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峪河的秋味
——附评析
——小记三原县清峪河秋景
文/张海峰(陕西)
朋友,你可被这份早到的秋色所迷——
秋光刚漫过清峪河的堤岸,那股子清冽又醇厚的“秋味”便顺着风淌了过来。不是桂香的浓腻,也非菊黄的张扬,是清峪河独有的,掺着水汽、草木与时光的味道。清峪河湿地公园的秋,是从水面铺展开的。绵延的河水像一匹被洗得泛白的蓝绸,风一吹,便漾开细碎的波光,把岸边的景致都揉成了晃动的画。最惹眼的是水中芦苇,褪去了盛夏的青绿,裹上了一层毛茸茸的米白,风过时,芦苇荡便掀起层层浪,“沙沙”声里全是秋的私语。偶有白鹭从苇丛中惊起,翅膀划破水面的平静,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转瞬又被河水温柔地抚平。
河的两岸,是槐树与柳的世界。槐树的叶子早已染透,深绿、浅黄、赭红叠在一起,像谁打翻了调色盘,浓墨重彩地泼在枝头。风一吹,槐叶便打着旋儿落下,有的飘进河里,成了顺水而行的小船;有的落在岸边,铺成了一层软乎乎的“地毯”。柳树倒还恋着几分绿意,枝条却已不像夏日那般浓密,叶片薄了、透了,阳光能轻易地穿过叶缝,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风拂过,柳条轻摆,倒像是在与秋光温柔道别。
时维浅秋,天候乍凉还暖。晨间暮色里,锻炼者依旧步履匆匆、各奔前路;偶有缓踱碎步、并肩徜徉的,必是两两相携的恋人,正将私语与笑意揉进这微凉的风里。
至于年长的人们,则多是饭后闲行,作消食之乐。若逢歇脚时聚作一团,话题总绕不开清峪河的秋光。那份从眼角眉梢漾开的沉醉,恰似融在了河畔的金辉里,又随那潺潺流水,“哗啦啦”地淌向远方,连水声都似染了几分惬意。
横跨两岸的古龙桥,是这秋景里最沉稳的注脚。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桥身爬着些许藤蔓,秋霜过后,藤蔓染上了胭脂色,与深灰的桥身相映,添了几分古意。站在桥上望秋,河水流向远方,芦苇荡一直铺到天际,两岸的树影在风中摇曳,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行人穿流不息从桥上走过,脚步声与河水声、风声交织,成了秋里最动听的韵律。夕阳余辉晕染下。桥体的别致如同剪画一般惹人眼眸!
顺着河岸走,便是曲径通幽的小路。小路隐在树影里,一边是潺潺流水,一边是错落的草木。脚下的落叶“咔嚓”作响,像是在回应枝头的鸟鸣。走累了,便在路边的长条凳上歇一歇,看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听芦苇在风里低语,闻着空气中混着水汽与草木香的秋味——那味道里,有河水的清,有芦苇的柔,有槐树的暖,还有古龙桥沉淀的岁月香。
原来,清峪河的秋味,从不是单一的气息。它藏在绵延的水波里,裹在芦苇的白絮中,浸在槐柳的枝叶间,也刻在古龙桥的石板上,顺着曲径的风,悄悄钻进每一个来寻秋人的心里。
2025.10.
