技术支持。过两天我带你去怀德县见他,咱好好学学。”
“德春?我们是中学同学,也是好朋友。”李亚琴眼里亮了些,“多年不见,当上厂长了,真有出息。我也正想见见这位老同学呢。”
几天后,李亚琴跟着隋占山来到怀德县明胶厂。一进厂区,淡淡的明胶香气便漫了过来。一个穿蓝色工装、戴眼镜的男子迎上来,笑容温和:“表哥、亚琴,你们来得真快!”
李亚琴笑着说:“德春,这回家乡要办明胶厂,为的是安置剩余劳动力,老同学可得多帮忙啊。”
“家乡的事,我一定全力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张德春成了双辽农场胶丸厂的“编外顾问”。他不仅送来优质明胶,还亲自到场里指导生产。胶丸的生产工艺不算复杂:电解锅溶化食用明胶,铁制模具投蘸,水冷却后用小钳具拔出修剪,最后包装即可。可刚开始时,大家还是闹了不少笑话。有位大嫂把模具往锅里一蘸,手一抖,模具掉进去了,捞出来时明胶已凝成了块;还有人修胶丸时不小心被钳子戳到了手,疼得直咧嘴。李亚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德春却总乐呵呵地安慰:“别急,万事开头难,多练练就熟了。”他还编了段顺口溜教大家:“模具蘸胶别手抖,冷却时间要足够,钳子轻拔慢慢修,颗颗胶丸像皮球。”逗得工人们哈哈大笑,车间里的紧张气顿时缓和了不少。
胶丸厂办起来后,四分场的家属们乐坏了。每天天不亮,大家就往厂里赶,车间里总飘着欢声笑语。李亚琴每天第一个到厂,最后一个离开,既要安排生产,又要检查胶丸质量。张德春也常过来,有时带些新模具,有时教大家改进包装方法。有一次,厂里的电解锅突然坏了,眼看要耽误生产,李亚琴急得团团转。张德春听说后,连夜从怀德县赶过来,带着工具修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电解锅重新转起来时,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李亚琴又感动又过意不去:“老同学,真是太谢谢你了,让你这么辛苦。”张德春摆摆手:“咱是农场出来的,能为家乡做点事,我乐意。”
日子一天天过,胶丸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家属们每个工日能挣10元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王大嫂家儿子的学费有了着落,李婶攒够了给老伴买新棉袄的钱……大家都说,这胶丸厂就是她们的“摇钱树”。李亚琴看着众人脸上的笑,心里也甜滋滋的。她和张德春的联系越发频繁,有时聊生产,有时也忆起中学时的趣事。有一回,张德春带来张老照片——当年的中学毕业合影,照片上的他们还年轻,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两人对着照片感慨:“时间真快啊,一就是十一二年,没想到还能一起为家乡做事。”
可好景不长,1987年,市场上出现了机制胶丸。它们生产快、成本低,一下子抢占了大半市场。双辽农场胶丸厂的订单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停产。停产那天,工人们都来到厂里,望着熟悉的电解锅和模具,眼里满是不舍。李亚琴心里也沉甸甸的,正默默收拾东西,张德春赶了过来。他拍了拍她的肩膀:“亚琴,别难过。咱们虽停了产,可这几年攒了不少经验,至少试过了,也为家乡做了实事。”
胶丸厂虽停了,却在四分场人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后来,有些家属凭着在厂里学的手艺,去了外地制药厂打工;还有人开起小商店,做起了生意。大家都说,是胶丸厂让他们开了眼界,也懂了市场经济的道理。
多年后,李亚琴和张德春都老了。一次在农场集市上偶遇,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路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张德春笑着说:“亚琴,你看现在多好。咱当年的努力,也算为农场的发展铺了块小石头。”李亚琴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是啊,当年的胶丸香虽散了,可咱心里的那股劲还在,这就够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也铺满双辽农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那些关于胶丸厂的往事,像一首悠扬的老歌,永远回荡在人们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