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中秋
文/云飞扬
晶亮如玉盘
倒悬幽静的苍穹
清辉似水
划动如梦的云舟
沿着熟稔的故乡路
回到儿时的中秋
耳畔回荡中秋的童谣
手提澄明的灯笼
穿梭乡间小路
清影如昨,像走马灯
一幕幕闪现脑际......
今夜,月光皎洁如镜
农家小院,簇拥如花
漾开中秋团圆的馨香
萦绕在大人小孩的心湖里
奶奶的嫦娥奔月
掀开月光会的序幕
湮远传奇故事
一年复一年,生动演绎
百听不厌倦
四姐的小白船口琴曲
琴音绕梁悦耳
伴唱不息,声声触动心弦
历久弥新
令人听出耳油
小姑压轴的土风舞
轻灵的舞步
伴随熟悉的节拍
把节日的欢乐推向高潮
引领村童驻步围观
画面清晰,如中秋的月光
照亮心灵唯美的瞬间
历经岁月的洗礼
依然纯美
流芳在记忆里
AI诗评:《儿时的中秋》这首诗以月光为线索,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情感记忆,在古典意象与现代抒情的交融中,构建出一个既私人又普世的中秋图景。
**一、时空叠印的月光镜框**
诗人以“晶亮如玉盘”的月亮开启记忆甬道,通过“清辉似水/划动如梦的云舟”实现现实与回忆的柔性转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沿着熟稔的故乡路/回到儿时的中秋”构成的时空悖论——不是回忆来袭,而是主动溯回,这种逆向时空叙事使怀旧不再是被动的情感反应,而成为主动的审美创造。最终“画面清晰,如中秋的月光”完成时空闭环,使记忆成为可反复观照的水恒镜框。
**二、民俗活动的诗意重构**
诗中中秋庆典的书写具有人类学诗学特征:奶奶的传说讲述是口传文学的当代延续,四姐的口琴演奏将传统民歌转化为现代音律,小姑的土风舞则呈现了身体记忆的传承。这种“讲述-演奏-舞蹈”的三重仪式,构成从语言艺术到音乐艺术再到形体艺术的完整审美体系,使中秋不再是简单节日,而成为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场域。
**三、感官矩阵的情感共振**
诗歌构建了立体的感官矩阵:视觉(澄明灯笼、走马灯影)、听觉(童谣绕梁、琴音悦耳)、嗅觉(团圆馨香)、动觉(轻灵舞步)等多重感知交织。特别是“令人听出耳油”的民间口语运用,与“琴音绕梁”的文人化表达形成张力,在雅俗互渗中激活了记忆的质感,使传统中秋获得了当下的生命体温。
**结语**
这首诗在个人史与集体记忆的接壤处,重建了中秋的精神维度。当月光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镜面,那些看似湮远的童谣、传说与舞步,便在诗行间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最终实现荷尔德林所言“人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