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艺坛,励志图强
——记书法篆刻艺术大家韩天衡
董培伦
承蒙母校山东诸城一中厚爱,于 2012 年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时, 为我特设“董培伦情诗艺术馆”,我向母校捐赠了我收藏的部分名家字画,其中就有我当年的战友、当代艺术大家韩天衡的书法作品。
“董培伦情诗艺术馆”开馆前,我曾向韩天衡先生求一幅墨宝为艺术馆增辉。不久,他的夫人应丽华由儿子韩回之开车从沪来杭办事,顺便将韩天衡的墨宝带到杭州,当我接到墨宝展读时,“贵 在励志”四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面对这四个大字,我思绪联翩,这不正是一切成功人士的座右铭吗?这不正是当代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成功的诀窍吗?于是韩天衡励志图强、艰苦奋斗的情景一幕幕在我面前浮现。
我和韩天衡 1961 年秋相识于浙南重镇温州军港。记得那年 9 月,我从天津海军海道测量轮训大队海道测量班毕业不久,便被分 配到温州海军航海保证科工作。实习一年后,便提升为少尉技术军官海道测量员。一次在军人俱乐部参观黑板报比 赛中,我担任评委,看到水警区辅助船中队的黑板报办的特醒目,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 工整的字体都如鹤立鸡群。经问询原来板报的执笔人就是韩天 衡。不过那时他的本名叫韩振权,天衡是他的艺名.我这人在军中 除了和几个老乡交往外,很少有谈得来的人。除非这人有一定的 文化素养或有一定的特长。而韩天衡正是我心中交友的对象。每 当节假日或晚饭后为了打发那些寂寞的时日,我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诗论艺。他是 1959 年入伍,比我晚了一年。知道他四岁就练习 书法,六岁开始学习篆刻。参军来到温州水警区后勤部辅助船中 队当文书,他的业余爱好——书法、篆刻。至今我都还记得他左手 大拇指旁还留有一条疤痕,那是他初学篆刻时用刻刀留下的鲜明 的印记。
我在军队里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个多小 时,而韩天衡却利用别人午睡的时间坚持写字刻印,四年如一日。 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存放着大大小小的青田石。他就用这些石 料,利用午休光线明朗的时间刻下一些“热爱祖国”“拥军爱民”等 短句,有时也给要好的战友刻上一个图章。
我一直以为韩天衡就是一位只关心艺术创作的白面书生,有 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记得 1962 年 7、8 月份,一股强台风 突袭温州。根据部队要求,各科室人员都要把门窗钉死钉牢,人人 不准外出,都要躲在办公室或宿舍避险。由于台风过境时,风雨大 作,河水暴涨,状元桥下的一条无名河也漫上堤岸,农田受淹,为保 住两岸田禾,只得开闸放水,河水与江水的落差在五六米,形成势 猛声烈的瀑布,这声响在几里外都能听到。湍急的河水注入瓯 江。谁知这时辅助船中队平时泡在河水中捕鱼用的一大捆毛竹,由于泄水流急,挣断缆绳,顺流而下。如果越过闸门,跌下堤坝,冲入 瓯江,不仅国家财产受到损失,而且后果不堪设想。当时,辅助船 中队所有领导干部已经随船避台风去了。中队只留下韩天衡一人 值班。此情此景,使他心中火烧火燎。他知道这几十根粗毛竹竿 是他们中队的两艘捕鱼船为减轻国家负担出海捕鱼的必用物资, 必须拦截。时间不等人,韩天衡立即跳入河中,企图把一大捆毛竹 推向岸边。他哪里知道滚滚激流无情地将他和毛竹冲向闸门。眼 看离闸门只有几十米时,被一节插入河中的竹桩阻挡住,让他有了 短暂的喘息机会,正在这危急时刻,这一情景正好被赶去食堂吃午饭的官兵们见到,他们将绳索抛给韩天衡,让他拴在腰上。岸上的人们一起使劲拉,将他抢救上岸。此事不胫而走,韩天衡抢 救军用物资的英勇行为一时传为佳话。为此,温州水警区政治部 为他授予三等功。
韩天衡在温州自学书法、篆刻时,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请 假去温州市博物馆向他的恩师方介堪求教。为了一睹方翁的尊容, 有时我还陪同天衡一起从状元桥赶到温州市北,乘船渡江踏上江心屿, 拜见那位苍发、瘦健、文质彬彬的篆刻大师。听完他对韩天衡篆刻 书法的一番指点后,我俩再乘兴在风景如画的江心屿周游一番,然 后踏上返程之路。
在军中,处于青春期的我倆,不仅谈诗谈艺,也 还收获了爱情。1963年春天,通过战友的介绍,我终于找到心仪的姑娘、日后成为我终身伴侣、在杭州工作的刘港莹。当时我就想,韓天衡已经是超期服役的老水乒,也应该找一个对象了。说来也巧,这年秋天,温州水警区休养所来了一位眉清目秀、 小巧玲珑的少尉助理军医,是一位刚从军医学校毕业的上海姑娘, 芳名应丽华。韩天衡对她情有独钟。于是我就想方设法,创造他俩相会的机会。有一次,我利用礼拜天的休息时间,邀请应丽华和我俩一起去状元桥镇那条无名河里划船游玩。从此,我以月下老人的身份,完成了一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牵线搭桥任务。当时部队里多的是年轻军官,且对小应青睐有加,但 她还是钟爱才华横溢、相貌出众的水兵韓天衡。几十年来,她经历时代的风风雨雨, 含辛茹苦,相夫教子,支持他的艺术,关心他的健康,成为了名副其 实的贤内助。是韩天衡日后能够成为艺术大家的得力助手!