评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韵味悠长的写景抒情散文佳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官体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地域特色与个人感悟的清峪河浅秋画卷。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 立意与标题:感官化的诗性追求
标题“清峪河的秋味”别具匠心。它不像通常的“秋色”、“秋景”那样直白,而是将抽象的“秋”与具体的“味”相连,从嗅觉这一独特角度切入,奠定了全文感官体验丰富、追求内在韵味的基调。这里的“味”,既是河畔空气中秋天真实的气味,更是秋天带给人的综合感受与意境,是一种需要用心去“品”的诗意。
二、 结构与脉络:移步换景,形散神聚
散文的结构清晰而自然,遵循着一种“总—分—总”的时空逻辑。
· 开篇点题(1-2段): 起笔用亲切的呼告“朋友”引入,直接点出清峪河“秋味”的独特性——“清冽又醇厚”,“掺着水汽、草木与时光”。这为全文定下了情感与感知的基调。
· 主体铺陈(3-7段): 作者像一位导游,带领读者的视线与感官徐徐展开:
1. 河面近景: 从“水面”写起,聚焦芦苇、白鹭,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并用。
2. 两岸中景: 描绘槐树与柳树,色彩斑斓,比喻精妙(如打翻的调色盘、顺水而行的小船)。
3. 人文点缀: 巧妙引入锻炼者、恋人、长者等人物,将自然秋景与人间烟火气融合,使画面鲜活起来。
4. 标志景观: 重点刻画古龙桥,赋予秋景以历史的沉淀与“沉稳的注脚”。
5. 沉浸体验: 最后写曲径小路的行走与休憩,调动了脚触(落叶声)、视觉(光影)、听觉(鸟鸣、风语)、嗅觉(秋味),达到全身心的沉浸。
· 结尾升华(末段): 总结全文,再次呼应标题,点明“秋味”的丰富内涵与无处不在,它最终“悄悄钻进每一个来寻秋人的心里”,完成了从外景到内心的升华。
全文脉络清晰,形散而神不散,“秋味”如一缕丝线,将所有的景物、人物与感受串联起来。
三、 语言与手法:细腻典雅,富于质感
作者的语言功力深厚,修辞手法的运用娴熟而精准。
1. 精妙的比喻与通感:
· “河水像一匹被洗得泛白的蓝绸”——视觉上既写出了水的质感与颜色,也暗含了秋日天高水清的特点。
· “把岸边的景致都揉成了晃动的画”——“揉”字极具动感和力量,将视觉印象转化为触觉感受。
· “私语与笑意揉进这微凉的风里”——将抽象的私语和笑意具象化,仿佛可触可感,是典型的通感。
· “连水声都似染了几分惬意”——将听觉(水声)与心理感受(惬意)连通。
2. 生动的动词与叠词:
· 动词如“漫过”、“淌了过来”、“铺展开”、“划破”、“抚平”、“织出”等,准确而富有生命力。
· 叠词如“毛茸茸”、“软乎乎”、“哗啦啦”、“咔嚓”,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景物的形象感,使描写亲切动人。
3. 色彩的调配: 作者对色彩的把握十分出色。“泛白的蓝绸”、“米白”的芦苇、“深绿、浅黄、赭红”的槐叶、“胭脂色”的藤蔓、“深灰”的桥身、“金辉”的夕阳……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层次的浅秋色彩图,既不浓艳,也不萧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浅秋”的温润与丰富。
四、 意境与情致:宁静、惬意与时光的沉淀
全文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这里有自然的动态(白鹭惊起、波光荡漾),也有人文的静好(恋人私语、长者闲谈、行人穿流)。作者将“秋味”最终归结为一种复合的感受——“河水的清,有芦苇的柔,有槐树的暖,还有古龙桥沉淀的岁月香”。这不仅是自然之味,更是生活之味、文化之味与时光之味。
在古龙桥一段,文章的情感得到了深化。“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这“慢”是对现代生活节奏的一种诗意抵抗,是心灵在自然与古迹中获得的安宁。秋味之中,因此而融入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总结:
《清峪河的秋味》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它不止于客观描绘,更重在主观的、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与心灵感悟。作者通过诗性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细腻的观察,将清峪河之秋具象化为一种可闻、可观、可听、可感的“味道”,引领读者一同沉醉于那片水汽、草木与时光交融的天地之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致。文章格调清新雅致,情感真挚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用精妙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意境营造,成功地将清峪河的秋色转化为可品味、可追忆的精神体验,实现了对传统秋景书写的超越,堪称一篇情韵与哲思兼备的优美佳作。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