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步红旗大桥
作者王维宪20251004
满江红·红旗飞架
雾锁寒江,曾记否、舟横野渡。
望南北,层冰叠雪,旅人难度。
木桥残影凝霜月,钢索新姿映日朱。
跨长虹,看银带牵双城,天堑固。霓虹起,车流注;云帆过,涛声驻。
正江城蝶变,画桥如铸。
霜雕玉栏留晚照,风摇红幅纪征途。
待春来,听鸥鸟和鸣,歌新路。2025年10月的吉林市,秋阳正暖。我站在刚刚通车三天的红旗大桥引桥上,望着松花江面粼粼波光里掠过的水鸟,桥身两侧"10.1通车纪念"的红色条幅仍在风中轻扬。这座历时三年建设的跨江大桥,像一条钢铁彩虹连接着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城,主线2.03公里的长度里,藏着吉林市从"江城"到"桥城"的蜕变密码。沁园春·桥贯长川
雪浪翻空,铁骨凌虚,云栈接天。
望塔擎朱色,红旗映日;索牵银汉,玉带横寒。
车涌蛟龙,人游画境,十里长桥万户欢。
凭栏处,看雾凇雕栏,鸥影翩跹。百年天堑通途,记多少风霜
昔木桥霜冷,轮渡待晓;钢桥雪阻,步履维艰。
今筑宏图,立交八向,科技融冰暖意传。
征途续,正新城崛起,再谱华篇。清晨七点的桥面还带着露水的微凉,退休教师王阿姨推着婴儿车停在观景平台:"以前从江南到江北送孙子上学,绕温德桥得40分钟,现在走红旗大桥15分钟就到了。"她脚下五车道的设计让早高峰车流从容不迫。桥栏上雕刻的雾凇图案勾起了出租车司机老李的回忆:"90年代冬天过松花江得在渡口等轮渡,遇上冰排期一等就是两小时。"如今8条立交匝道如银带般向两岸延伸,正悄然改写着吉林人的时空概念。正午时分,阳光穿透双层隔音玻璃幕墙,在桥中央的"江城客厅"投下菱形光斑。这个挑高8米的观景空间摆放着三组青铜浮雕:左侧是1930年代松花江木桥影像,右侧展现1980年代渡口繁荣,中央全息投影演示着钢索张拉过程。"你看桥塔的折线设计,像不像展翅的江鸥?"市规划局的张工指向主塔顶端中国红:"钢结构外覆的氟碳漆能抗零下30度严寒,特意选用了一汽红旗同款车漆配方。"傍晚的桥畔公园渐渐热闹起来,卖烤红薯的刘师傅麻利翻动铁桶:"通车第一天就把摊位挪这儿了,你看这人流!"夜市摊主小陈的抖音直播里,"吉林红旗大桥夜景"话题已有500万播放量。他展示桥面上预埋的发热电缆格栅:"零下20度都能自动融雪,咱东北大桥就得有东北的硬核科技。"站在桥南规划展览馆,巨大沙盘上标注着未来五年蓝图:东侧将崛起首个TOD综合体,西侧滨江公园正在土方作业。归途路过桥底建设者纪念碑,上面镌刻着582名工程师和工人姓名。晚风拂过江面,带着江水清冽气息,红旗大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像桥下不息的松花江水,正载着这座城市的希望,流向更辽阔的远方。铁索横江接远荒,长虹饮浪映秋光。
双桥岁月承今古,一跨津梁变沧桑。
雾凇雕栏凝晓露,江鸥塔影送斜阳。
车流通畅民生乐,更引新城入画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