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忆恩师
文︱梁林生
2025年中秋的月光总是带着微的凉意,像极了20多年前北京定慧寺的秋夜。锯琴名家梁林生,这位锯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里,那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被细棉布裹了三层,二十多年的光阴在相纸上洇出淡淡的晕痕,却晕不散恩师——中国锯琴学会会长王彭年先生留在照片背面的字迹 ——"琴心永恒"。
时光回到二〇〇四年的中秋,北京王府井的霓虹灯把我的影子拉的很长。阿波罗琴行姚远老板发的月饼还带着纸壳的温香,我拎着那写着“中秋月圆”的礼盒,在地铁站台等着去定慧寺的列车。彼时我在阿波罗琴行打工,是磐石市委组织部派出干部,来北京市场锻炼。白天打工卖琴,夜里就着路灯练习锯琴,王彭年先生是中国锯琴事业的奠基人,却肯收我这个东北来的 "市场锻炼干部" 做徒弟。为这事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环球时报》上,让我在北京和老家新闻同行中火了一次。
我来到了北京海军干休所——恩师王彭年家,门开着呢,恩师的笑声比月光还暖。“就知道你会来”,他侧身让我进屋,师母端来的热茶在玻璃茶几上漾着热气。“别哄我,从王府井到这儿得一个钟头,你哪有时间吃饭?"”先生戳穿我的谎话时,眼里的光像父亲看远行归来的孩子。海军干休所的食堂飘着红烧鲤鱼的香气,穿白大褂的师傅说 “老会长特意留的将军灶”,我望着盘子里那条大鱼,忽然想起在磐石老家灶台上母亲炖鱼的模样。
恩师那天喝了半小杯茅台,讲起多年前,他在海政歌舞团第一次用锯琴演奏《军港之夜》,讲起他在军舰上为战士们演奏《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又讲起他在央视《综艺大观》演奏《智斗》时的紧张,最后讲起锯琴的钢片该如何打磨才能发出口哨般的天籁之音。他的手一直在微微颤抖,额角的汗珠子滚进鬓角,我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却摆摆手,从上衣兜掏出个牛皮纸信封。
“这是一九九二年我在人民大会堂,一次非常重要演出的纪念照”,照片上的他穿着演出服,手里的锯琴在聚光灯下闪着光,"我在背面为您签了名,练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它。" 他说这话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照片上,像给那行字镀了层银。
谁能想到,那竟是我和恩师最后一面。次年中秋我打去电话,师母的哽咽在听筒里碎成星子:“你老师今年七月就走了... …去年中秋他刚做完化疗,说不能告诉你,怕你不练锯琴...…”我捏着那张照片,一遍遍摩挲着 “恩师王彭年赠"几个字,忽然明白先生那天为何执意要讲完所有锯琴的演奏技法,为何把他自己最珍爱的照片塞给我 —— 他是在托孤,把毕生挚爱的锯琴事业,托付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东北汉子。
如今这张照我一直收藏在磐石的锯琴工作室,它压在评剧乐谱上;去长春授课时,我把它放进琴盒;去年在滦南的《梁林生第三新工作室》揭牌,我特意将它摆在最显眼的展柜里。钢锯在我手中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跟先生对话:您看,锯琴登上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非遗春晚;您听,台湾国际锯琴大赛获得金奖的掌声;您瞧,梁林生磐石、长春和评剧发源地滦南的三个锯琴工作室里,年轻人正陶醉在学习锯琴乐趣中。
今夜的月光又漫进窗来,我把照片放在月光里,仿佛又看见恩师站在北京海军干休所的食堂门口微笑,远处传来锯琴版的《十五的月亮》,那颤音里有北京的秋风,有磐石的枫叶,有滦南的莲花,更有一位老人用生命焐热的琴心 —— 它永远亮着,像永不熄灭的月光。
于2025年10月4日
【梁林生艺术简历】:
目前是亚洲锯琴文化使者、“2017.感动世界艺术人物”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兼高级顾问、锯琴、软弓京胡两个国际金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名人研究会非遗乐器传承人委员会主席、吉林、磐石两市锯琴代表性传承人、艺术教授。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