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城六胜景
憨子
秦汉胜景之一. 茂陵汉韵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茂陵村,占地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其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据考证,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1961年,茂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实的汉武帝刘彻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他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在位期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发动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深入大漠数千里,基本打垮了强横数百年的匈奴,开辟了丝绸之路,拓宽了汉帝国的疆域。但他一改汉高祖以来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迷信谶纬,停止了高祖立国以来的与民休息政策,大肆扩建上林苑,畜养歌姬宫女,后期的对外战争更是变成穷兵黩武,人民负担加重到难以承受,朝廷上下怨声载道,全国各地饥民造反不断,整个国家危机四伏,甚至连自己的皇后、儿子也被他逼死。幸好的是晚年有所醒悟,下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错误:“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重新回到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
汉武帝“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最严重的过错之一就是为自己修陵墓。《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从自己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年)开始,到至后元二年(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另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是两汉陪葬最为奢侈的皇帝。也正因为此,茂陵也称为盗墓贼最爱光顾的帝陵,史书明确记载的大规模的盗墓在汉代就发生了四次,也算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报应吧。
同其他皇帝一样,茂陵的陪葬墓很多,但又与其他陪葬墓不同的是茂陵有三座特殊形制的陪葬墓很值得观瞻。
第一个是霍去病墓,“为冢象祁连山”,用以表彰霍去病的不朽功勋。该墓底部南北长101.50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
第二个是卫青墓,“为冢象庐山(阴山)”,用以表彰卫青的不朽功勋。卫青为汉武时大司马大将军,七击匈奴,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了河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去世,谥号烈侯,陪葬墓紧邻外甥霍去病墓”。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体积94412立方米。
第三个是李夫人墓,对了,就是那个“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李夫人墓史称英陵。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因其形被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
除了墓冢之外,最能体现汉韵的还是茂陵雕塑。
茂陵石雕,是指现在保存在茂陵博物馆内的汉代石雕,这些石雕原来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墓前及墓四周,共有16件。这些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5年,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对霍去病墓纪念碑式的巨石群雕进行鉴定和审评,依其每件石雕文物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16件石刻中,鉴定为国宝的国家一级文物有12件,分别是: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与熊、怪兽吃羊、野猪、伏虎、卧牛、卧象、蛙、蟾。其余石鱼两件、石刻题记两件。
