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浩荡东风,万里春潮,漫卷八荒。
看昆仑立极,擎天铸骨;长江赴海,泻玉成章。
北斗巡空,南沙叠翠,九域金瓯永固疆。
虹霓处,有青鸾献瑞,羽带禾香。
回眸汉柏秦桑,溯丝路驼铃摇夕阳。
叹敦煌彩练,飞天袖舞;长安骏影,踏雪尘扬。
百代薪传,千秋血沃,沃此山河运自昌。
抬望眼,正龙腾云水,寰宇听磻。
2025年10月4日于旅途
Ode to the Dragon Soaring Through Clouds and Waters
(Tune: Qinyuanchun)
By Feng Jiying
The mighty east wind sweeps wide,
With spring tides spanning ten thousand li, rolling over the eight wildernesses.
Behold! Kunlun stands as the world's axis,
Upholding the sky to forge the nation's backbone;
The Yangtze rushes to the sea,
Pouring like jade to compose a magnificent chapter.
The Beidou navigates the sky,
Nansha's islands are lush with greenery,
And the unbroken land of China remains eternally secure.
Where the rainbow glows,
A green phoenix brings auspicious omens,
Its plumes carrying the fragrance of grain.
Looking back at the cypresses of the Han and mulberries of the Qin,
We trace the camel bells on the Silk Road swaying in the setting sun.
Marvel at Dunhuang's colored silk ribbons,
As apsaras dance with fluttering sleeves;
Witness the galloping horses' shadows in Chang'an,
Kicking up dust while treading on snow.
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 the torch is passed on,
For a thousand years, blood has nourished this land,
Blessing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 prosperity.
Lifting my eyes,
The dragon is soaring through clouds and waters,
And the whole world listens to its roar.
Composed on a journey, October 4,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云帆载韵过山河,椽笔挥毫写龙腾——《沁园春·龙腾云水赋》别裁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列车的轮轨碾过秋光里的山河,旅人的目光掠过车窗外交叠的古今,一首《沁园春·龙腾云水赋》在冯计英先生的笔端诞生。不是案头闲吟的小令,而是山河与心灵共振的长歌;不是对往昔的简单回望,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岗上,以千年文明为弦,奏响的一曲龙腾寰宇的交响。这篇词作,以“沁园春”的词牌为舟,载着历史的厚重、当下的壮阔与未来的豪情,从昆仑之巅驶向东海之滨,从丝路驼铃摇响的过往,驶向北斗巡空的今朝,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触摸到一个民族血脉里的坚韧与荣光。与寻常评词不同,我们不先论格律之工、辞藻之美,而是循着词人“旅途作赋”的足迹,以“山河为卷、时空为轴、精神为魂”,拆解这篇词作里藏着的“古今对话”与“大国气象”。
一、旅途为引:流动的视角里,藏着山河的心跳
“2025年10月4日于旅途”——词作末尾这行简单的题记,恰是解读全篇的密钥。不同于书斋里精雕细琢的文字,旅途里的创作,自带一种与山河同行的流动感。列车向前,目光向后又向前,过往与当下在视野里交织,这便有了词作“回眸历史、抬望今朝”的叙事逻辑。
词人的目光,是流动的镜头。起笔“浩荡东风,万里春潮,漫卷八荒”,便是车窗外扑面而来的壮阔——东风是时令的信使,春潮是山河的脉动,“漫卷八荒”四字,将视野从眼前的一隅,瞬间拉到天地辽阔的尺度,这是旅途赋予的开阔,是移动的视角才能捕捉到的“大”。接着,镜头聚焦:“看昆仑立极,擎天铸骨;长江赴海,泻玉成章”,一西一东,一山一水,昆仑是“骨”,长江是“文”,一刚一柔,勾勒出华夏大地的筋骨与气韵。此时的词人,或许正望着车窗外掠过的山川,由眼前的峰峦想到昆仑的巍峨,由身旁的江河想到长江的奔涌,旅途的“动”,景物有了联想的纵深。
