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太后”“武帝”“太宗”这些载着历史厚重感的称谓,与洗碗、补胎、卖糖果等市井营生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者强军先生的《市井字号里的江湖气》,便以细腻笔触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文章没有宏大叙事,却将镜头对准巷弄里的平凡人:因“阿姨”的称呼心生涩味,便自封“瓷洗太后”的洗碗大姐;受启发后涂画“拿破轮”招牌的补胎师傅;打造发光招牌的“焊武帝”,还有“糖太宗”“汉糕祖”,乃至掏粪车上令人忍俊不禁的“擒屎皇”。这些看似戏谑的字号,实则是普通人对职业尊严的鲜活诠释——他们在油烟、焊花、糖果甜香里讨生活,却用幽默为日子镀上光彩,让平凡的岗位有了独特的“江湖气”。
字里行间,满是市井烟火的温度:清晨粥桶的热气、傍晚巷口的笑声、邻里间的互助问候,都让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格外动人。作者不仅写活了一个个有趣的名号,更挖掘出背后的生活哲学——热爱可抵岁月平淡,趣味能添日常光彩。当我们为“擒屎皇”捧腹时,更会为这份不卑不亢、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心生敬意。
这篇散文,如同一碗温热的老粥,初读清甜,细品却有绵长的滋味,让我们看见平凡生活里最生动、最珍贵的力量。(478字)
【散文】
市井字号里的江湖气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清晨六点半,巷口的早点铺刚揭开蒸笼,白雾裹着肉包的香气漫过青石板路时,洗碗大姐刘桂兰已经系着靛蓝围裙,站在“好滋味”饭馆的水槽前了。不锈钢池子里堆叠的碗碟像座小塔,她手腕一旋,丝瓜瓤裹着洗洁精泡沫在瓷碗内壁划出弧光,水珠顺着指缝滴在瓷砖上,溅起细碎的响。
“刘阿姨,再添碗粥!”靠窗桌的常客扬着嗓子喊。刘桂兰应着“来喽”,端起搪瓷粥桶走过去,心里却轻轻拧了一下。五十出头的年纪,头发刚染过不久,鬓角还藏着几根银白,怎么就人人都喊“阿姨”了?这称呼像块旧抹布,擦得人心里发涩。她想起年轻时在纺织厂,工友们都叫她“桂兰”,脆生生的两个字,裹着青春的热气。如今在饭馆里,客人喊“阿姨”,老板叫“老刘”,连门口修鞋的老张,都拍着她的肩说“刘大姐,借点热水”——唯独没人再叫她一声“桂兰”。
那天收工后,刘桂兰蹲在水槽边洗最后一批碗,看着水里自己的倒影,突然笑出了声。碗沿沾着的米粒随着水波晃荡,她想起前几天看的古装剧,皇帝管太后叫“母后”,那气派劲儿,跟自己天天跟瓷器打交道的日子,倒有几分奇妙的反差。“瓷洗”,“太后”,两个词在嘴里滚了一圈,像嚼了颗脆甜的冬枣。第二天一上班,她就找老板要了块小木板,用红漆歪歪扭扭写了“瓷洗太后”四个字,钉在洗碗池上方。客人路过看见,先是愣一下,接着拍着桌子笑:“刘师傅这名字,够气派!”从此,“瓷洗太后”的名号,比“刘桂兰”传得还快,连隔壁小学的孩子放学经过,都趴在玻璃门上喊:“瓷洗太后,今天洗了多少碗呀?”刘桂兰笑着摆手,心里的那点涩味,早被这热闹的称呼冲散了。
“瓷洗太后”的名号传到巷尾时,补胎师傅王建军正蹲在马路牙子上,给一辆自行车换内胎。他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额角的汗珠滴在柏油路上,瞬间晕开一小片黑。王建军干补胎这行快三十年了,从推着小板车走街串巷,到在巷尾租了个铁皮棚子,见证了巷子里自行车换成电动车,电动车又换成小汽车。来补胎的人,老的叫他“老王”,年轻的叫他“师傅”,也有人图省事,喊他“补胎的”,他都应着,直到听见隔壁饭馆的人聊起“瓷洗太后”,眼睛突然亮了。
那天收摊后,王建军翻出孙女不用的水彩笔,在铁皮棚子的招牌上涂涂画画。原来的“老王补胎”四个字被涂掉,换成了“拿破轮”——“破轮”对应着他补的轮胎,“拿破”二字一加上,倒有了股不服输的劲儿。第二天一早,第一个来补胎的是开小货车的李师傅,看见招牌就笑喷了:“老王,你这名字,比拿破仑还厉害!”王建军摸着后脑勺笑,手里的活却没停,扒胎、找洞、贴补丁,动作依旧麻利。后来,有人专门绕路来他这儿补胎,就为了跟他聊两句“拿破轮”的由来,铁皮棚子前的笑声,比以前多了不少。
“拿破轮”的招牌挂出来没几天,巷中间的电焊铺就有了新动静。电焊工赵刚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戴着眼罩焊东西时,火花在他身前绽开,像一串串金色的花。他最不服输,见王建军的招牌火了,心里直痒痒。“人家洗碗的能当‘太后’,补胎的能当‘拿破仑’,我电焊的凭啥不行?”赵刚对着镜子琢磨,“电焊”的“焊”,加上“汉武帝”的“武帝”,“焊武帝”三个字一出来,他自己先拍了大腿。他找做广告的朋友,用不锈钢板做了个亮闪闪的招牌,挂在铺子里,一通电,“焊武帝”三个字还会发光。晚上路过巷口,远远就能看见那片红光,像给巷子挂了盏小灯笼。来焊东西的人都说:“小赵这名字,够霸气,焊出来的活儿肯定结实!”赵刚听了,焊枪握得更稳了,火花也溅得更亮了。
