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雨花斋素食馆掠影
早就听文友介绍,在抚州市拟岘台通往五皇殿的抚河路边上有个雨花斋素食馆。此馆是纯粹的公益事业。上至达官贵人,下自平民百姓,来此一律平等,免费供应素食。2018年正月初五上午,我和3位好友乘坐公交车从东乡区出发前往抚州市一探究竟。
10点45分,我们来到雨花斋素食馆。悬挂在门口的两副对联映入眼帘。其一:雨洒浓香德馨善念积福报,花添富贵斋果素食传慧灯;其二:雨露春风大爱施恩泽,花团锦簇虔诚结善缘。一看就知道这是嵌字联,联中嵌入“雨花”二字。进得大厅,两位义工满面微笑弯腰致礼,亲切招呼:“欢迎回家!”
雨花斋家长冯庆龙告诉我们:雨花斋没有交易,没有烦恼,没有是非,没有杀戮,只有爱心和付出。兴办雨花斋,旨在弘扬家道文化,帮助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懂得感恩,懂得惜福,懂得行孝。雨花斋有13个家长(即家委会成员),家长们均系企业老总、爱心人士。这其中包括康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云,全国劳动模范、民营企业老总陈国顺。此外,还有黎爱华、方正、赵建华、邓彬、范芳兰、帅红辉、余桂珍、彭金兰、周娟、郝琴等爱心人士。
店长余桂珍透露:雨花斋共有3个店长,是从13个家长中产生的。他们轮流负责大厅值班,处理日常事务。自2016年8月6日开业以来,每天都有40多个义工帮忙做事。义工义无反顾来做工,没有工资,只有开心付出。每天供应各界“家人”中餐(四菜一汤)约400份,每天开支约1200元,全年支出费用在43万元以上。这其中有件趣事:开业那天,《江南都市报》某记者前来采访,目睹素食馆爆满,免费供应素食,当即断言:“不用3个月,雨花斋肯定要关门歇业。”然而,时过1年多,雨花斋不仅没有歇业,反而越办越好。江西卫视、《抚州日报》等媒体纷纷给予报道。那位《江南都市报》记者大为惊奇,再次前来采访,夸赞雨花斋“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才子之乡的成功实践。”眼下,雨花斋从开业时店面仅有150个平方米扩大到如今800多个平方米。在此就餐,不仅是体验素食,更是体验别样的生活方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笔者问及雨花斋近两年来是亏本运营还是持平运营或是略有赢利?店长余桂珍坦诚相告:“雨花斋素食馆从运行开始就没有交易,不存在收入,更不存在赢利。这里没有顾客,来的都是‘家人’,工作人员都是义工,房屋不用租金,是‘家长’无偿提供。近两年来,接受了‘家人’捐资,每个月都够吃,略有剩余,水电费都是‘家长’爱心包交了。家人的爱心捐助是雨花斋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雨花斋设有会计、出纳各1名。他们每天在雨花斋功德榜上公开当日开支,接受财务监管。家长、家人坚持“五了理念”:吃了就好;做了就好;够了就好;舍了就好;了了就好。雨花斋不是某一个人的家,而是每一个人的家。他们深知:雨花斋任重道远!
中午开斋时,笔者进入斋堂排队就餐。义工们为我们打好饭菜。当日值班店长余桂珍用柔和的爱语,手拿话筒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精典知识。这让我猛然想到:善地好消业,恶地易结仇。就餐时,180多位“家人”认真用餐,整个斋堂没有任何噪杂音,显得宁静而祥和。我“入乡随俗”,默默地用餐,发现每张餐桌上都贴有永久性的感恩词,内容共有十个感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先慈悲智慧;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仁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素食滋养我身;感恩大众信任支持;感恩所有付出的人。
用罢中餐,我去清洗自己用过的餐具。碗中仅有两颗饭粒,这在家里和任何餐馆或宾馆,绝对够得上高质量的“光盘行动”。然而,我碗中的两颗饭粒被细心的义工发现了。他们文明礼貌、客客气气请我用茶水冲洗饭碗,看到我吃下两颗饭粒,他们才帮我洗碗。这一温馨而认真的细节,令我终生难忘。透过这一细节,我看到雨花斋义工把惜福惜缘演绎得淋漓尽致。我感恩,我感动,我惭愧。假如世人都象雨花斋“家人”一样惜福惜缘,这个世界该会多么有序、多么祥和、多么文明、多么美好!
店长余桂珍告诉我:据科学测算,一人一顿素食,可以减排4.6公斤二氧化碳,一人坚持一年素食可以减排1.5吨二氧化碳。以此衡量,素食不仅养生,而且救地球,能缓解地球温室效应。听了余店长一席话,我深表赞同。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高领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素食的利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接受。我期待抚州、也期待我们东乡、期待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出现更多的雨花斋素食馆,让吃素救地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定将宏愿早成!
雨花斋,一方圣洁的净土,一个温馨的家园,一所育人的学校。
进门时,欢迎回家!
出门时,带福回家!
她帮人放下,放下烦恼,放下是非。她教人谦和,尊重生命,增长福慧。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到此用餐的“家人”找到家的感觉。
离开雨花斋,我感慨良多。我在心中说:雨花斋,我一定再来!
(2018年正月初六写于无忧斋,发表于《江西政协报》)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