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
蓝弘(卫红春》
月,蒙蒙的夜晚,你高悬在太空,你用你温柔的胸脯在安抚着大地,你用深情的目光注目着夜幕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身一影。
夜本就属于漆黑,夜本可以没有你。可你为何要出现呢?是你不愿意让大地被这黑暗所完全吞没,你不想只让阴冷在空间中肆虐,你不忍心让山水、草木、身影在漫长的黑夜里承受这无望的孤寂。你要给大地上的山水和生灵带来一线亮光、一丝温暖、一点希望。
你把月光撒给大海,你也把光亮照给小溪;你把月光撒给高山,你也把光亮照给小丘。你在乎大海的博大和汹涌,而小看小溪的窄细和微缓吗?你在乎高山的英俊和伟岸,而小视小丘的矮小和平凡吗?当你用自己独特的目光欣赏傲贵的牡丹花的时候,你同时在默默地注目着路边的一棵棵小草。你看重大而轻视小吗?你仰视贵而俯视贱吗?你欣赏美而鄙视丑吗?没有,全没有!在你的眼里没有大小、没有贵贱、没有美丑,你只用你那博大的胸怀在包容万物、关爱生灵。
在静静的夜空中,弥散着淡淡的月光,这是怎样一种追忆、寄托和怀梦的心境啊!远方的游子,遥看明月,怎能不勾忆起儿时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的打场里的游戏和玩耍的沉睡记忆?怎能不遥想年迈的母亲当年也在老宅前的槐树下,深情地望着明月,口里喃喃地念叨着自己的小名,思念他远方的儿子呢?昔日的学友,遥看明月,怎能不勾忆起年华少时的慷慨陈词、激扬文字,回忆起在校园里的互助互学、浓浓友情。天地相隔的痴情人,遥看明月,一定会勾忆起深藏在内心深处那段永远也无法忘怀的经历,心里在遥想着,此时的他是不是也在明月下面痴痴的回忆那段经久的往事?我现在才明白了为什么月光总是温柔如水,朦胧如梦呢!你不就是要在这静静的夜晚,让人伴随着月光缓缓地进入追忆的梦境,人没有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月,你既然来了,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夜晚,高挂树梢,圆满如盘呢?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夜晚,温柔似水,明亮如镜呢?“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的是那么丰满,亏得如此缺陷!”千万年来,你总是这样亏了又圆,隐了又现,周而复始,从不间断。正像你用自己的胸脯温化万物一样,你同样用自己显现的方式,在向世人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圆满才是永恒啊!
赵長民(旭东)//月光下的诗意言说
月光下的诗意言说:评《望月》中的永恒慰藉与美学升华
夜幕低垂,一轮明月悄然升起,以她温柔的胸脯安抚大地,以她深情的目光凝视万物。卫红春的《望月》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的诗意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月亮的散文,更是一曲对生命、对情感、对宇宙间永恒真理的深情赞歌。
《望月》的语言如月光般柔美流畅,意象纷呈如星汉灿烂。作者笔下的月亮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温情——“你用你温柔的胸脯在安抚着大地”,这样的表述既新颖又饱含深情。在作者构筑的月光世界里,月亮不再是冰冷的天体,而成为具有悲悯情怀的守护者,她不忍大地被黑暗完全吞没,不愿生灵在长夜中承受孤寂。这种拟人化的处理让月亮瞬间鲜活起来,仿佛一位慈母,用光亮的乳汁哺育着夜幕下的万物。更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强调了月光的平等与包容——她既照耀大海也眷顾小溪,既辉映高山也关爱小丘,在月光的国度里,没有大小贵贱之分,没有美丑之别,只有博大胸怀对万物的包容与关爱。这种超越世俗价值的宇宙平等观,正是月光最深邃的哲学启示。
作者巧妙地将望月与心理感受相融合,通过月光搭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远方与眼前的桥梁。在蒙蒙月色中,远方的游子忆起儿时玩伴,年迈的母亲念叨着孩子的小名;昔日的学友重温青春岁月,天地相隔的恋人追忆往事缠绵。月光如水,流淌着人类共通的情感记忆;月光如梦,编织着心灵深处的柔软寄托。作者精准捕捉到月光与人类情感的微妙联系,揭示了月光为何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没有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一反问,道出了月光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
《望月》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文风既有古典散文的典雅,又不乏现代散文的灵动。文中“温柔似水,明亮如镜”的比喻,让人联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空灵意境;“圆的是那么丰满,亏得如此缺陷”的对比,又暗合了苏轼“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慨叹。作者引经据典而不露痕迹,化古为新,将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与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完美融合,创造出既熟悉又新鲜的审美感受。特别是对月亮盈亏变化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被提升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不圆满才是永恒啊!”这一感悟,与释家“娑婆世界”的本质认知不谋而合,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辨能力。
《望月》的写作特点彰显了散文艺术的至高境界。作者以月亮为经,以情感为纬,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心灵图景。文章结构自然流畅,从月亮的出现到月光的普照,从外在景物的描绘到内心世界的探索,从具体意象的刻画到抽象哲理的升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结构驾驭能力。在表现手法上,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技巧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韵律感。而最令人赞叹的,是贯穿全文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宇宙情怀,那种超越个体悲欢的生命智慧。
《望月》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月亮的诗意与哲学,也重新认识了散文的魅力与力量。在这篇作品中,卫红春不仅完成了一次对月亮的深情告白,更实现了一场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家园的穿越之旅。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迷失方向时,不妨抬头望月,在那温柔的月光中,或许能找到心灵的归宿与生命的答案。
西安作家王博的点赞评论:
《望月》以月光为媒,织就一幅温柔而深邃的夜之画卷。作者笔下的月,既是抚慰大地的慈母,又是平等凝视万物的哲人——它不择高低贵贱,只以清辉包容山海草木。文中对游子、母亲、学友的追忆,更将月光升华为情感的载体,让朦胧的月色承载人间聚散与相思。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对月相盈亏的解读:圆满与残缺的轮回,恰似人生的隐喻。文字如月光般流淌,不事雕琢却直抵人心,在静谧中唤醒对永恒与缺憾的沉思。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