巷子里的生意人,好像都被这股取“霸气名号”的风气感染了。糖果店的张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店里的玻璃罐里装满了各种糖果,橘子味的、草莓味的、薄荷味的,阳光照进来,罐子上的糖霜像撒了层碎钻。张老板看着对面“焊武帝”的招牌,心里也有了主意。她卖了一辈子糖,最懂甜的滋味,“糖”字肯定要在名字里,再找个有分量的称呼——“唐太宗”的“太宗”就不错,“糖太宗”,又甜又有气派。她用彩纸剪了“糖太宗”三个字,贴在玻璃柜上,还在旁边画了颗大大的糖果。孩子们来买糖,都指着彩纸喊:“糖太宗奶奶,我要橘子糖!”张老板笑着递糖,眼里的皱纹都堆成了花。
蛋糕店的林师傅,是巷子里出了名的“ 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他做的蛋糕,奶油抹得像镜子一样平,水果摆得整整齐齐,连糖霜花的花瓣数量都要数一遍。见张老板的“糖太宗”受欢迎,他也动了心思。“蛋糕”的“糕”,加上“汉高祖”的“高祖”,“汉糕祖”三个字,既贴合了他的手艺,又有股大气劲儿。他在蛋糕盒上印了“汉糕祖”的logo,还专门做了一款“汉糕祖特供”蛋糕,上面用巧克力写着“汉糕祖”三个字,卖得格外好。有人订蛋糕时说:“林师傅,就要‘汉糕祖’那款,吃着有仪式感!”林师傅听了,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那天下午,巷子里突然安静下来,接着就听见“轰隆隆”的声音,一辆掏粪车慢慢开了过来。车身上刷着绿色的漆,车斗里装着密封的罐子,几个路过的人下意识地往旁边躲了躲。就在这时,有人指着车斗后面的三个字,突然笑了出来——“擒屎皇”。那三个字是用黄色油漆写的,字体粗壮,跟车的用途一对应,让人忍俊不禁。掏粪车的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师傅,听见笑声,探出头来笑:“我看你们都取这么厉害的名字,我也凑个热闹,咱这活儿,也是为大家服务,叫‘擒屎皇’,不丢人!”说完,他又发动了车子,“轰隆隆”的声音渐渐远了,巷子里的笑声却久久没停。
傍晚时分,巷子里的灯陆续亮了起来。“瓷洗太后”刘桂兰收了工,提着菜篮子路过“拿破轮”的铁皮棚子,王建军正收拾工具,看见她就喊:“桂兰,今天‘太后’当得怎么样?”刘桂兰笑着摆手:“还不是老样子,洗了两百多碗!你呢,‘拿破仑’补了多少胎?”“不多,二十来个!”两人正聊着,“焊武帝”赵刚从铺子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刚焊好的小摆件,递给刘桂兰:“刘阿姨,给您的,我焊的小花,放家里好看。”刘桂兰接过,眼里满是欢喜。不远处,“糖太宗”张老板正给放学的孩子递糖果,“汉糕祖”林师傅的蛋糕店门口,还有人在排队买蛋糕。 巷子里的风,带着饭菜的香气、糖果的甜味、电焊的金属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泥土气息,慢慢飘着。那些看似玩笑的名号,“瓷洗太后”“拿破轮”“焊武帝”“糖太宗”“汉糕祖”“擒屎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尊严。洗碗、补胎、电焊、卖糖果、做蛋糕、掏粪,这些平凡的工作,在这些有趣的名号里,有了不一样的光彩。
刘桂兰回到家,把赵刚焊的小花摆在窗台上,又想起白天洗碗时的场景。客人喊她“瓷洗太后”时,语气里没有敷衍,只有亲切的笑意。她突然明白,名字只是一个称呼,重要的是,有人记得你,有人尊重你,有人愿意跟你笑着打招呼。就像巷子里的这些人,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用自己的双手讨生活,却不忘给日子添点乐子,给彼此多点温暖。
夜色渐深,巷子里的声音渐渐小了,只有路灯还亮着,照着青石板路上的光影。那些挂在店铺门口的招牌,“瓷洗太后”“拿破轮”“焊武帝”“糖太宗”“汉糕祖”,还有掏粪车上的“擒屎皇”,在夜色里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星辰,闪烁着平凡生活里的光芒。它们见证着巷子里的日出日落,见证着人们的悲欢离合,也见证着那些藏在市井烟火里的,最真实、最鲜活的江湖气。
或许,生活本就是这样,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要有一份热爱,一份坚守,再给日子加点趣味,平凡的时光,也能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就像巷子里的这些人,这些名号,看似荒唐,却藏着最动人的生活哲学——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用心热爱每一天,哪怕平凡,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3031字)
共3388字 20025年10月1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