再往后,镜头从自然山河转向时代印记:“北斗巡空,南沙叠翠,九域金瓯永固疆”。当列车穿行在国土之上,头顶的星空与远方的海疆,词人的思绪里相连——北斗是现代科技的眼睛,南沙是祖国南端的翡翠,二者并提,是旅途里“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结合,是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对“家国安宁”最真切的感知。而“虹霓处,有青鸾献瑞,羽带禾香”,则是流动视角里的一抹温情:或许是雨后初晴的虹霓映入眼帘,或许是沿途田野的稻香飘进车窗,词人将这份旅途里的美好,化作青鸾献瑞的意象,让宏大的家国叙事,有了烟火气的温度。
旅途的流动,词作摆脱了静态描摹的局限。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看山河,而是跟着车轮的滚动,让视野在时空里延展,从眼前到远方,从自然到人文,从当下到历史,最终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山河感知网”。这种“在路上”的创作状态,词作里的每一个意象,都带着呼吸的温度,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跟着词人的脚步,“走”出来的。
二、时空为轴:从“汉柏秦桑”到“龙腾云水”的文明长卷
如果说旅途的视角是词作的“形”,那么时空的交织便是词作的“脉”。冯计英先生以“回眸”与“抬望”为两个支点,撑起了一幅从千年之前到当下此刻的文明长卷,让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鲜活,在词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回眸处:千年文明的“精神密码”
“回眸汉柏秦桑,溯丝路驼铃摇夕阳”,这一“回眸”,便是千年。“汉柏秦桑”不是具体的景物,而是历史的符号——汉的雄健,秦的统一,都凝结在这“柏”与“桑”的意象里:柏是坚韧,是历经岁月而不倒的风骨;桑是民生,是衣食之源,是文明的根基。词人以极简的笔墨,将千年历史的起点,定格在最朴素也最厚重的意象上。
接着,镜头拉近,聚焦在丝绸之路上:“叹敦煌彩练,飞天袖舞;长安骏影,踏雪尘扬”。敦煌的飞天,是艺术的极致;长安的骏马,是时代的豪情。丝绸之路是文明的纽带,驼铃摇着夕阳的余晖,将敦煌的壁画与长安的繁华串联起来——那飘飞的彩练,是飞天的衣袖,也是文明的丝线;那踏雪的骏影,是使者的身影,也是民族的雄心。词人用“叹”字领起这两句,不是单纯的赞美,而是对千年文明“创造力”的敬畏:那样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用艺术描绘梦想,用脚步丈量世界,这份“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文明传承的“密码”。
“百代薪传,千秋血沃,沃此山河运自昌”,这是对“回眸”部分的总结,也是对文明传承的注解。从汉秦到唐宋,从敦煌到长安,百代人的“薪火相传”,千秋人的“热血浇灌”,才让这片山河始终充满生机。词人没有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用“薪传”与“血沃”两个意象,概括了文明传承的艰辛与伟大——薪火是精神的传递,热血是生命的奉献,正是这二者的交织,才让“山河运自昌”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这部分的“回眸”,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怀旧,而是在寻找文明的“根”。词人从历史的长河里,打捞起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汉柏秦桑的根基,敦煌飞天的艺术,长安骏影的豪情,将它们编织成一组“精神密码”,告诉我们:今天的我们,从何处来。
(二)抬望时:当下中国的“时代答卷”
如果说“回眸”是寻根,那么“抬望”便是聚力——“抬望眼,正龙腾云水,寰宇听磻”。这一“抬望”,将视野从千年之前拉回当下,完成了从历史到时代的转身。
“龙腾云水”是整首词的“诗眼”,也是时代精神的浓缩。“龙”是民族的图腾,“腾”是向上的力量,“云水”则是广阔的天地。这里,“龙”不再是传说中的神兽,而是当下中国的象征:是北斗巡空的科技力量,是南沙叠翠的国土安宁,是百代薪传后的厚积薄发。“龙腾云水”,描绘的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民族从历史中走来,当下奋力向上、腾飞的姿态。
而“寰宇听磻”,则将这份姿态的影响力,扩展到了世界舞台。“磻”本是古代射鸟的拴在丝绳上的石箭,这里引申为龙的 roar( roar ),是民族自信的发声。过去,我们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世界;今天,我们以“龙腾”的姿态,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这种从“影响”到“引领”的转变,正是时代赋予的底气,也是词人对当下中国最精准的写照。
从“回眸”到“抬望”,词人用短短几十字,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历史是“因”,当下是“果”;千年的“薪传”与“血沃”,孕育了今天的“龙腾云水”。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词作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时代的高度,仿佛站在时光的桥上,一边是千年文明的灯火,一边是当下腾飞的巨龙,二者相望,照亮了整个民族的前行之路。
三、精神为魂:从“铸骨”到“听磻”的民族精神图谱