茂陵的群雕兽像、人兽相博的艺术造型,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是中国大型雕刻的鼻祖,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体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在十六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起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如石雕马踏匈奴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侵略者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纵观茂陵石刻,体现汉人雄浑博大、威武豪迈、昂扬奋进、自信自尊的精神面貌,看后不由人不壮志凌云而热血沸腾!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到陕西不看茂陵石刻,您就感受不到汉人那种大气之所在”。
秦汉胜景之二 杜邮春草
“杜邮”即秦时的杜邮亭,故址在今秦汉新城龚西村与任家嘴之间,为秦将白起伏剑和葬身之地,有白起墓和祠。秦人崇将尚武,白起屡建奇功却被秦昭襄王赐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念”,为其修墓建祠。秦始皇即位之后,念白起劳苦功高,把他的儿子白仲分封于太原,千年之后,白氏家族后裔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追忆先祖白起,这样写道:“后非其罪,赐死于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宋人宋敏求的《长安志》中记载白起祠庙在咸阳城中,这表明,从秦至唐的白起祠庙一直存在。
因为杜邮亭所处的位置在北蟒山下,北高南低,北蟒山在此处向南伸出了一个山嘴,今人称其为任家嘴,杜邮亭就在任家嘴的东面。因为北蟒山与任家嘴正好挡住了寒冷的西北风,古渭河就在任家嘴下流过,所以杜邮亭背风向阳,湿润温暖,这就使当地的春草萌发的比其他地方都早,每年打春时节,其他地方还是枯草凄凄之时,这里却已芳草萋萋。冬天来往商旅都爱在杜邮亭歇脚住店,见此情形多很奇怪,传为白起死非其罪,热血常在,所以这里要比其他地方暖和,草也因其热血浇洒而早绿。于是杜邮春草的名声就传扬开来,成为骚人墨客探春和凭吊之地。明万历年间咸阳知县李采繁有诗说此情景:“侵阶芳草自春色,满地游人空泪斑,报国未终身早丧,英名幸得重丘山。”
杜邮春草作为咸阳一景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形成,唐武德年间在杜邮建新的咸阳城,白起墓、祠都在城中。此后直到明代之前这里都是咸阳城区,杜邮春草就只在白起墓地可以观赏,这就有了杜邮春草专指白起墓地的春草。但明初将咸阳城移至当时的渭水驿,即今天的咸阳老城,原来的咸阳城渐次消失,但白起墓祠却保留下来,成为明清文人的游览寻春之地。上面所说的李采蘩对杜邮春草的赞词就说的是咸阳城迁走百年之后杜邮情形:“蝉噪蛙鸣,似带当年之恨;狐潜兔隐,如喋今日之愁。田翁道,原范睢令人凄惨,游客谈诗作,曾助我咏歌。是为一景。”清康熙年间咸阳坡刘村的大医刘企向曾凭吊白起墓,留有杜邮怀古一诗:“黄土一抔渭水滨,道傍碑峙伴渔纶。生前已被秦王恶,死后还遭宋祖嗔。野草风吹舒旧恨,闲花雨洒泣前因。将军武略孙吴并,智信勇严惟欠仁。”“黄土一抔(音pou)”说的是白起墓,“道傍碑峙”说的是白起的墓碑,这表明清代白起墓及碑尚存。
白起(?—前257年),秦时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名将,史载其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独居二分之一。《史记》记载长平一战就杀赵降卒40万,因之后世名声不佳,有“人屠”、“杀神”、“战神”的称谓。但按照《史记》等文献资料考证,白起被赐死确实是一桩冤案。白起杀降40万的功过我们姑且不论,长平大胜后白起主张乘势攻下邯郸,灭亡赵国,永绝一个秦国强敌,但秦昭襄王却听信宰相范雎之言下令退兵。数年之后,昭襄王又想攻打赵国,派白起为将,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襄王不听,先后派王陵,王龁率兵攻打邯郸,结果都如白起所料,秦军伤亡惨重,不得已,昭襄王又令白起为将去指挥战争,白起以有病为由再次拒绝领兵,并建议撤回秦军。三个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罢免了他的所有职务。