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泳儒(新疆哈密)
多少墓志铭化为春泥
中国梦复苏之风雄起在祖国神州
阳光从云层中穿过镀金的斜线
牵引照谢大海的千帆扬起破浪前行
海鸥起伏掠过苍海的水面
海水漫不经心冲刷着海岸
庸懒历史痕迹血泪疲惫的寂寥
树起中国梦的丰碑
复兴中华的伟岸民族的魂卓远
海啸怒吼雄壮的冲撞掀起千层浪
淹没了沙滩上沉淀过去的屈辱史的足印
海燕翱翔雄鹰的翅膀振翅奋飞
乌云是遮挡不住的
更遮挡不住东方太阳永恒的光芒的
出土的甲骨文烙下的痕印五千年象形文字
承载着不朽文明的能量
洞穿石碑的坚硬镌刻隽永的丰碑
穿越时空的爱恋
不灭一个民族博爱的敬畏
生命仁慈的辽阔远方寻梦
深邃的星空凝视星辰的眼睛
命里注定烟云尘埃
血与火洗礼不倒的长城
凌云注释复兴的辉煌
中国梦永树丰碑
中国红再造辉煌
二0二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於哈密
The Path of Shortcuts. A Monument Etched with History
By Ren Yongru (Hami, Xinjiang)
How many epitaphs have turned to spring mud,
While the winds reviving the Chinese Dream rise grandly across the motherland.
Sunlight pierces through clouds in gilded slants,
Guiding a thousand sails on the sea to ride the waves forward.
Seagulls dip and soar over the vast ocean's surface,
The sea water washes the shore in unhurried ease,
Drowning the lazy traces of history—loneliness stained with blood, tears and weariness.
Erect a monument to the Chinese Dream,
Tall and lofty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soul of our nation reaching far.
The tsunami roars in powerful surges, heaving a thousand waves,
Submerging the footprints of a humiliating past settled on the beach.
Petrels hover, eagles spread their wings and soar,
Dark clouds can never block—
Nor can they block the eternal radiance of the eastern su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unearthed, with marks etched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These pictographs carry the power of an immortal civilization,
Penetrating the hardness of stone tablets to carve an enduring monument.
Lov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Upholds a nation's boundless love and reverence.
Life, with its merciful vastness, chases dreams in distant lands.
Beneath the profound starry sky, eyes gaze at the stars—
Destiny is fated to be like smoke and dust,
Yet the Great Wall stands unyielding through trials of blood and fire.
Lofty aspirations embody the glory of rejuvenation;
The Chinese Dream shall forever stand as a monument,
And the Chinese red shall forge new splendor.
Written in Hami on September 25, 2025
🌹🌹作家简介🌹🌹
任忠富,笔名任泳儒,新疆哈密巴里坤县人,退伍军人,中共党员,爱好文学。人民文艺协会诗人作家,世界汉语作家协会终身签约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 。现任华夏诗词文学社总监,官方《诗韵星光访谈》主编(百度、腾讯、搜狐、今日头条编辑 )。创作成果:2021年3月,合集出版红船精神相关著作《南湖》,该书已被当代国学馆收藏 。曾在《哈密广播电视报》《哈密垦区开发报》《哈密报》、哈密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等多篇作品,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伊州韵文艺》《蒲公英诗苑》《江南诗絮》《中国人民诗刊》《中国人民诗社》《花瓣雨文化工作室》《海峡文学》等平台在线诗人,且曾多次合集出书、在多家纸刊发表作品 。
🌷🌷Writer's Profile🌷🌷
Ren Zhongfu, pen - named Ren Yongru, is from Barkol County, Hami, Xinjiang. He is a veteran,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loves literature.
He is a poet and writer of the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a lifelong contracted poet of the World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of World Writers, and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nd the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of World Writers. He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of the Huaxia Poetry and Ci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ef editor of the official Poetry Rhythm Starlight Interview (editor of Baidu, Tencent, Sohu, and Toutiao).
Creative Achievements
- In March 2021, he co - published the book South Lake related to the Red Boat Spirit, and this book has been collected by the Contemporary Sinology Museum.
- He has published many prose, prose poems, poems and other works in many media such as Hami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paper, Hami Reclamation Area Development Newspaper, Hami Newspaper, and Hami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and has been rated as an excellent correspondent for many times.
