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化的月饼,不忘的乡
文/鲁振忠
中秋节,有刻骨铭心的回忆;中秋节,有由衷的祝福;中秋节,是令人浮想联翩的日子。诗人说: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坦白讲,我才疏学浅,读不懂艰涩的诗文,唯独李白那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依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蓦然回首,已过去五十个春秋,记忆里清晰的中秋节并不多。最深的那一段,发生在奶奶、爷爷、二叔、二婶搬去黑龙江北山里的第二年中秋。北方的中秋已透着薄凉,早晚得换上秋衣秋裤,田野里的高粱、玉米、大豆正等着收割,父母整日都被农活占着。
吃完午饭,母亲忽然笑着走向木箱,掀开盖子时,眼里藏着笑意:“快来看看,这是什么?”“啊!是月饼!”我和弟弟妹妹异口同声地喊出来。她双手轻轻颤抖着,解开裹在月饼外的黄纸绳,那纸绳磨得手指发疼,却缠不住我们眼里的光。“一人一块,不许抢哦!到晚上再分一块哟”我接过月饼,指尖触到硬邦邦的饼皮,小心翼翼咬下一小口,甜香混着果仁的脆响漫开。转头就看见大妹用指尖轻轻抠出里面的花生仁,一颗一颗摆在掌心,像捧着细碎的珍珠;小弟更急,直接把月饼掰成两半,用舌头舔着里面的糖霜,吃得嘴巴、鼻子上全是月饼渣,像只沾了糖霜的小猫——我们都长大了,知道这份香甜一年只有一次,连掉在炕上的渣子,都会蹲下来用手指粘起吃掉。
那个年月,父亲在生产队干活,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月亮升起来才回家,一天挣十个工分,年终结算时,一天最多也超不过一块钱。五口人,每人360斤口粮,每斤八分钱,再扣除其他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
“当、当、当”,生产队的钟声突然撞碎了院子里的安静,父亲看了我们一眼,咬了一小口月饼,放下说:“不好吃。”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喊:“你吃了吧!我那块给孩子们分,月饼太硬,我牙疼。”“妈,你也换牙了?”我追问。她笑着揉我的头:“傻孩子,你弟你妹才退牙呢,妈都三十多岁了,早换完牙啦。”说罢用手捂着右边脸,推门走了,我望着她瘦弱的背影,心里忽然懂了那声“牙疼”里的温柔。
一轮圆月慢慢升起来,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星星挤满银河,不停眨巴着眼睛,月亮则像一只铮亮的铜盘,和蔼地望着我们。院子里的扫帚眉花没了白天的鲜艳,蔫蔫的;墙头上的爬山虎花变成了粉红色,像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凉的清风吹过柳树叶,发出“哒、哒、哒”的声响,一片叶子飘落在我脖子上,凉凉的、痒痒的。远处传来一阵又一阵孩子的笑声,许是刚吃完月饼,那份甜意都融进了笑声里。
圆月渐渐升高,银盘似的“脸”上满是柔和的笑意。母亲指着月亮问:“你们看到里面有什么吗?”“没什么呀!”我们齐声答。“有呢,有嫦娥、桂花树,还有玉兔。”妹妹抢着说。弟弟却盯着月亮:“我看就像月饼,我还想吃。”母亲搂着我们,慢慢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妈妈,爷爷奶奶能看到这轮月亮吗?”“能啊,你走到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想奶奶了?”“嗯,奶奶会给我们买月饼吃,她还会把核桃仁剥出来,塞到我手里。”
月亮的清辉洒在我们身上,一阵寒意悄悄袭来。父亲趴在窗户上喊:“上屋吧!天上下霜了!”他手里举着几张纸,指尖捏得发皱,抖动着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你奶奶来信了,是二叔写的,我念给你们听——”
“大哥、大嫂好!大侄子、侄女好!一年多不见了,很是想念!
侄子、侄女长高了吧?大侄子还那么瘦吗?学习好不好?他绝对聪明,看好了,错不了!
我寄这封信,得走二十五里山路到查巴奇公社邮局,问了工作人员,说大约十天能到,或许就在八月节前后。大哥见字如面,别挂念!
我们在这里挺好的,盖了三间草房,前园子一亩多地种土豆,后园子二亩多种苞米,够吃了。屯子西边一百多米有条阿仑河,河边草木茂盛,蒿子长得一人多高,烧柴不愁;河水清澈,里面鱼很多,拿土篮子一兜就能兜好几条,吃鱼也不愁。
这里是大兴安岭南麓,有时还能吃到狍子肉,出门就是森林,走几里地就能采到木耳。就是野兽、毒蛇多,上山得多人结伴。妈采了一百多斤木耳,听说能卖两块钱一斤;我在山里放木头,一天能挣十多块钱呢!
