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清欢
文/崔云生(山东)
旅途归来
喜欢上了寂寞的无言
一路看了无数风景
竟没有一处我的家园
旅行归来
喜欢上了独处的清欢
一路遇见无数人群
竟没有一个懂我心田
也许有一处风景
能叫我动了情感
可走过来
一切都隐隐然
也许有一个旅人
能叫我如了心愿
可走过去
一切都茫茫然
于独处褶皱里,藏着灵魂的叩问——评崔云生《独处的清欢》
这首小诗以“旅行归来”为起点,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澄澈编织成网,字句间满是细腻的叩问与淡淡的怅然,却在结尾的留白里,酿出“独处清欢”的回甘,堪称一曲温柔的灵魂独白。
诗人极善用“对比”勾勒心境,让情感更具张力。“一路看了无数风景”与“没有一处我的家园”对照,“一路遇见无数人群”与“没有一个懂我心田”呼应,外界的“多”与内心的“空”形成强烈反差,既道尽了旅行中“寻而不得”的失落,也为后文“喜欢上独处的清欢”做了铺垫——正是因为见过了热闹,才更懂独处的珍贵。这种从“向外求索”到“向内安放”的转变,让“独处”不再是被动的选择,而是主动的偏爱。
更动人的是诗中“留白式”的怅然。“也许有一处风景”“也许有一个旅人”两句,用“也许”点燃希望,却又以“隐隐然”“茫茫然”轻轻掐灭,没有激烈的情绪爆发,只有一种淡淡的、如雾般的迷茫。这种“未得”的遗憾,恰恰戳中了许多人内心的共鸣——我们都曾在人群中寻找懂自己的人,在风景里寻找归属感,却往往在追寻中发现,最安稳的角落,其实在自己的内心。
结尾处没有直白的抒情,却让“独处的清欢”有了更深的分量。诗人没有否定外界的美好,只是坦然接纳了“寻而不得”的常态,最终在独处中与自己和解。这种不刻意、不勉强的心境,让小诗超越了单纯的“孤独感”,成为一种对生活的温柔接纳——原来独处不是寂寞的妥协,而是与自己对话、享受内心平静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