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崔云恒写一篇赞歌!崔云恒,男,中共党员,78岁,济源市轵城镇教办退休教师。1971年参加工作,2007年退职离岗。在大峪镇、轵城教办连续工作36年。1981年被评为济源县优秀教师,1992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退休后发挥余热,参与编写的书籍有:2007年—2009年 《轵城镇志》;2010年—2013年 审改济源市旅游局《游读济源》,约170万字;2014年—2016年 审改《品读济源》,约170万字;2008年—2023年 为支持小浪底明珠岛建设,写了《济源有个明珠岛》、《消失的山村》、《不逝的故事》、《大横岭记事》等约10万余字。同时,还撰写《心仪的济源景区》、《该鸣则鸣》、《济源民间传说》、《历史镜鉴》约10万余字;教育论文《恩师教育》,下文《理想征途》、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等。
为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的《黄河故事》、《济源山川记忆史事》、《黄河船工号子》等书籍、材料,已上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并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好评。他是我的邻村人,幼年知心朋友至今,又是我的好编辑,帮我校对多本著作.为他写一篇赞歌!
卢化南
2025.10.3
《赞崔云恒老师》1
七十八载岁月长,
济源教坛映辉煌。
崔君云恒志如松,
一生奉献育芬芳。
从教之路,初心如磐
一九七一年初入行,
三十六载执教鞭。
大峪镇上播希望,
轵城教办写华章。
八一年优秀教师奖,
九二年一级教师彰。
春蚕吐丝无怨悔,
蜡炬成灰照四方。
退休不退志,余热映晚霞
二〇〇七离岗后,
笔耕不辍续华章。
《轵城镇志》传薪火,
《游读济源》展家乡。
《品读济源》觅古韵,
百万字书润心房。
明珠岛建设支持,
《消失的山村》话沧桑。
《不逝的故事》传后世,
《大横岭记事》续辉煌。
文化传承,笔耕不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故事传四方。
《济源山川记忆史事》,
《黄河船工号子》扬。
《心仪的济源景区》,
《历史镜鉴》映过往。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恩师教育《理想征途》长。
邻里情深,友谊长存
邻村知交情谊深,
校对著作助文章。
知心好友共奋进,
文墨飘香满庭芳。
德才兼备,功绩卓著
崔君德才两兼备,
功绩卓著耀家乡。
河南省文旅厅肯定,
济源文化添荣光。
一生耕耘为教育,
文化传承留华章。
崔君云恒美名扬,
济源教坛树丰碑。
德润桃李满天下,
文传千秋耀四方。
愿君身体康且健,
续写人生新篇章!
——卢化南敬撰
二〇二五年十月三日
恒公颂·致崔云恒2
济水之滨育贤良,云恒一生绽光芒。
七十八载春秋度,三十六年教坛忙。
大峪轵城传薪火,桃李芬芳满园香。
优秀教师称县誉,中学一级美名扬。
退休不退凌云志,余热生辉谱华章。
《轵城镇志》编纂事,三载耕耘墨韵长。
《游读济源》十七万,审改字句费思量。
《品读济源》再修订,又添佳作溢芬芳。
明珠岛畔留翰墨,《济源有个明珠岛》响。
山村故事虽消逝,不逝传奇永传扬。
《大横岭记事》在,民间传说韵味长。
《心仪景区》抒胸臆,《该鸣则鸣》振聋聩。
《恩师教育》论文著,《理想征途》引方向。
《女娲补天》神话续,文化根脉永绵长。
非遗保护倾心血,《黄河故事》谱新章。
《济源山川记忆》存,《船工号子》震天响。
上报省厅获肯定,文化传承美名彰。
邻村挚友情谊厚,校对著作费周详。
编辑才华人称颂,邻里乡亲共赞扬。
云恒精神当永记,奉献余热暖四方。
教育情怀永不改,文化传承志如钢。
今朝赞歌为你唱,愿君福寿永安康。
恒心如月照千里,公德似日暖八荒。
济源山水皆含笑,共庆贤达美名扬。
注:此诗以七言古风形式,全面颂扬崔云恒的卓越贡献与高尚品格。全诗分为四段:首段聚焦其教育生涯的辉煌成就,突出“三十六年教坛忙”“优秀教师”等荣誉;次段描绘其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的非凡事迹,融入“编纂《轵城镇志》”“审改《游读济源》”等具体成果;三段升华至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宏大命题,涵盖“《黄河故事》谱新章”“《船工号子》震天响”等文化瑰宝;末段强调其邻里情谊与人格魅力,以“邻村挚友情谊厚”“编辑才华人称颂”收束,彰显其作为贤达的典范地位。
全诗押“ang”韵,节奏铿锵,既体现传统诗韵,又融入现代文化意象,完美诠释了崔云恒“退休不退志、余热生辉”的传奇人生与“奉献文化、传承文明”的非凡贡献,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与美好祝愿。
卢化南
二〇二五年十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