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庐玉语·山居书香”(吴琼小小说读书会)系列稿件之十三
真善美为文 真性情做人
——读吴琼《琼庐文集精选·小小说卷》有感
文/吴淑娟
吴琼先生撰写并自己编辑的《琼庐文集精选·小小说卷》问世了,这是一个喜事。于作者而言,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把散落在各种书刊中的小小说加以精选,再修改编辑,使文学含金量更高,使读者更喜欢。于文学界而言,一本新书出版,使文学百花园更摇曳多姿,芳香馥郁。
《琼庐文集精选·小小说卷》按题材分为六辑,分别是校园、旧味、小城、红尘、哲思、世俗。这些小小说,在特定的环境下,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唱着生活的男孩、账房先生、才女惠子等,表达了深刻的主旨——或歌颂人性的真善美,或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或让读者去顿悟去思考。
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是吴琼小小的主旋律。《三字经》中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真善美的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吴琼的小小说,善于捕捉生活的小人物,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父亲的大学梦》中的父亲,是一位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他在工地上背砖和灰搬水泥,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儿女的期盼,有对命运的抗争。这位父亲,不就是我们的邻居大哥吗?不就像我们的父亲吗?他们勤劳、质朴、善良,让人心生怜爱与同情。《唱着生活的男孩》中,身残志坚的男孩,宁愿用歌声艰难地讨生活,也不愿接受“嗟来之食”。他自信、从容、乐观,有阳光般灿烂的心态。
我们是否还记得北宋年间,苏轼与佛印禅师之间的那个对话吗? 后来,苏小妹对哥哥苏轼说:“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万物如佛;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人如牛粪。”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反映其内心状态,心怀善念则见善,心怀偏见则见恶。吴琼就是像佛印禅师这样的人,纯朴善良,心怀善念,所以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真善美的化身。
叙写社会现象,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是吴琼小说的一大亮点。人体内的病毒,如果不根除,就会危及生命;生活里的丑恶,如果不揭露,将会祸害百姓。作者写作不能讳疾忌医,而要刮骨疗毒。吴琼处于社会底层,他能清楚地看到、感受到社会中的一些丑态与病态。他用自己手中的笔,展现出这些世俗的丑态。小小说《爷孙卖药》中,孙子借“非典”疫情,抬高药价,欺骗乡亲,赚得盆满钵满。一个小小的村医竟这样狠心而为,更何况那些“药商” “药厂”呢?试问,“非典” 期间, “新冠”期间,多少百姓被坑害?多少患者被欺骗? 小小说《一支烟其实怎样》中,乌有道为了给女儿“助学贷款”的表格上盖个公章,从村委会到乡政府,一次次求人,一次次发烟。官员从村书记到政府文书,再到政府领导,烟从“猴王”换成“骄子”,又从“骄子”换成“芙蓉王”。这乌有道的遭遇,不就是找人办事的你、我、我们的遭遇吗?老百姓办个事怎么这么艰难呀。难道是乌有道想“包里揣四种烟”吗?不,是邪恶的社会风气逼他这样做。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既是文学对作者的要求,又是社会赋予文人的责任与使命。吴琼的小小说,善于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如小小说《所在地》《青莲 》 《晚节》等。这意味着他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红尘多事,看破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去思考,这是吴琼小说的又一特点。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当今的社会,不同声音、多元思想交织,谁对谁错、谁进谁退,一时难辨。那就交给读者、交给后来人去评说吧。吴琼的小小说,常把读者带入佳境,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去思考。如小说《才女惠子》中,惠子是美女,更是才女。她的文学之路可谓步步高升,可她的婚姻之路却一波三折。第一次婚姻中,惠子全心扑在工作上,顾不上家。丈夫因惠子“不食人间烟火”而与之离婚。再婚后的惠子,安心做一个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却被丈夫嫌弃“太俗”。惠子的第二次婚姻,又失败了。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女人如何做,才能平衡两者的关系呢?怎样的女人,才能既保持“才女”的桂冠,又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呢? 这既与人们传统观念有关,又与评判标准相联。需要大家去关注,去思考。小小说《扎堆儿》中,小伙子救了跌倒的乌子虚,反被抓到派出所,接受审讯。小说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当今社会,路人跌倒,到底该不该扶?
小小说,大世界。小人物,真生活。 读吴琼的小小说,就像在村里与邻居拉家常,就像站在马路边看人间故事,真情、真味。读吴琼的小小说,如赏天上明月,观石涧清泉,悦目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