若说时空是词作的“脉”,那么精神便是词作的“魂”。冯计英先生在词中,不仅描绘了山河的壮阔、历史的厚重,更勾勒出一幅从“铸骨”到“听磻”的民族精神图谱——这是一种从“立”到“强”,从“内修”到“外彰”的精神成长。
(一)昆仑铸骨:民族的“立身之本”
“昆仑立极,擎天铸骨”,开篇便将民族精神的“根基”立了起来。昆仑是中国的“万山之祖”,文化意象里,是坚韧、高大、不可动摇的象征。“擎天铸骨”四个字,将昆仑的自然属性转化为民族的精神属性——“骨”是骨气,是民族的脊梁;“擎天”是担当,是支撑起家国的责任。词人笔下,昆仑不再是一座山,而是民族精神的“铸币厂”,它用天地的灵气,铸造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
这种“铸骨”的精神,贯穿在历史的传承中。“汉柏秦桑”的坚韧,“敦煌飞天”的执着,“长安骏影”的豪迈,都是“骨”的体现——它是面对困难时的不屈,是创造文明时的执着,是走向世界时的自信。千年以来,无论历经多少风雨,这份“骨”从未折断,反而在“百代薪传,千秋血沃”中,愈发坚韧。
(二)龙腾听磻:民族的“自信之姿”
如果说“铸骨”是民族的“内修”,那么“龙腾听磻”便是民族的“外彰”。当“骨”足够坚韧,当“根”足够深厚,便有了“腾”的力量,有了“让世界倾听”的自信。
“北斗巡空”是科技的自信——我们不再依赖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照亮头顶的星空;“南沙叠翠”是国土的自信——我们有能力守护每一寸土地,祖国的山河永远安宁;“九域金瓯永固疆”是家国的自信——历经千年风雨,我们的国家愈发统一、强大。这些“内修”的成果,最终化作“龙腾云水”的姿态,民族精神从“立身”走向“立业”,从“自守”走向“引领”。
而“寰宇听磻”,则是这份自信的最高表达。不是张扬的炫耀,而是从容的发声——我们用自己的发展,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我们用自己的文明,与世界对话。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昆仑铸骨”的根基、“百代薪传”的积淀、“当下奋进”的成果共同孕育的。是一种“无需言说,自有力量”的从容,是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标志。
从“昆仑铸骨”到“龙腾听磻”,词人用一组意象,勾勒出民族精神的成长轨迹。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精神的坚韧;不仅在于历史的厚重,更在于当下的奋进。这种精神,是词作的魂,也是我们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写的是山河,是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刻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四、译笔传韵:跨越语言的“龙腾之音”
一首优秀的词作,不仅要能在母语中传递情感,更要能跨越语言的壁垒,世界读懂其中的文化与精神。冯计英先生的《沁园春·龙腾云水赋》译文,便做到了“形神兼备”,既保留了词作的格律之美、意象之丰,又让英文读者能精准捕捉到其中的“中国精神”。
(一)意象的“精准转译”:文化符号“说外语”
词作中有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如何让英文读者理解其内涵,是译文的难点,也是亮点。比如“九域金瓯永固疆”中的“金瓯”,本是古代的酒器,后喻指完整的国土,译文译为“the unbroken land of China”,用“unbroken”(完整的、未被分割的)精准传达了“金瓯”的核心含义,既避免了直译“golden bowl”的晦涩,又让“国土完整”的意象清晰可见。
再如“青鸾献瑞”中的“青鸾”,是中国古代的祥瑞之鸟,译文译为“a green phoenix”,用西方文化中同样象征吉祥的“phoenix”(凤凰)作为替代,既传递了“祥瑞”的寓意,又让西方读者有亲切感;而“羽带禾香”译为“Its plumes carrying the fragrance of grain”,“grain”(谷物)既对应了“禾”的本义,又暗含了“丰收、民生安康”的深层含义,让意象的转译既有“形”,又有“神”。
还有“敦煌彩练,飞天袖舞”中的“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译文译为“apsaras”(飞天神女),这是佛教文化中对“飞天”的标准英译,既保留了宗教文化背景,又让“舞袖”的灵动之感通过“fluttering sleeves”(飘飞的衣袖)展现出来,让英文读者能想象出敦煌壁画中飞天起舞的唯美画面。
(二)气势的“等效传递”:龙腾之音“跨语言”
词作的核心气质是“雄浑豪放”,译文在句式和用词上,也力求传递这种气势。起笔“浩荡东风,万里春潮,漫卷八荒”,译文译为“The mighty east wind sweeps wide, With spring tides spanning ten thousand li, rolling over the eight wildernesses”,用“mighty”(浩荡的)形容东风,“spanning ten thousand li”(跨越万里)形容春潮,“rolling over”(漫卷)形容春潮的动态,三个短语层层递进,将“漫卷八荒”的壮阔气势精准传递,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天地辽阔、山河奔涌的震撼。
