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的胜利
-----十一•中秋双节赴日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的思考
吕永刚
一部七三一 没能拉回觉醒
惨不忍睹罪恶 换来几滴鳄鱼泪
一次反法西斯阅兵扯不回爱国情操
庄严队列 被遗忘路上
大板 东京 依然热门
仇人土地掀起国人旅游购物高潮
消费自己国格 购买廉价信仰
这就是耻辱的胜利
最可拍的中产阶级 陪榜资本股市
到处丢弃自己可怜积蓄
爱国 从不是空中楼阁
基础埋在欲望沙漠 怎能不坍塌人社
毒教材 正是毁掉未来工具
南京大屠杀 化学武器 同胞生命兑换
还不够恶极 不够刺激
信仰出轨 背叛祖训
给仇家奉献积累
制作攻打自己武器
不懂伤口疼痛 麻木追赶时尚
毁灭历史踪迹
祖国大好山河 不够驻足
偏偏小岛上踏破铁鞋
汉奸 不止于战争年代
讨好跪拜 精神垮了
信仰变质 灵魂不再靠岸
为一点利益 损害国家尊严
丢西瓜 捡芝麻 图一己之利
恐怖数字 包裹私心 横行天下
为什么 我要愤怒
一个民族 不能齐心协力 如何强大
要想不受屈辱 九一八警钟必须长鸣
卢沟桥 必成以史为镜
不做侵略者帮凶 才可国门繁荣
永做爱国 护国 保卫家乡使者
站着死 绝不跪着生
祖国万岁 人民万岁
《在铭记历史中笃思慎行》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耻辱的胜利——十一•中秋双节赴日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的思考》
杨宝库
当“十·一”与中秋的家国情怀遇上赴日旅游人数20%的同比增长,吕永刚的诗作《耻辱的胜利》以尖锐笔触刺破了历史记忆与现实选择的矛盾。这首诗不止是对个别现象的批判,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信仰坍塌的深层病灶,也呼唤着以史为鉴的爱国觉醒——它提醒我们,爱国从非空洞口号,更需在每一次选择中笃思慎行,绝不能因一己之私出卖灵魂与民族尊严。
信仰坍塌的病灶,藏在物质欲望对精神世界的异化里。诗中“消费自己国格,购买廉价信仰”一句,道破了当代部分人“利益至上”的迷思:当中产阶级在东京、大阪的商场里“丢弃可怜积蓄”,看似是个人消费选择,实则是将民族苦难抛诸脑后的精神失守。古人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而如今,部分人被资本裹挟,把“购物潮”当作“时尚”,却忘了“七三一”的罪恶、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这些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令人忧心的是“毒教材”的存在,正如“欲亡其国,先灭其史”,当历史教育被篡改,下一代的信仰根基便会动摇,这才是最隐蔽的“信仰出轨”。
诗中“汉奸,不止于战争年代”的判断,更具哲理性的警示意义。它打破了“汉奸只存于炮火硝烟中”的刻板认知,揭示了和平年代“精神汉奸”的本质:不是手持刺刀的背叛,而是为一己之利损害国家尊严的麻木。就像古人批评“私义行则公义灭”,那些明知日本曾犯下滔天罪行,却仍扎堆赴日“踏破铁鞋”,对祖国大好山河视而不见的人,实则是在以行动“为仇家奉献积累”——他们或许不认为自己有错,却忘了“个体的选择从来与民族命运相连”:当一个民族的多数人都沉迷于眼前私利,“不能齐心协力”,又怎能抵御风险、走向强大?
而“九一八警钟必须长鸣”的呼唤,则是对历史记忆价值的深刻诠释。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从不是用来“遗忘”的,而是用来警醒当下的:卢沟桥的石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烛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记住“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民族骨气。诗的结尾“祖国万岁,人民万岁”,并非空洞的呐喊,而是基于历史教训的信仰重建——它告诉我们,爱国不是“空中楼阁”,需从珍惜每一寸祖国山河开始,从拒绝为“仇家”输送利益做起,从在每一次选择中坚守民族尊严发力。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硝烟的考验,但信仰的坚守、爱国的践行,却体现在更细微的日常里。或许我们不必完全拒绝所有跨国交流,但必须守住“以史为鉴”的底线:当我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多想想祖国的名山大川;当我们消费时,多考虑民族产业的发展;当我们教育下一代时,多讲讲历史的真相。唯有如此,才能修复信仰的病灶,让“爱国、护国、保卫家乡”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让民族精神在铭记历史中代代相传,真正实现“国门繁荣”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