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映月 千年回响(之一)
——井陉罐语
撰稿:张玉芳
解说:刘海平
中秋月色漫过井陉古窑残垣,把千年窑址染成一片银辉。国庆暖意渐浓时,“罐看秋月春风”的展旗在陶瓷水镇的清风里徐徐展开。聚记坊那扇浸满岁月的木门缓缓开启,像把钥匙打开时光宝匣,四百余件井陉窑瓷罐从历史深处苏醒——裹着黄土的厚重,带着窑火的余温,在月光与灯光交织中,赴一场跨越千年的中秋之约。沉默千年的陶罐被月色唤醒记忆,釉色漾开涟漪,每道波纹都在说黄土与窑火的热恋过往。
这场收藏展以四序铺展时光,在展厅里静静流淌:汉代粗粝如黄土本色,唐代绚烂似窑火跃动,宋元雅致若秋月清辉,民国精巧如星火点缀……观众指尖轻擦展柜玻璃,触到的不只是瓷罐的微凉,更是黄河流域陶瓷发展的清晰脉络。这些罐是时光的容器,装着黄土的质朴和窑火的炽热,装着浮动的桂香与水镇的月光,更装着一场从被历史遗忘到当代重现的工艺盛宴。
汉之拙:黄土与窑火的初遇 ◎
遥远汉代,黄土在窑火里淬炼蜕变,成了双系绳纹罐坚实的胎骨。罐身绳纹从不是简单装饰,是先民指尖攥紧的时光印记,每道纹理都藏着与大地的密约,是农耕文明里人与自然的对话。
井陉匠人更用超越时代的智慧,把白色化妆土变成“魔法画布”——本地胎土本不细白,带着黄土的粗粝,他们却化拙为巧,用细腻化妆土盖在坯体上,遮去瑕疵,让褐彩图案像在白瓷上般清晰显影。这是汉代窑火里的生存智慧,更是陶瓷工艺美学的最初觉醒,为后世瓷艺埋下审美种子。
作者简介:张玉芳:笔名眸倾天下、无瑕,1990年,井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女工委副主任,《太行诗苑》编辑,《方台钓韵》副主编,河北省新艺术家联合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诗观:以诗为杖,不懈攀登。
刘海平,媒体人,播音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主任,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获得者。
编辑制作:王利馨
审核:张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