白起被免职后匆匆离开咸阳回老家眉县,宰相范雎向昭襄王进言,说白起不服秦王,怏怏有怨言。昭襄王听信范雎,派人追到杜邮,令白起自刎。据说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坑杀,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从白起与昭襄王的矛盾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白起作为军事统帅考虑的是整个秦国的利益与秦国士兵的伤亡,以及作战的时机,对战争洞若观火。昭襄王考虑的是自己的面子与臣僚对自己的忠诚,只看到白起对自己有怨言。两相比较,白起因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秦民的爱护而获罪于秦王,这才是人们同情白起的根本原因。咸阳民间至今流传有“白气(起)冲天,一股青烟”说的就是白起为了国家利益冒犯君王必然没有结果。唐太宗李世民说:“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可谓明君。
白起除了对国家的忠诚之外,其作战指挥艺术也代表着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平。他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能未战即可知胜败,从而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从战略思想上看,白起用兵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首要目的,每战必求歼敌,这正是战国时期总计歼敌二百万,白起独占一百万的原因。就连两千多年后的毛泽东也称赞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大约正是因为白起对国家的忠诚和精通战略战术,因而一直为后世所敬仰。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设置武庙,白起为吕尚。张良之外配享的十名将之一。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仍是其中之一。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
2011年5月,企业家白凯、白永志慷慨解囊、捐资修缮,立起了秦武安君白起墓碑,并制作了青石香炉、供桌等祭奠设施,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初步整修。在此期间,韩国、马来西亚及台湾和内地十余省区白氏宗亲来此拜祭。11月3日,白氏宗亲代表在咸阳举行了隆重的白起墓揭碑仪式。此次白起墓的修整,对白氏家族来说,固然是光宗耀祖之事,但对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的无私贡献?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今天的杜邮在现实的地理区划中已经消失,杜邮春草换成了生机勃勃的居民小区与企业单位,但白起墓还在,白起的精神还在。它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忠诚奋斗。
秦汉胜景之三 周陵蓊郁
周陵,指咸阳市区北面约5公里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园。蓊郁,形容陵园内树木葱茏阴郁、四时景色绮丽之貌。
周陵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后面现存古柏2000多棵,四季青翠苍劲,陵前现存木牌坊(文王坊)一座,献殿两座、配殿两座,均为明代建筑,古朴庄严。另有宋以后历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40余通。
周文王,名姬昌,周族首领,商纣王时封为西伯候,文王采用仁治策略,治国有方,礼贤下士,宽厚待人,深得民心,国家农桑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商纣王恐其势力过大,借机将其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县)。相传他在羑里潜心研究八卦,演化成六十四爻,成就探究天下之理的中国第一部经书《周易》。在姜子牙的协助下,文王讨伐周边诸候,逐渐将周的疆域扩大到中国的西、北和西南,《论语·泰伯》评论“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晚年时灭掉崇国,将都城从程(今韩家湾一带)迁丰,(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村一带),《诗·文王有声》篇歌颂“作邑于丰”,由此对商朝采取了进逼形势,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迁都不久,文王逝。《史记·周本纪》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武王灭商建周,始称王,追封姬昌为文王。