- He is an online poet of platforms such as Chinese Love Poetry Journal, Chinese Love Poetry Society, Yizhou Rhyme Literature and Art, Dandelion Poetry Garden, Jiangnan Poetry Fluff, Chinese People's Poetry Journal, Chinese People's Poetry Society, Petal Rain Cultural Studio, Straits Literature, etc. He has also co - published books for many times and published works in many paper - based journals.
点评词
碑石为纸,山河为墨:解码任泳儒《铭刻历史的丰碑》的精神史诗与跨语重生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大多数诗歌还在个人情感的浅滩徘徊时,任泳儒的《铭刻历史的丰碑》却以磅礴的笔触凿开了民族记忆的岩层——不是单薄的文字组合,而是用五千年文明作基、以时代精神为刃,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镌刻的精神纪念碑。更难得的是,其英文译作并未沦为语言的“二手复刻”,而是以精准的意象转译、韵律重构,这座“丰碑”跨越语种边界,英文语境中依然矗立起属于东方的精神坐标。这份“诗与译”的双向奔赴,既是对民族复兴主题的诗意诠释,更是一次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值得我们从意象建构、情感脉络、译笔匠心等多个维度,深入拆解其背后的精神密码与艺术巧思。
一、意象:从“春泥”到“中国红”,构建民族精神的符号矩阵
诗歌的力量,往往藏在具象的意象背后。任泳儒在这首诗中,没有堆砌空洞的口号,而是将“中国梦”这一宏大主题,拆解为一系列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意象符号,这些符号如同散落的星辰,最终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
开篇的“多少墓志铭化为春泥”,是整首诗的“意象锚点”。“墓志铭”本是历史的休止符,是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的终点标记,而“化为春泥”却赋予其新生的意涵——这不是遗忘,而是历史在土壤中沉淀、在时光里重生的隐喻。诗人以“春泥”连接过去与现在,暗示着民族的复兴并非凭空而起,而是从无数先辈的奋斗与牺牲中汲取养分,这份“向死而生”的意象张力,瞬间为诗歌奠定了厚重的历史基调。
紧接着,“阳光从云层中穿过镀金的斜线”“牵引照谢大海的千帆扬起破浪前行”,则将视角从历史的“春泥”转向现实的“征途”。“镀金的阳光”不是柔和的暖光,而是带有金属质感的、充满力量的光线,穿透云层的阻隔,如同穿透民族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千帆破浪”更是经典的奋进意象,但诗人没有停留在“行船”的表层描述,而是用“阳光牵引”赋予其精神指引——这束阳光,正是“中国梦复苏之风”的具象化,是民族前行的精神灯塔。而“海鸥起伏掠过苍海的水面”“海水漫不经心冲刷着海岸”,则以动静结合的笔法,勾勒出时代的宏大背景:“海鸥”的灵动与“苍海”的辽阔,暗示着民族在广阔天地间的活力;“海水冲刷海岸”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隐喻,那些“庸懒历史痕迹血泪疲惫的寂寥”,海浪的冲刷中逐渐淡去,为新生的力量腾出空间。
如果说前两节的意象还停留在“历史与现实的衔接”,那么第三节的“甲骨文”与“长城”,则将诗歌的精神维度推向了“文明的根源”。“出土的甲骨文烙下的痕印五千年象形文字/承载着不朽文明的能量/洞穿石碑的坚硬镌刻隽永的丰碑”,这几句是整首诗的“精神内核”。“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文字之光”,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起点,它“烙下的痕印”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文明延续的密码;“洞穿石碑的坚硬”则以夸张的笔法,凸显出文明力量的坚韧——石碑本是用来铭刻历史的载体,而“甲骨文”承载的文明能量,却能穿透石碑,成为比物质更永恒的“丰碑”。这里的“丰碑”,已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石碑,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自信,是支撑民族历经风雨而不倒的精神脊梁。
