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火歌山哈魂
金V诗人: 张平
文学总监:武立群
执行部长:张 明 .冷雪.武立群
执行总编:玫 瑰
在浙江龙泉的云雾深处,竹垟畲族乡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里聚居着2398名畲族人,占全乡人口三成以上,主要分布于罗墩、际上、良溪、金田四个村寨。他们始终守护着一部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辗转迁徙的民族记忆,也让古老的文化在这片山水间生生不息。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都要欢度他们最隆重的“乌饭节”。这是一场延续千年的古老约定,节日里,祭祀的庄严、歌舞的欢腾、美食的滋味与火焰的热烈,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活态画卷。畲汉同胞齐聚一堂,共庆共融,亲身演绎着多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的温暖故事。
我的生活经历,始终伴随着畲乡文化的浸润。从学讲畲家话到哼唱山哈民歌,对畲族历史的探寻早已化为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为了探寻“山哈人”(意为“山里的客人”)的文化魂魄,读懂“三月三”与游耕民族血脉深处的联系,我一次次走进故乡这片欢腾的节日里,一次次亲身经历那份直击心灵的独特魅力,总让我感慨不已,韵味无穷。
若要追寻畲族的根脉,必从盘瓠传说说起,而雷姓,正是其中承载历史的主要姓氏之一。《雷氏宗谱》静静诉说着过往:唐代先辈聚居广东潮州凤凰山鸟髻峰下,那里是梦开始的圣地;北宋末年,一部人南迁至潮州意溪镇雷厝山;明万历年间,雷进明一脉从福建罗源启程,最终扎根浙江景宁,后裔开枝散叶,竹垟雷氏便是这迁徙历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支。
频繁的迁徙,在血脉中刻下了“游耕”的印记。他们逐山而居,刀耕火种,家族在一次次启程中,将最深沉的情感——对祖先的敬畏、对福佑的期盼、对平安的守护,都浓缩在了盛大的节日仪式之中。
“三月三”的诞生,承载着英雄的史诗与大地的节令。它既是为纪念唐代雷万兴三月初三的凯旋,乌米饭犒军的传统,由此肇始;也源于三月春耕时节,畲民祭祖祈愿、敬谢山神,期盼一年风调雨顺的古老实践。这双重的文化烙印,让祭祖、祈福与驱邪的仪式,如同大树的年轮,一圈圈沉淀进民族的血脉里,拥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乌米饭是“三月三”的灵魂,也是畲家人味觉中的图腾。取南烛树叶(龙泉方言称“乌饭芦”)加少量枫树叶等捣汁浸糯米,蒸熟后乌黑油亮,口感Q弹,清香中微带植物的清涩。这一食俗,既纪念雷万兴起义时“埋锅造饭不起烟”的智慧,也蕴藏药用价值——春食乌米,可祛湿驱邪,备农事体力而然。
山哈人“三月三”的宴席有各种地道的美味佳肴,如麻糍、土猪肉、乌米饭、千层糕、鲜筒煲、南瓜饼、“女儿红”等。宴席间,身着盛装的畲族阿妹带着众姑娘,为宾客献上淳朴的山哈歌与浓烈的迎客酒。这令人沉醉的畲乡风味与风情,皆取自其游耕传统与山居生活,完美诠释了“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
节日当天,畲民身穿传统凤凰装——女性头戴“凤冠”,衣饰彩绣飞扬,齐聚寨前广场。赛歌会是重头戏,男女即兴对歌,传情达意,歌声清脆如云雀,歌词咏唱劳动、爱情与民族历史;婚嫁表演生动再现“拦路对歌”、“哭嫁”、“踏米筛”、“扁担舞”、“摇锅”、“娶新娘”等习俗。“娶新娘”环节尤为热闹,新郎需对歌、饮“千斤酒”、连闯数关才能接亲,诙谐互动中尽显畲人豪爽幽默的民族性格。
真正将节日推向高潮的,是非遗仪式——“过油火”(又称“踏火”或“火巡”)。它源自畲族古老的巫道信仰,融驱邪、祈福与祭祖于一体。龙泉竹垟畲族乡的“过油火”于2011年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竹垟畲族乡际上村已故的兰木佑曾是“过油火”的重要传承人。一九八七年,他参加浙江省畲族舞蹈采编会在景宁县的表演,中国民舞集成浙江省编辑部、丽水地区文艺馆曾留存记录。因畲族后人未能继承这门技艺,兰木佑将其传予八都镇大坦村汉族人张正保。
张正保于1978年拜兰木佑先生为师,跟师四年,系统学习扎坛、造楼、翻楼、“开天门”“过油火”等表演技艺。40多年来,“开天门”“过油火”表演技艺在龙泉市及福建浦城、松溪、政和等地广受欢迎,表演之时人山人海,至今已演出200余场。该传统技艺属民间风俗活动,旨意为祛邪、祈福、求平安。
它为增进畲汉民族情感融合、促进闽浙边界民俗交流、助力龙泉地域畲族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核实“过油火”的传承,笔者与乡贤雷春杰一同拜访张正保。他展示了显应洞及巫师执仗用具,如师笼、钢叉、龙角、师刀、金鞭、天罡尺、交杯、铜锣、飞毡、蛇头鞑索以及从其师傅传承下来的大量书籍,其中追溯到民国六年(1917年)手抄本等,并详细讲述了“摆祭、翻楼、开罡、飞毡”等仪式过程。
′
“过油火”包括多个环节:
备火坛:寨中长老以石垒灶,置大铁锅,倾入茶油、桐油与松枝,燃起冲天烈焰。法师徒手插入沸腾油锅,捞起银元,发出“吱吱”声响,场面惊险,却毫发无伤,其功夫据说源于千年传承的“五斗米教”神功。
诵经请神:师公手持龙角铃与敕令符,诵念《盘瓠王经》,迎请祖灵降临;
赤足踏火:青壮男子赤脚跃入火堆,疾步踏过通红炭火,翻滚穿越。灼热与清凉交织,彰显神圣与勇毅;
洒火祈福:师公以芭蕉叶蘸油洒向人群,火星如雨,族人欣然相接,相信可沾吉气、保全年安康。
“过油火”凝聚着畲人对火的原始崇拜——火是开拓山林、驱赶野兽的工具,火光照路,邪祟不侵,更是凝聚族群的精神象征。
张正保身有感悟——“过油火”的根在畲乡,这门手艺最终应回归畲族传承。五年前,金田村雷姓青年雷仓平拜其为师,延续薪火,成为“过油火”第三十八代传人。谈及传承的初衷,雷仓平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作为山哈子孙,接过这副担子,是责任,更是本分。‘三月三’是我们千年风情的文脉,而‘过油火’不只是一场表演,更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方式,是畲族人信仰的血脉里,最滚烫的那条根。
如今,竹垟的“三月三”在传承中焕发新意:从罗墩到际上、良溪、金田,畲家人借助电商推广乌米饭,通过短视频传播歌舞,更以文旅项目邀请游客体验“过油火”仪式……这种开放与融合,与畲族“迁徙—融合”的历史一脉相承,使“三月三”在人间烟火中薪火相传,世代延绵。
正如畲寨老人所言:“火烫了脚底,才知道根在哪里。”“三月三”的歌声与火焰,是畲族人对先祖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山野生活的炽热礼赞。
畲族人正以火与歌,演绎着这个时代最动人、最接地气的生活真谛。他们在这片山水之间,以火般的热情、歌般的悠长,守护着千年山哈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