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读王勃《滕王阁序》抒怀
虫二
作为老年大学文学讲习班的老师,我把重温经典作为这个学期的重点。案头摊着的是每一回都能读出些新滋味的《滕王阁序》。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便胶着在那几句话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每每于此,便觉着有一道极亮、极韧的光,从那密匝匝的骈俪文辞里,倏地一下迸射出来,直刺到心窝里去,教我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浑身的血,都微微地热了起来。
进入十月,花城遇上双节。夜晚,踱到窗边,中秋的皓月当空,月光慈悲,“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想起桂苓女士的句子,中秋的月光竟是如此的清丽绝伦。此时桂花的香气随秋风飘来,舒心,醉人。窗外的街灯晕开一团团疲弱的光。这光,是匍匐着的,是粘连的,全没有青云那般的飘逸与高远。青云,青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志趣呢?我想,它断不是我们这被高楼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里,那些呆板的、灰白的云。它该是滕王阁上望见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般空阔背景上的云,是带着“初唐四杰”之首的飞扬,蘸着少年热血的云。那是一种生命在最高处、最自由处舒展的姿态。
我想起王勃那惊才绝艳的一生,如同一片最绚烂的青云,倏然而起,又倏然而逝。他六岁属文,九岁作《指瑕》以挑大学者颜师古的错处,未及弱冠,便授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那时节,他是怎样的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他的青云,是帝京的青云,是王府的青云,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般豪迈而温情的青云。那时的他,怕是真的相信,凭着自己的一支生花妙笔,便可以直上九霄,与日月争辉的。
然而,青云之路,偏又最是凶险。一篇《斗鸡檄》,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皇帝的震怒,同僚的排挤,顷刻间,那一片青云便从九重天上,直直地坠下来。他被逐出了沛王府,逐出了那个流光溢彩的圈子。从青云之巅到泥淖之渊,其间不过是一纸文章的距离。我常想,那个年轻的、心高气傲的诗人,在离开长安的时候,回望那巍峨的宫阙,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愤懑,是委屈,还是已然有了一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悲凉预感?
然而,王勃终究是王勃。命运的巨石,可以砸碎他现实的功名,却砸不碎他精神的高蹈。他的“穷”,是仕途的困顿,是际遇的坎坷;而他的“坚”,则是将全部的生命热力,转而向内,灌注到那更为不朽的文字世界里去。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滕王阁上那石破天惊的一幕。当满座的文人雅士还在那里虚情假意地推让笔墨时,这个一路风尘、正要赶往交趾省父的失意人,却接过了笔。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放逐的才子,他仿佛又回到了生命的巅峰。阁外的长江为他奏乐,南浦的云霞为他舒卷,他笔下的骈四俪六,不再是僵死的辞藻,而成了有生命、有呼吸的律动。他写尽了天地的大美,也道尽了人生的无常。“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其间,该有多少他自己的身世之感!然而,他并不沉溺于此。笔锋一转,便是那振聋发聩的强音:“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于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便如黄钟大吕作响,将一切个人的悲戚都涤荡得干干净净。
这大约便是中国文人骨子里最可贵的东西了。我们的历史太长,苦难也太深,文人们的命运,似乎总与贬谪、流放、困厄纠缠在一起。然而,他们总能从现实的“穷”里,锤炼出一种精神的“坚”。屈子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受辱,乃著《史记》;杜甫漂泊,诗乃称圣,还有伟大坚韧的诗人苏东坡...。他们的青云之志,从不系于一时一地的荣辱,而在于那颗纵使被碾入尘土,也要向着真、善、美而歌哭的灵魂。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是这灵魂在初唐夜空里,一次最辉煌、最集中的喷薄。
我的思绪,又飘到了那遥远的南国。王勃在写下那篇千古绝唱后,继续南下,终于在茫茫的大海上,迎回了他的父亲。我总痴痴地想,当他们父子在那样一个蛮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相见时,该是怎样的一番光景。所有的前尘往事,所有的委屈与不甘,在那一刻,或许都化作了无言的释然。而后,他渡海归去,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便融入了那一片吞没一切的、深蓝色的“青云”里。这结局,是何等的残酷,又何等的富有诗意!他仿佛是被上天召回去了,召回到那片他本该属于的、无拘无束的青云之中去了。他的一生,短得像一声嘹亮的鹤唳,划破长空,便再无踪迹,只留下无尽的回响,在历史的层云间,荡啊,荡啊...。
夜深了。桂花的香味飘来,将我从那辽远的遥思里拽了回来。望着那本摊开的书,书页上的字,像一只只栖息着的、沉默的鸟。这“穷且益坚”的“坚”,原不是顽石般的冥顽,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对精神的高度抱有不熄的热望。我们这些活在俗世里的人,为柴米油盐所困,为人情世故所扰,我们的“穷”,是琐碎的,是具体的,是房贷、是名利、是日复一日的疲惫。我们似乎早已忘了抬头看天,忘了天上还有青云。而王勃,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精神,便是在这沉沉的夜幕里,为我们点亮的一盏灯。它告诉我们,即便身在井隅,也可以心向璀璨。那青云之志,或许不是功名,不是利禄,它只是让我们在匍匐前进时,还能记得,我们曾经,是向往过飞翔的。
窗外的夜色更深沉了,我仿佛看见,有一片极淡、极亮的青云,正悠悠地,从历史的深处,向我飘来。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华夏》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