诗的结尾,“血与火洗礼不倒的长城”“中国红再造辉煌”,则将意象的力量推向顶峰。“长城”是民族的“精神城墙”,“血与火”的洗礼中屹立不倒,象征着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中国红”则是最具辨识度的民族符号——是国旗的颜色,是热血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更是复兴的颜色。诗人以“中国红再造辉煌”收尾,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定宣告:这份红色基因,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纵观整首诗的意象体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条“历史—现实—未来”的脉络:从“墓志铭化春泥”的历史沉淀,到“千帆破浪”的现实奋进,再到“甲骨文”“长城”的文明根源,最终落脚于“中国红”的未来辉煌。这些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符号矩阵,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中国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植根于历史、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的民族精神共同体。
二、情感:从“寂寥”到“辉煌”,铺展民族复兴的情感曲线
好的诗歌,不仅要有精准的意象,更要有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脉络。任泳儒在这首诗中,没有刻意渲染情绪,而是让情感随着意象的推进自然流动,从开篇的“血泪寂寥”到结尾的“复兴辉煌”,形成一条完整的、富有张力的情感曲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能体会到现实的力量,更能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诗的第一节,情感基调是“沉郁中藏希望”。“庸懒历史痕迹血泪疲惫的寂寥”,直接点出民族过往的艰辛——“血泪”是苦难的印记,“疲惫”是奋斗的代价,“寂寥”是历史深处的孤独。但诗人没有让情感停留在“沉郁”中,而是用“阳光穿透云层”“千帆破浪前行”的意象,在“寂寥”中埋下希望的种子。这种“先抑后扬”的情感处理,读者在感受历史沉重的同时,也能触摸到时代的温度,避免了对“苦难”的过度渲染,也让后续的“奋进”更具说服力。
第二节的“树起中国梦的丰碑”,是情感的“第一次跃升”。如果说第一节是“回望历史”,那么第二节就是“立足当下”。“复兴中华的伟岸民族的魂卓远”,直接点出诗歌的核心主题,情感从“沉郁”转向“昂扬”;而“海啸怒吼雄壮的冲撞掀起千层浪/淹没了沙滩上沉淀过去的屈辱史的足印”,则以极具冲击力的意象,将情感推向高潮。“海啸”不是灾难的象征,而是民族力量的爆发——以“雄壮的冲撞”涤荡“屈辱史的足印”,这份“与过去决裂”的决绝,“复兴”的主题不再是温和的期盼,而是充满力量的宣言。诗人在这里用“淹没”而非“抹去”,暗含着对历史的尊重:我们不回避“屈辱史”,但我们有力量超越它,让过往的苦难成为未来前行的垫脚石。
第三节的情感,是“昂扬中显厚重”。“海燕翱翔雄鹰的翅膀振翅奋飞”“乌云是遮挡不住的/更遮挡不住东方太阳永恒的光芒的”,以“海燕”“雄鹰”的勇猛、“东方太阳”的永恒,象征民族精神的不可阻挡。这里的情感不再是“决裂式”的激昂,而是“笃定式”的自信——因为有“五千年象形文字”承载的文明能量,有“不朽文明”的精神支撑,所以“乌云”再厚,也挡不住“太阳”的光芒。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植根于文明深处的底气,让诗歌的情感从“外在的奋进”转向“内在的坚定”,更具穿透力。
最后一节的“穿越时空的爱恋”“生命仁慈的辽阔远方寻梦”,则让情感从“宏大的民族”转向“个体的生命”,实现了“大与小”的情感共鸣。“穿越时空的爱恋”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个体对民族、对文明的深沉眷恋;“生命仁慈的辽阔”则将“中国梦”与每个个体的“寻梦”连接起来——民族的复兴,最终是为了每个生命都能在辽阔的天地间追寻梦想。这种“以小见大”的情感处理,“中国梦”不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每个读者息息相关的生命追求。而“血与火洗礼不倒的长城”“凌云注释复兴的辉煌”“中国红再造辉煌”,则让情感在结尾处再次升华,从“个体的眷恋”回归“民族的辉煌”,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
从“血泪寂寥”到“复兴辉煌”,从“民族的宏大”到“个体的微末”,任泳儒用一条起伏有致的情感曲线,让“中国梦”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现实的温度,更有个体的共鸣。这种情感不是单向的“呐喊”,而是双向的“对话”——诗人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更与每个读者的心灵对话,让读者在情感的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接纳“民族复兴”的主题,这正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三、译笔:从“spring mud”到“Chinese red”,实现跨语传播的意象重生
诗歌翻译,历来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涵,又要兼顾目标语言的韵律与美感;既要保留文化特色,又要避免文化隔阂。这首诗的英文译作,在这几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生硬地“直译”,而是以“意象优先、韵律适配、文化保留”为原则,让中文诗歌的精神内核在英文中完整重生。
首先是“意象的精准还原”,这是翻译的核心。译者对诗歌中关键意象的处理,既没有随意改动,也没有机械直译,而是找到中英文语境中“意与形”的平衡点。比如“墓志铭化为春泥”,译作“How many epitaphs have turned to spring mud”,“epitaph”(墓志铭)与“spring mud”(春泥)的对应,完全保留了原文“历史重生”的隐喻;“镀金的斜线”译为“gilded slants”,“gilded”(镀金的)准确传达了阳光的金属质感与力量感,“slants”(斜线)则还原了阳光穿透云层的动态,比“golden rays”(金色光线)更具画面感。