周武王,名姬发,生于今岐山县周原,承继周文王余烈,广纳贤才,富国强兵,后再孟津与诸侯会盟,起师罚殷,经牧野之战后,灭商建立周朝。在沣河之东建立镐京,与文王所建沣京并称丰镐,为西周都城。
周文王和周武王继承和发展了周族先祖后稷和公刘开创的农耕文化,翦灭残暴的商纣政权,建立了周王朝,奠定了周礼制度。三千多年以来,中华土地上的历代王朝和各族政权,无不对他们尊崇备至,儒学更是对他们顶礼膜拜,先师孔子曰“郁郁乎吾从周”。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也就成了华夏子孙共同崇拜的偶像,受到各代人的以祭祀方式表达的敬仰和怀念。因此,周陵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祭祀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姜太公的圣地。
史书记载的对周文王、周武王的庙祭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东汉后期,在汉家陵阙衰落的同时,咸阳的周文王陵、武王陵却在民间被尊奉起来。《魏书·地形志》所记的“石安县有周文王祠”,魏的石安县就是咸阳县。北魏时,长安的州牧和郡守常祀周文武庙。延兴四年(474年)四月,魏孝文帝派东阳王拓跋丕祭周文王和周武王庙,算是秦汉以后对周文武王的最高规格的祭祀。《文献通考》记载,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束力周文王、武王祠宇,在咸阳者,宜令有司精加修饰。”
由此可见,咸阳原上的周文武陵,从发生祭祀到现在,已有约1800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由东汉末到五代末,即公元220—960年。这700多年里,是“俗祭”阶段。在此阶段内发生的祭祀活动,多是民间的祭祀活动。第二阶段,由北宋初开始,是官方在咸阳祭祀周陵的阶段。宋开宝六年(973年)刻石立碑的《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现存咸阳市博物馆)记载:“我皇所以览虎观之史籍,披职方之图志,丰邑故地,得其旧陵。因命守臣,躬往省视:乃曰陵寝如故,而荒榛之路弗禁於樵探;庙宇甚陋,而牲牢之奠无闻於俎馔……”。宋王朝决定对周文、武王陵“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宋史·礼八》)。金代,在京兆府(未著详址,但京兆府辖咸阳)对周文武王三年一祭。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人勘察咸阳的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景帝、武帝等陵。发现诸陵的陵寝被盗发者掩埋好,陵丘被破坏者填补好,陵庙被拆损者修葺好。每陵设陵户五人守视,每三年,朝廷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及有司前往陵前致祭。陵庙所在地的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即夏历二月和八月的前十天),择日致祭”。今周陵还存有明洪武年间的祭祀周陵的碑石一通。清代帝王尤其重视祭祀“周陵”,由皇帝派钦差定期或不定期地致祭,凡有重要国事或盛大庆典都要祭文王武王陵。
民国期间,“周陵”同黄帝陵并列为祖陵祭奠,每年清明祭祀成为定制。“周陵”祭奠由陕西省政府主席担任主祭,有时中央委派特派员主祭。民国二十一年春,民国总统蒋介石曾亲自拜谒“周陵”,并在周陵栽植柏树数千。今周文王殿前的两棵生机勃勃的柏树,据说就是蒋氏手植。
由此可知,从封建社会以来,历朝历代一直视咸阳周陵为文王、武王之墓,尤以祭祀文化突出。历代统治者均有祭祀“周陵”的习俗。尽管现在人们质疑周陵为战国时期的秦王陵,但不容置疑的是“咸阳祭周”是2000年历史文化的积淀,1000多年的规制,这个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近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周陵进行了全面整修翻新,开发旅游资源。重修围墙,整修献殿、登陵踏步和碑楼,翻修东西碑廊和配殿,泥塑彩绘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像,对文王、武王陵和陵园进行绿化等。游客在拜谒周文王、周武王的时候,也可以登周文王陵四野展望,不仅可以体会一下周陵的蓊郁之气,更可以看到毕郢原与渭河平原“葱茏佳气万千春”的壮观景象。
秦汉胜景之四 戚山惜玉