这里的人管我们叫‘盲流子’,管他叫啥,不受气就行。这里没有人欺负地主、富农,不像咱家那样搞批斗大会。
大哥,有个不好的消息:老赵大叔家的胖丫子,上山采蘑菇时被毒蛇咬了,这地方买不到血清,离阿荣旗县城有三百多里路,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死在大婶怀里。”
父亲把信纸往炕沿上磕了磕,试图捋平褶皱,声音却越来越哑:“可怜的孩子,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他用衣袖蹭了蹭眼角,母亲的肩膀早开始不停抖动,泪水砸在衣襟上,洇出一小片湿痕。我想起去年还和胖丫子同桌,她总把橡皮掰一半给我,有次我没带午饭,她偷偷把家里的玉米饼塞给我,自己饿着肚子。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清了清嗓子,手指在信纸上顿了顿,继续读:“大哥,前段时间爹也被蛇咬了。夏天开窗户,蛇钻进来爬到他大腿上,他一赶,就被咬到大腿肚子。妈听到喊声,赶紧点上麻油灯,爹用手挤脏血,还抢过油灯用火烧伤口,之后又拿尖刀硬生生挖下一块肉——你看这老头多犟!现在走路还一瘸一拐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父亲的喉结动了动,没再往下读,转身下地拿毛巾擦脸。母亲脸色蜡黄,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大妹赶紧抱着她的胳膊晃:“妈,你别吓我!”“往下念……念完就好了。”母亲攥着衣角,声音发颤。
“都坐好,注意听!大哥,大队书记看我有文化,让我去教书,屯子里15个孩子没老师教了,就是要教三个年级,我还在犹豫,想听听你的意见。要过节了,我打算买二斤月饼,十块三元钱,比老家贵点。
告诉大侄子,过年回家我给他买一台自行车,还有五斤月饼,这里榛子、山核桃多的是啊!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儿吧。祝你们全家身体健康,中秋节快乐!
此致,敬礼!
二弟春林
1971年9月23日
这封信我读了无数遍,纸边都翻得起了毛,整整保存了十二年。1983年农村包产到户,二叔全家搬回来,我把信递给他时,他先是蹲在门槛上慢慢读,读到“一天能挣十多块钱”时还笑了笑,可当目光扫到“爹用火烧伤口”,突然把信纸往膝盖上一拍,双手捂着脸放声大哭:“那些年遭的罪呀,我都想上吊了……”他哭的时候肩膀一抽一抽的,眼泪从指缝里流出来,滴在信纸上。奶奶在旁边搬了个小板凳坐下,一边用围裙擦眼泪,一边念叨:“你二叔啊,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说着说着,也老泪纵横,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把围裙擦得湿漉漉的。
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四季轮回,时光匆匆。爷爷奶奶早已长眠在西山岗上,坟头的草青了又黄,落叶归根。而我,也已成家立业,有了一双儿女。迫于生活压力,我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每天低头忙碌,饿的时候也会买两块五仁月饼,可怎么也吃不出过去的味道。现在的月饼馅里,核桃仁碎得像渣,花生米没了脆劲,松籽仁少得可怜,连糖霜都带着股工业的甜。我总想起小时候,把月饼掰成四瓣,用食指抠出来里面的果仁,先把核桃仁塞给奶奶,再把花生米分给弟妹,自己留几颗瓜子仁慢慢嚼,那时候的甜,是能分着吃的暖。
我很少再抬头仰望星空,又不会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这辈子只能在诗里想想。常常是翻日历才惊觉,哦,又要到秋天了,直到看见窗外的弦月越来越圆,才猛地想起,中秋节要到了。
这时心里总会涌起一阵无名的惆怅,像被秋风吹起的落叶,飘得人心里发空。过去的团圆夜,那些月饼的甜、母亲的笑、父亲读信的声音,都成了最难忘的回忆,也是漂泊在外时的精神寄托。忽然想起一首诗:“西风换年华,秋思落谁家?谁解此夜情,月圆人天涯。”
每逢中秋,抬头望着夜空,冰凉的月光透过寒窗洒在身上,像小时候奶奶用蒲扇拍在背上的风,一下子就把思念勾了出来。这时的故乡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弯曲的土路被夕阳晒得暖烘烘的,暮归的老牛“哞哞”地叫着,尾巴甩走粘在身上的苍蝇,羊群走过时漫开的膻味里,还混着家家户户烟囱里飘出的柴火香,那些渐渐淡忘的乡亲,张着嘴笑着朝我走来,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人总是这样,悲伤无助时会想起故里,遍体鳞伤时会念起家乡。如果说过去是因为爱父母才爱家乡,那是不是也可以说,因为家乡养育了父母,滋养了他们的温柔与坚韧,所以我们更该把这份爱藏在心里,像藏着一块永远不会化的月饼?
故乡从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是藏在我骨血里的根。风一吹,就抖落出满襟的柴火香;月一圆,就牵出一串分着吃月饼的旧时光——那些被爱包裹的日子,早被酿成了我生命里最甜的底色,无论走多远,一回头,就看见月光漫过故乡的土路,爹娘正站在老屋檐下,笑着朝我挥手,像极了那年中秋节,他们举着月饼喊我回家的模样,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从未离开过。
作者简介:
鲁振中,吉林省前郭县王府站镇人。工作经历:务农、教学、经商。笔名:佚名、轶事。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因生活所迫搁笔二十余年。2016年至2018年,任中国散文网编辑!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