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诗不微,富含深意
——范群组诗《青泥河细语》赏析
评论员:陈东林
范群的一组新诗《青泥河细语》,以其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历史感,在微诗这一短小精悍的文体中开拓出广阔的审美空间。这组创作于青泥岭采风之际的微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微诗不微”的艺术真谛——方寸之间,可见天地;片言只语,能载古今。
微诗创作极具挑战性,它要求诗人具备“炼金术士”般的语言功力。范群深谙此道,几乎每一两行都是一个自足的审美单元,充满警句的锋芒与哲思的密度。《花事》中“铁佛寺的那朵花笑了/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将佛教的顿悟与摄影的定格巧妙融合,而随即“青泥河飘来一枚发黄的枯叶”,又在花开叶落间完成了生命轮回的哲学表达。这种意象的跳跃与叠加,令微诗如同压缩文件,在解压的瞬间释放出远超字面的能量。尤其《石碑》一诗,石碑“反复斟酌/终于用小楷/写下一段历史”,将石刻拟人化为慎重的史官,三个短句却承载了文明传承的庄重感。
与古典诗词相比,范群的微诗实现了传统审美与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思维”,如《镜象》中“银杏树在青泥河里/看见自己的脸/理了下千年的胡须”,与李白“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镜像意识一脉相承,但范群以现代性的时空错位感,赋予古树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这种处理既保有古典诗的意境美,又注入了现代诗的解构意识。在语言节奏上,微诗打破格律束缚却内化韵律,《网事》中“一张网 在青泥河上打开/无数闪光的诗行/跳跃”,其跳跃性节奏恰似渔网起落的动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同构。
这组微诗的独特价值,更在于其扎根在青泥岭这片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作为丝绸之路采风的成果,诗中处处跃动着地域文化的脉搏。《斗笠》中“它站在箱房的墙上/雨水/早已将它浸透”,这一顶静默的斗笠,实为一段红色记忆的见证。当我们了解到它属于红军曾经使用过的遗物,诗句瞬间就迸发出非同寻常的历史张力——那浸透斗笠的“雨水”,已然升华为长征路上的暴雨硝烟,是苦难与牺牲的精神结晶。而“青泥河在不远处复制岁月”,更使这顶斗笠与革命历史长河相呼应,让农耕文明的寻常物件,跃升为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标。这种举重若轻的意象转换,正是微诗“以小见大”的书写典范——诗人用最微小的笔触,在斗笠的竹篾纹理间,刻下了最厚重的史诗。
范群的微诗艺术证明,真正的“微”不是体量的缩减,而是能量的凝聚。这组《青泥河细语》如同青泥河的水滴,每一滴都折射着历史天空的光影。当银杏树梳理千年胡须,当石碑用小楷书写春秋,微诗已然超越形式本身,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在有限的文字中开启无限的精神空间。
【附录】
青泥河的细语(微诗一组)
作者:范群
花事
铁佛寺的那朵花笑了
在快门按下的瞬间
我也笑了
青泥河飘来一枚发黄的枯叶
网事
一张网 在青泥河上打开
无数闪光的诗行
跳跃
镜象
银杏树在青泥河里
看见自己的脸
理了下千年的胡须
桥意
那座桥在青泥河上吟诵
忽然想起
童年的往事
石碑
青泥河畔
它反复斟酌
终于用小楷
写下一段历史
斗笠
它站在箱房的墙上
雨水
早已将它浸透
青泥河在不远处复制岁月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