“戚山惜玉”之“戚山”,俗名戚家山,即今秦汉新城渭城办坡刘村西高地。在戚山上原有一相当宽的深沟,当地人称戚家沟。深沟北部宽敞如庭院,南部环绕着一块方形高地,形如孤岛,岛上建庙,名戚山寺。
“戚山惜玉”之“惜玉”,即怜香惜玉之意。因为戚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彘戚妃(又称戚夫人)安葬之地,山上又有戚夫人庙。因为戚妃死的太惨,人们来到戚山,凭吊戚妃,抚今追昔,难免顿生哀其不幸,怜其不智的伤感心情。
根据历史记载,戚夫人是刘邦在汉中做汉王时所娶的部下大将,定陶人戚鳃的女儿,因其貌美如花,能歌善舞,刘邦十分宠爱,生子刘如意。刘邦称帝之后,总觉得他和吕雉生的儿子刘盈懦弱,而刘如意像他,就产生了废弃太子刘盈,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心思。戚妃知道刘邦的心意,也多次乞求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本来就对戚妃受宠不满,知道戚妃怂恿刘邦另立太子后更是与其结下深仇。刘邦另立太子的做法虽然遭到群臣与吕雉的反对,但却不为众人所动。吕雉为此非常害怕,后来用张良计,请来商山四皓为刘盈站队,刘邦见到后叹息:“刘盈的翅膀硬了,我是撼不动了。”他把在这想法给戚妃说了,这戚妃还是不依不饶的日夜啼哭求立如意。这当然瞒不过吕雉的耳目,导致仇恨更深。
作为以平民身份夺得天下的刘邦自然知道吕雉的刚毅,她能不经他的同意杀韩信,诛彭越,肯定不会饶过戚妃。于是生前对戚妃母子做了妥善安排,封刘如意为赵王,并要戚妃与如意立即到赵国去,并特地安排刚直的周昌为赵相保护他们,可惜这戚妃貌美人蠢,不愿离开咸阳。刘邦驾偃之后,吕后为了惩罚戚姬,就把她囚禁在永巷当中,剃掉头发,身穿朱红囚衣,带着枷锁做苦工。
本来这事情到此也就为止了,可是这愚蠢的戚妃又做了更为愚蠢的事情,最终害了儿子也害了自己。原来这戚妃自作《舂米歌》,边舂米边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米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希望儿子能够带人来营救她,这首歌彻底激怒了吕雉,担心留下他们母子会成为后患,于是把刘如意骗到咸阳后设法毒死,戚妃自己也被做成了人彘。
《史记》记载,吕雉处于极端愤恨的心里,“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令人奇怪的是,这吕雉吕太后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居然让孝惠帝刘盈去看人彘。刘盈仁爱孝悌,本来就为弟弟刘如意被母亲毒死而内疚,现在又看到父亲的爱妃也成了人彘,不禁伤心到极点,“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24岁时郁郁病死。
戚妃固然有错,但吕雉对她的的处理也太过残忍,所以同情都在戚妃一边。汉文帝即位之后,为实现父兄遗愿,笼络先帝功臣旧将(时戚妃之父戚鳃为北军统领,相当于今首都卫戍区司令),就下令将戚妃重新安葬。汉文帝将戚妃葬于何处?民间辈辈口耳相传说就葬在坡刘村西的高地上,并在此为戚妃修祠纪念,因而这片高地就被称为戚山。戚山上的戚妃墓和戚妃祠(民间称为戚山庙)就成了后人凭吊可怜的戚妃的地方。距今已经两千余年了。
北宋的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寰宇记》与稍后的宋人宋敏球的《长安志》都明确的记载了戚夫人(戚妃)墓、祠在汉哀帝义陵附近,宋敏求的《长安志》更以《咸阳古迹图》(下图)标注了戚夫人墓的位置,表明戚夫人墓就在戚山无疑,也说明直到宋代,戚妃墓、祠都是著名的古迹景点。
由汉文帝时期距今已经20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战乱不断延续,戚妃祠(庙)多次毁灭又多次重建。根据 “清康熙廿四年岁次乙丑七月朔一日”所立的新建《慈惠庵记碑》碑文记述,明代戚山上有庙曰慈慧庵,当地人称戚山庙。根据戚山庙每逢农历正月二十女娲娘娘生辰日就要举行庙会纪念,庙中祭祀的主神为女娲娘娘,但民间流传却说祭祀的是戚夫人。戚山现在尚存一民国三十六年(即1948年)十二月一日所立碑石一座,碑名为《荆、石老先师功高德重纪念碑》。碑文首行到第二行有这样的说明:戚山“乃西汉高皇时戚氏旧居之处也。”这也表明现在的戚山寺就是曾经的“戚妃祠”。
由于戚山寺处于戚山南缘的最高点,周围深沟围绕,仅有南边山门外一丈余宽的土桥呈近45度斜坡横跨于南沟之上,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站在戚山寺山门,南望秦岭逶迤,渭水浩荡、古都长安城阙楼台亭榭映日,沣、涝、潏、滈绕城入渭,八百里阡陌碧波摇风,正所谓关中形胜尽收眼底。而信佛朝山的善男信女,远在古长安城北,渭水之南即可望见宏伟寺庙,上塬之后,仰望佛寺肃穆庄严,耳听钟鼓乐鸣悠扬,一路行来渐次登高,不由你不生虔诚佛心。待到庙前,深沟崖壁如削,土桥高峻陡峭,山门城楼高耸,不由你不生敬畏之心。