在同天衡交往中,他不断向我谈及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的源远 流长和重要性。希望我同他一样也拿起刻刀来学习篆刻,可我从 小对新诗情有独钟,我像他对我那样不断的在他面前讲诗歌的好 处和重要性,终于使他动了心,在繁忙的篆刻学习中抽出一点点时 间学写诗歌。他特有的灵性,时有佳作。有时他还用工整的字体 为我抄写原创诗歌向全国各大报刊投稿。其中就有我的军旅诗歌代表作《新水兵》,于1962年6月发表于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1964 年春节期间,温州水警区警卫战士赵尔春为抢救国家财产闯入火海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在 温州、在全国四处传扬。我连夜写出近七十行歌颂赵尔春英雄事 迹的叙事诗《赵尔春之歌》初稿,韩天衡看了之后,认真做了修改, 将标题定为“烈火真金”。并以工整的字体抄写了数份,分别寄到《浙南日报》、《人民海军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发表。署名“董特、 天衡”。当年天衡手抄的原稿依然存放在我的文件夹中,诗的最后 落款是:1964 年 2 月 24 日至 29 日于温州状元桥。至今已过了五十 年了。尽管稿纸已经泛黄,由于当年是用深紫色圆珠笔抄写的,字 迹依然清晰如初、熠熠生辉。叙事诗《烈火真金——爱民模范赵尔春》在《浙南日报》发表不久,韩天衡篆刻的“向赵尔春学习”的印章 也在《温州日报》发表。由于韩天衡的刻苦自学,他的书法和篆刻 水平不断提高,他的名字也在温州水警区干部战士中传扬,他的才华得 到爱好书法的师政治委员的赏识。后来又被东海舰队司令 员作为人才,点名调去上海东海舰队文工团当秘书,为他提供 了更好的发挥才能的环境。1964 年 5 月,师政委找他谈话说:东海舰 队早就想调你去上海,我们舍不得放你走,一直拖到今天。现在看 来留不住了。舰队司令给我们打电话,命令你三天内去上海东海舰 队政治部报到。领导谈话之后,韩天衡不敢怠慢,立即整理好行装 告别他生活了近五年的温州军港,带着他两大樟木箱,重三百四十 斤满是石头和碑帖的行李坐上民主 18号海轮,向上海进发......真像一 叶高扬的征帆,在艺术的海洋上展开新的航程。
他离开温州的这年 8 月,我也调离温州去宁波海军某部工作。我们分手后,虽然很少见面,却依然彼此牵挂着。他于1968年从人民海军复员到上海自来水公司当了一名秘书。直到1978年10月,我从东海舰队转业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文学编辑后,才和他取得联系。取得联系后,我首先麻烦他帮我在 上海市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当时在杭州是买不到的。有一次他 单位正好轮到他分得一张购买永久牌自行车的票证,他不厌其烦,为我买好自行 车后,让我抽空去上海取回杭州。我还记得当年我走进他在上海 龙江路的住处时的情景。那是上海自来水公司为了照顾复员军人,特别分给他的一 间亭子间,面积只有10平方米。除了家具占去的位置,还剩下不到 五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夜晚在地板上摊开被褥就是床铺。包括继母在内,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处过夜,白天收起被褥就是练书法的写字台。那天我走 进他的家门时,只见他蹲在地板写大字,室内四壁都是写好的条幅 和对联。他妻子、我当年的战友应丽华,见我站没处站,坐没处坐的尴 尬局面,抱歉地笑说“实在对不起,居室太小了。”我说:“这样的环境还能练书法?”她说:“在这儿已经练了十多年了。”
你想,这样孜孜以求的韩天衡,怎么会不成功呢?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韩天衡为了总结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经验,特地来到杭州,躲在葛岭西泠印社库房里,埋头读书做笔记,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天热虫咬蚊叮,都不在话下。他住在湖滨最便宜的小旅馆里,昼夜奋战。挑灯整理读书笔记,自称见到许多从未见到的珍本、善本书,是“小民暴富”。这种精神很令我感动。离杭临别时他到我家小坐。为我画了两幅国画并写下鼓舞我从事诗歌创作的条幅“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条幅一直挂 在我的心中,鼓舞我、鞭策我创造出一首首独具个性特点的爱情诗。我想这也是韩天衡先生“励志图强”从艺七十余年的经验总结。
而今 ,他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成绩,丰富了祖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宝库, 他以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大家风采,卓然站立在祖国的艺坛上!
2015年2月3日—9日于杭州西子湖畔吴山居
(此文选自董培伦诗文集第四卷《董培伦散文.论文选集》)
作者简介:
著名诗人董培伦,笔名董特,1938年11月6日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现居杭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世界华文爱情诗学会会长、《伊甸园》诗刊创刊总编辑、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西子湖诗社社长、《湖畔诗刊》创刊主编。著有诗集《沉默的约会》《浪漫岁月》《温馨的梦幻》《董培伦爱情诗选》《 太空之吻—柯平选评董培伦爱情诗58首》《蓝色恋歌十四行》《董培伦爱情诗全集》《董培伦抒情诗选集,》(上、下卷)等多都。作品多次获奖。在他创作的1500余首短诗中,爱情诗就有560多首。20 0 3年10月18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给他的爱情诗题词说:“培伦先生:情人老去,而爱不朽;诗人老去,而诗年轻。”
2017年11月,荣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称号。母校山东诸城一中,2012年为他建立了“董培伦情诗艺术馆”,2018年为他建立了“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2021年11月,第21届(清远)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授予他“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同年12月,荣获2 0 21年第二届(香港)紫荆花诗歌奖:贡献奖。2022年10月,他的故里山东诸城董家崖头村为他建立了《董培伦爱情诗艺术馆》。2024年他的全部作品均被杭州国家版本舘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