再如结句“正龙腾云水,寰宇听磻”,译文译为“The dragon is soaring through clouds and waters, And the whole world listens to its roar”。“soaring”(腾飞)比“flying”(飞翔)更有向上的力量,精准传达“腾”的动态;“roar”(咆哮、吼叫)比“sound”(声音)更有气势,既对应了“磻”的力量感,又展现了“龙”的威严。“the whole world listens”(全世界都在倾听)则将“寰宇”的广度体现出来,“龙腾寰宇”的豪迈气势,跨越语言的壁垒,直抵英文读者的心灵。
(三)情感的“共鸣搭建”:家国情怀“无国界”
词作的深层情感是家国情怀,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译文通过“以情带意”的方式,让这种情感在英文中产生共鸣。比如“百代薪传,千秋血沃,沃此山河运自昌”,译文译为“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 the torch is passed on, For a thousand years, blood has nourished this land, Blessing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 prosperity”。“the torch is passed on”(火炬传递)是西方文化中“传承”的经典意象,用它来译“薪传”,既准确又易理解;“blood has nourished this land”(鲜血滋养这片土地)则直接传递了“血沃”的深情,没有晦涩的比喻,却让“对土地的热爱、对传承的坚守”这种情感,跨越了文化差异,无论中文还是英文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厚重与真挚。
可以说,这篇译文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转译”。它既尊重了中文词作的格律与意象,又照顾了英文的表达习惯与文化背景,《沁园春·龙腾云水赋》的“龙腾之音”,不仅能在中国的山河间回响,更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被听见、被读懂。
五、词人之心:以笔为椽,写尽家国深情
一首词作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词人的“心”——是否有对山河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对时代的感知。从冯计英先生的履历中,我们能看到他与文化、与诗词的深厚联结: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深耕古典诗词创作;作为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浸润传统文化;作为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顾问,他始终以笔为媒,传递文化与情感。这份“文化情怀”,正是他能写出《沁园春·龙腾云水赋》的根基。
“旅途作赋”的背景,更能体现词人的“赤子之心”。不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在行走山河的过程中,将所见、所闻、所感融入笔端。他看到东风春潮,便想到山河的壮阔;看到北斗巡空,便想到家国的安宁;看到汉柏秦桑,便想到历史的传承;看到龙腾云水,便想到民族的未来。这种“所见即所感,所感即所写”的创作状态,是最纯粹的“为山河而歌,为时代而赋”。
词人的“心”,还体现在对“小与大”的平衡上。他写的是“八荒”“九域”“寰宇”的“大”,但也不忘“羽带禾香”的“小”;他写的是“百代”“千秋”的“长”,但也不忘“旅途作赋”的“真”。这种“以小见大,以真见情”的写法,词作既有宏大的格局,又有细腻的情感,避免了空洞的口号式表达,“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触、可亲。
从“浩荡东风”到“寰宇听磻”,从“汉柏秦桑”到“龙腾云水”,冯计英先生用一首《沁园春》,完成了一次对山河、对历史、对时代的深情告白。他的笔,不是普通的笔,而是丈量山河的尺,连接古今的绳,传递精神的桥。而这首词,也不是普通的词作,而是一幅流动的山河图,一首千年的文明歌,一声时代的奋进曲。
结语:一曲龙腾赋,千载山河情
我们合上这首《沁园春·龙腾云水赋》,眼前仿佛还能看到那浩荡的东风、奔涌的长江,听到那丝路的驼铃、龙腾的 roar。不是一首仅供赏析的古典词作,而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一面连接古今的纽带,一面凝聚精神的旗帜。
我们看到,古典诗词从未过时——当“沁园春”的词牌遇上“北斗巡空”的时代符号,当“青鸾献瑞”的意象遇上“南沙叠翠”的现实图景,古典诗词便有了新的生命力,能精准传递当下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更让我们明白,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历史的敬畏、对当下的把握、对未来的期许。正如词中所写,“百代薪传,千秋血沃,沃此山河运自昌”——只要我们始终记得从何处来,始终坚定向何处去,这条龙腾云水的道路,便会越走越宽,这份山河情、家国梦,便会永远传承下去。
冯计英先生的这曲《龙腾云水赋》,是写给当下的,也是写给未来的。将在时光的长河里,与昆仑同立,与长江同奔,与龙腾同啸,每一个后来者,都能从中读到山河的壮美、历史的厚重、时代的豪情,读到一个民族血脉里永不熄灭的“龙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