对于“甲骨文”“长城”等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译者采用“直译+文化暗示”的方式,避免了文化信息的流失。“出土的甲骨文烙下的痕印五千年象形文字”,译作“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unearthed, with marks etched five thousand years ago/These pictographs carry the power of an immortal civilization”,“oracle bone inscriptions”(甲骨文)是国际通用的学术译法,确保了文化辨识度;“pictographs”(象形文字)则进一步解释了甲骨文的本质,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读者也能理解其“承载文明能量”的内涵。而“血与火洗礼不倒的长城”译为“Yet the Great Wall stands unyielding through trials of blood and fire”,“Great Wall”(长城)无需额外解释,已是世界熟知的中国符号,“stands unyielding”(屹立不倒)则精准传达了长城的精神象征意义,比“never falls”(永不倒塌)更具情感张力。
其次是“韵律的自然适配”,这是诗歌翻译的灵魂。中文诗歌讲究“平仄”与“押韵”,英文诗歌则注重“节奏”与“韵律”,译者没有强行模仿中文的押韵模式,而是根据英文诗歌的特点,重构了韵律感。比如第一节“泥(ní)”“起(qǐ)”“行(xíng)”“面(miàn)”“岸(àn)”“寥(liáo)”,中文语境中押韵并不严格,译者则在英文中采用“半押韵”的方式,“mud”(泥)与“forward”(前行)虽不完美押韵,但“mud”的短音与“forward”的长音形成节奏对比;“surface”(水面)与“ease”(漫不经心)、“weariness”(寂寥)则形成“/s/”与“/iː/”的音素呼应,读起来朗朗上口,保留了诗歌的韵律美感。
再如“乌云是遮挡不住的/更遮挡不住东方太阳永恒的光芒的”,译作“Dark clouds can never block—/Nor can they block the eternal radiance of the eastern sun”,译者采用“破折号”与“Nor can they...”的倒装句式,既还原了原文的递进关系,又通过“block”的重复,形成英文诗歌特有的“韵律回声”,让“乌云挡不住阳光”的坚定信念,在节奏的重复中更具感染力。这种“因地制宜”的韵律处理,让英文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与中文读者相似的“诗的节奏”,而不是生硬的“翻译腔”。
最后是“文化符号的谨慎处理”,这是跨语传播的关键。对于“中国梦”“中国红”“红船精神”等带有特定时代与文化内涵的符号,译者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度解释,而是采用“直接音译+语境暗示”的方式,让文化符号自然融入英文语境。“中国梦”译为“Chinese Dream”,已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译法,无需额外加注;“中国红”译为“Chinese red”,虽未直译“红色”的象征意义,但结合前文“forge new splendor”(再造辉煌)的语境,英文读者能自然理解其“吉祥、奋进、复兴”的内涵,比“red symbolizing China's rejuvenation”(象征中国复兴的红色)更简洁有力。
作家简介的翻译中,“红船精神”译为“Red Boat Spirit”,“当代国学馆”译为“Contemporary Sinology Museum”,也采用了“专有名词直译”的原则——“Red Boat”(红船)虽需英文读者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但“Spirit”(精神)一词已点明其核心是精神象征;“Sinology Museum”(国学馆)则通过“Sinology”(汉学)一词,暗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这种“不刻意解释,不回避特色”的翻译策略,既尊重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避免了因过度解释而破坏文本的流畅性,是文化传播中“求同存异”的典范。
四、作家身份:从“退伍军人”到“诗人”,解读创作背后的精神底色
一首诗歌的深度,往往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任泳儒的“退伍军人”“中共党员”身份,为这首《铭刻历史的丰碑》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底色——这份底色,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民族的热爱,是对使命的担当,也是他能将“中国梦”写得如此真挚、如此有力的根本原因。
