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陶到瓜州的漫行
闫兆敏
八月末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凌晨五点多的馆陶,天刚蒙蒙亮,我便起身洗漱。行李箱早已摊开在客厅,衣物、日用品一一归位,叠得齐整。收拾妥当后,我提前到路边等候,昏黄的路灯还没熄灭,不多时便看见小张的车朝这边驶来。
六点整,车子停在我面前,把行李塞进后备箱,引擎发动的瞬间,这场奔赴新疆的旅程才算真正启程。同车而行的还有老王和刘瑱,四人凑齐,街角的早餐摊成了第一站——热气腾腾的气布袋,浇上卤汁的老豆腐,筷子碰着碗沿,话没多说,却满是同行的踏实。
六点五十分,车子驶离县城,一路向西,东吕高速的路标在眼前不断后退。正午时分过了吕梁,再往西走,到了黄河岸边的吴堡。这里的馆子多是面食,一碗臊子面下肚,热汗冒出来,疲惫也散了大半。继续赶路,定边、靖边的名字从路牌上掠过,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变了模样,平原慢慢褪去,开始有了起伏的丘壑。汽车驶入河西走廊,在两山之间穿行,不远处的汉长城遗址映入眼帘,残垣断壁立在旷野中,还能寻到古堡的轮廓。遥想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此后汉朝士兵便在此戍边守卫,护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往来通行,岁月虽远,那份家国担当仍透过遗迹让人动容。傍晚时分,我接过方向盘,握着的方向盘,感受着路面的起伏,爬坡时引擎的轻微轰鸣,下坡时风掠过车窗的声响,直到“景泰县”的牌子出现在视野里,才松了口气。
晚上找了家亮着暖灯的烧烤店,羊肉串在炭火上滋滋冒油,香辣鱼裹着红亮的酱汁,铁板茄子软嫩入味,小炒肉咸鲜可口,土豆丝酸辣适中。四人围坐,二斤白酒分着喝,话渐渐多了起来,从路上的风景聊到对新疆的期待,酒意微醺时,才踱回附近的酒店,一夜好眠。
第二天清晨,我们寻到一家“包子”店,老板一口软糯的杭州话,听着就格外亲切,一屉热腾腾的包子配着豆腐脑,喝得浑身暖透,又再次出发。中午时分,终于赶到张掖市,街边的“金麦兰州拉面”店成了午餐的据点。刚进店,老板笑着问:“要毛细还是二细?”我们几个来自内地,平日里吃的牛肉面可没这般讲究,相互看了看,回道:“还是二细吧。”不一会儿,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拉面端上桌,吸溜着下肚,浑身舒畅。
饭后直奔张掖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形成于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历经了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与风化等漫长且复杂的地质过程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里是世界地质公园里的“彩虹山”,2011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2020年成功晋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站在观景台上的那一刻,所有的赶路都有了意义。放眼望去,五彩的山石层层叠叠,红的似火,热烈奔放;黄的如金,璀璨夺目;紫的若霞,神秘梦幻,还有青灰、灰白等色彩交织其中,像是上帝打翻了调色盘,将世间最浓烈、最纯粹的色彩毫无保留地倾洒在这里。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不仅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更是视觉的极致盛宴。
张掖七彩丹霞,似大地打翻的调色盘,层叠的丹红与黛绿交织,绚烂的金黄共靛蓝辉映,这般鬼斧神工的景致,成了影视创作者心中的梦幻取景地。除了张艺谋执导、满溢西北风情的《三枪拍案惊奇》,这里还曾定格诸多经典画面。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让丹霞的瑰丽与故事的浪漫相融;奇幻剧《神探狄仁杰Ⅲ》,借丹霞的雄奇烘托悬疑氛围;电影《长城》亦在此摄取壮阔背景,让东方美学与奇幻剧情碰撞出惊艳火花。每一寸斑斓地貌,都成了镜头下最动人的注脚。观景的人群里,有位姑娘正对着美景驻足,我悄悄举起手机,将姑娘与丹霞的景致一同定格。我们举着手机拍了许久,生怕错过任何一处色彩,风里都带着惊叹。
来不及多停留,又匆匆赶路,下一站是嘉峪关。站在古城墙下,触摸着斑驳的砖块,耳畔仿佛能听见古时的驼铃声。期间有位大嫂笑着喊住小张,让他帮忙拍照,过后还念叨着要拍合影的照片,这话一出,我们几人都心照不宣地笑了,打趣的笑意里满是旅途的轻松。夕阳把城墙的影子拉得很长,随手一拍,都是历史的厚重。
暮色渐浓沙尘暴来袭,车子再次启动,最终在瓜州停下。我们找了家不起眼的小饭馆,点了几样家常菜:脆爽的花生米是下酒的好搭档,沙葱炒鸡蛋带着独特的鲜香,炒羊肉片鲜嫩不膻,麻辣豆腐够味下饭,还有炖大肉,肉香浓郁,汤汁浓稠。几人围着小桌,就着饭菜闲聊,窗外的夜色渐深,路灯沿着街道延伸,远处的星星格外亮。
这一路,从馆陶的晨光到瓜州的夜色,从熟悉的乡音到陌生的风景,每一段路程都藏着惊喜,每一次停留都满是回忆。向西的路还在继续……
编辑/王梦森
投稿邮箱/107078375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