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仪轨主要包括斋戒、坛醮、礼仪功课。
斋戒: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祷。为表示郑重虔诚,祭祷者须清洁身心,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此谓斋戒。
“斋”,其本意为斋戒,在宗教含义上常常是指为了达到灵性或虔诚的目的而进行的禁食或节制。例如,伊斯兰教的斋月是穆斯林每年进行的一个月的禁食,从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进食、饮水和性行为。基督教的四旬斋是在复活节前40天内禁食和节制,以纪念耶稣基督的受难和复活。
除了宗教方面,斋也可以是为了追求健康、减肥或清洁身体而采取的饮食习惯。一些人可能选择斋戒某些食物或饮料,如素食、无麸质食品、无糖食品等,以改善身体状况或满足个人信仰。
斋是大多数宗教共有的仪轨内容。主要包括心斋、口斋、身斋,以及特定的饮食禁忌。以心斋为重。
心斋强调修心,通过一定的仪式达到“心斋”的高度,从而通感神明。这包括通过一定的仪式和仪式音乐,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与神明的沟通。
“口斋”指道教徒必须常念师传的道经和佩持道家的驱使鬼魂的符号,强调对经典的学习和持守。
“身斋”涉及身体的行为规范,如不杀生、不荤酒、不得口是心非等,以及特定的饮食禁忌,如五荤三厌的禁忌。
道教的饮食禁忌包括五荤三厌的禁忌,即不食用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辛菜,以及狗肉、大雁、乌鱼等三种肉类。这些禁忌旨在防止食用这些食物后影响修行者的心灵净化和与神明的沟通。
道教的斋戒除了身心要求还有供养。“供养”指的是信士通过人力、物力、财力乃至精神上对道观和道众日常修行的支持和帮助。供养包括但不限于提供香、花、灯、水、果等供品,以及在物质或精神上帮助有困难的人,乃至对众生的爱护,对自然环境、生活中的用具设施生感恩和爱惜之心,以及爱护自己的身心等。供养不仅限于物质上的供奉,还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旨在助人成就,增加信士的德业资本,同时也是一种布施,施出供品而作供养,奉献自己以利他。
在道教中,供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通过供养神明和道众,信士表达了对道的敬仰和信仰,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福报和功德。供养的物品和方式多种多样,这些供品不仅是对神明的恭敬,也是连接信士与道之间的桥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道教中存在供养的概念和实践,但道士本身是不接受供养的。道士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道观的收入和其他形式的捐赠,而不是直接接受信众的供养。这是因为道教戒律规定,道士不得接受信众的财物供养,以避免产生私心和违背道的精神。
道教的斋戒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修行方法,旨在通过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修心来达到与神明沟通、提升个人修行境界的目的。
道教戒律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戒”“五戒”“八戒”等,不赘述。
坛醮:道教做道场,总是将斋戒与坛醮联在一起,故常斋醮连称。醮即设坛祭祷,主要内容为上供祭神、谢罪忏悔、上章祈祷,伴以念经、礼拜、奏乐。
坛醮可分两类:一类为“清醮”,如祈雨消灾、却病延年、传戒受戒、护国安民、庆祝圣诞等;另一类为“幽醮”,如摄召亡魂、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还有一种说法叫“大醮”。大醮原指道教的一种隆重的祭天神的仪式,后来泛指各种消灾求福的善举。大醮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其目的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醮与斋醮的区别在于,斋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礼的一种称呼,而大醮特指规模大、连续进行时间较长的道教仪典。有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
在道教宫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道场上常见的仪式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对蛔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有“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之说。
施食: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也是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象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道教的另一仪轨为礼仪功课。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比如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礼仪功课”是指道士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对神仙行叩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