从作家简介中我们看到,任泳儒长期扎根新疆哈密,曾在《哈密广播电视报》《哈密垦区开发报》等地方媒体发表作品,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这种“扎根基层”的经历,让他的创作没有脱离现实的“空泛”,而是充满了对土地、对人民、对时代的真切感知。他笔下的“苍海”“千帆”“长城”,不是书本中的意象,而是从现实观察中提炼出的、带有生活温度的符号;他书写的“中国梦”,也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他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哈密垦区的开发建设,是基层人民的奋斗拼搏,是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这些现实体验,让诗歌的“宏大主题”有了“微观支撑”,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同时,他作为“人民文艺协会诗人作家”“世界汉语作家协会终身签约诗人”,长期致力于汉语文学的创作与传播,这份“文化自觉”让他在诗歌中格外注重对“中华文明”的书写。“甲骨文”“长城”“中国红”等意象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作为汉语诗人,对民族文化基因的主动传承与自觉弘扬。尤其是他参与合集出版的红船精神相关著作《南湖》被当代国学馆收藏,更说明他的创作始终与“民族精神的传承”紧密相连——《南湖》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铭刻历史的丰碑》书写的是民族复兴的使命,二者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
这种“基层经历+文化自觉”的双重身份,任泳儒的诗歌既有“泥土的芬芳”,又有“文明的厚度”;既有“个人的真情”,又有“民族的大义”。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书写时代,而是作为“参与者”“见证者”,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中,这种“我与时代同频”的创作姿态,《铭刻历史的丰碑》超越了一般的“应景之作”,成为一部真正扎根于现实、立足于文明、面向未来的精神史诗。
五、结语:碑石不朽,精神长存——诗与译的双向价值
我们读完任泳儒的《铭刻历史的丰碑》及其英文译作,再回望诗人的创作经历,会发现这份“诗与译”的组合,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成为一份具有双重价值的文化载体——文学价值上,以精准的意象、饱满的情感,为“中国梦”主题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本;文化价值上,以成功的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化的跨语传播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这首诗中的“丰碑”,最终有了三重含义:是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民族的过往与先辈的牺牲;它是现实的丰碑,矗立着当代人的奋斗与时代的进步;是未来的丰碑,指引着民族复兴的方向与文明延续的希望。而英文译作,则让这座“丰碑”有了更广阔的矗立空间——不再局限于中文读者的认知,而是能让更多英文读者通过诗歌,读懂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在、中国的梦想,读懂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崛起、奋进中复兴的精神密码。
任泳儒用“碑石为纸,山河为墨”,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沉重,却也从不吝啬对未来的热忱;他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抒情,却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民族的宏大叙事。这种“以小见大、以史鉴今”的创作智慧,让诗歌既有“小我”的温度,又有“大我”的格局。而译者则以“语言为桥,文化为魂”,这份温度与格局跨越了语种的鸿沟——没有丢失“甲骨文”的文明厚重,没有弱化“中国红”的情感浓度,更没有稀释“中国梦”的精神高度,让东方的诗意在西方的语言体系中,依然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样的“诗与译”显得尤为珍贵。当世界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中国需要更有效地向世界传递声音时,《铭刻历史的丰碑》及其译作,无疑提供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不是生硬的文化输出,而是以诗歌的美感、情感的共鸣,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中找到交集。这座由文字铸就的“丰碑”,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精神纽带。
碑石会老,但铭刻其上的精神不朽;语言有别,但传递其中的情感相通。任泳儒的这首诗,以及它的英文译作,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中国梦”的光芒,不仅照亮神州大地,更能穿透语言的边界,更广阔的世界里,留下属于中国的、不朽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