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河的细语(微诗一组)
作者:范群
花事
铁佛寺的那朵花笑了
在快门按下的瞬间
我也笑了
青泥河飘来一枚发黄的枯叶
网事
一张网 在青泥河上打开
无数闪光的诗行
跳跃
镜象
银杏树在青泥河里
看见自己的脸
理了下千年的胡须
桥意
那座桥在青泥河上吟诵
忽然想起
童年的往事
石碑
青泥河畔
它反复斟酌
终于用小楷
写下一段历史
斗笠
它站在箱房的墙上
雨水
早已将它浸透
青泥河在不远处复制岁月
【作者简介】:
范群,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诗电影运动发起人之一、《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香港文学艺术院客座教授、丝路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美洲之声编委;北京沧浪雅苑诗社艺术顾问;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金驼奖获得者。
王芳闻 点评:
范群《青泥河细语》河微诗组:拟人化细节的温度与灵气
王芳闻
范群《青泥河》微诗系列短而深,凝而雅,鲜而灵,充满了生气与灵气。这些特质正藏在那些“活起来”的拟人化细节里和动词的巧妙运用里。极简的短章有时仅三言两语,它们没有刻意的雕琢感,却让青泥河畔的万物有了情绪和记忆,有了律动和灵魂。悄悄为文字注入了生命的鲜活感和温度。具体分析到每首诗,各有精彩之笔:
《镜象》中的“千年老者”:银杏树“看见自己的脸/理了下千年的胡须”,就在人与树的互换通感中,让银杏树从一棵植物变成了凝视岁月的老者,既写出树的苍劲,又暗合“千年”的时光厚重感。
《桥意》里的“怀旧者”:桥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会“吟诵”、“想起童年往事”的存在。“吟诵”呼应了桥与河水相伴的韵律,让青泥河上的桥成了承载时光的“见证者”。
冰冷的《石碑》中的“严谨书者”:石碑“反复斟酌/终于用小楷/写下一段历史”,这个抽象动作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能看到石碑在河畔静静打磨文字的模样,让冰冷的历史多了几分温情。
《网事》里的“诗人”:河上的网没被写成捕鱼的工具,反而成了孕育“闪光诗行”的载体。 “跳跃”二字让网中的光影或游鱼有了诗意的灵动,让寻常的河景变得浪漫又鲜活。
这些拟人化细节,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是给万物加了一个微小的“人的动作”,就让青泥河的景、物、事都有了呼吸,也让读者能轻易走进诗里,触摸到时光与情感的温度。
王芳闻,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世界诗人》杂志总编,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