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的大地震让戚山上的庙宇尽毁,顺治年间的佛教曹洞宗第三十世法嗣紫谷弟子中粲和尚重建慈慧庵,文革初期庙中尚有一碑,碑文说到乾隆年间香火最盛时,慈惠庵有僧房500余间,驻跸和尚数百。道光年间慈慧庵毁于回乱,民国时重修恢复旧名为戚山寺。文革前该庙还有大殿三座,后来全部拆毁。上世纪五十年代,南距戚山寺5百余米处尚有华表一对。文革后拨乱反正,附近村民集资重修戚山寺,后来得有缘人捐资,修成今天新的戚山寺。旧址被毁。
戚山寺在坡刘村西,坡刘村东另有国家5A景区张裕瑞纳酒庄。游客拜谒戚山寺后,可穿过坡刘村再游览张裕瑞纳酒庄,必有另一番感受。
秦汉胜景之五 长陵天朗
长陵天朗之“长陵”,指汉高祖刘邦的陵寝,又名长山,在咸阳市东约四十华里,今秦汉新城正阳镇后排村北面的北蟒山高处。陵园内两座封土都十分高大,西侧为汉高祖刘邦陵寝,封土东西长160余米,南北宽140余米,高约三十米。东侧的为皇后吕雉陵寝,封土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30米,高约32米,西侧的封土有明显的塌陷,底部近似塌陷成了长方形,东侧的封土保存完好,底部近乎是一个正方形。两陵本来就十分高大,加上又建在高出,从远处看去,巍峨耸立,气势非凡,非常的雄伟,让人不能不生高山仰止的敬畏之心。
长陵天朗之“天朗”,谓每当天气晴朗,天蓝云白之时,登长陵极目远眺,西望汉帝诸陵,历历可数,田连阡陌,郁郁葱葱;东望据泾浮渭,水雾淼淼,泾浊渭清,终成一色,南望长安楼榭,映日煌煌,秦岭逶迤,磅礴巍巍,北望九嵕横亘,云飘袅袅,泾惠灌区,勃勃生机,不觉间让人心清气爽,发人神思遐想。
明末清初的关中人白伦登长陵而心生感慨,吟一诗单道这长陵天朗:
高耸长陵逐鹿雄,长陵如在砀山中。
明禋不觉趋跄下,想见当年赋大风。
诗的第一句“高耸长陵逐鹿雄”中的“逐鹿”典出《汉书·蒯通传》。高祖责备蒯通劝韩信叛汉自立,蒯通解释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捷足者先得焉。”所以这一句意为秦末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最后却让埋在这长陵中的汉高祖得到了,赞扬汉高祖是当时无人能胜的“高材捷足者”。
第二句“长陵如在砀山中”中的“砀山”又称芒砀山,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所以这一句诗人感慨自己似乎进入了高祖当年斩蛇起义的芒砀山,为高祖奋起一展雄心而热血沸腾。
第三句“明禋不觉趋跄下”中的“名禋”指把祭品放在柴上焚烧产生的浓烟。这一句是说因为陷入前两句所说的沉思中,竟然感觉不到“名禋”,不知不觉的从陵顶走了下来。趋跄,疾行貌,但这里不是真的疾行,而是诗人感觉自己下来的很快。
第四句“想见当年赋大风”之中的“赋大风”是说汉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在沛县会见家乡父老,慷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所以这一句是说看到祭祀高祖的浓烟,不由人不想到高祖当年成为万众仰望的大汉皇帝面对家乡父老时豪情满怀的英雄豪情。
白伦的这首诗名为《长陵天朗》,内容却是感慨汉高祖的英雄一生,显然,诗人所歌颂的不是大自然的天高云朗,而是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前途明朗,是对一介布衣不屈不挠终于成功的颂扬。
真实的汉高祖不是《汉书》中所写的帝喾后裔,而是《史记》中所写的名不见经传的市井小儿。“刘邦”是他成事后才有的名字,而在之前他根本就没有名字,只以排行被称为“刘季”,也就是刘老四。至于他的父母,史记也只称“刘太公刘媪”,也就是刘老汉刘老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史记·高祖本纪》)。甚至高祖已经成为大汉皇帝之后,大庭广众之下也是这样问父亲:“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的成就和老二相比,谁更多些。”这说明刘家的老二也没有名讳。这样的家庭,只能说明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下层小民。事实上,按照史籍记载,48岁之前的汉高祖一直被人视为妥妥的“市井无赖”。
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战国晚期,谁曾看得起一个市井小儿?但这个刘老四偏偏就不认这个命,他的许多无赖行为其实就是他不认命的表现。中国有一句俗谚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这个不认命的刘老四却是在48岁之后带着数十个被征发去修秦始皇陵墓的农夫逃进了芒砀山,斩蛇起义当了土匪。后来有个拉长工的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当土匪的刘老四听了不知道多受鼓舞,反正,芒砀山的土匪刘老四变成了高举反秦大旗的义军首领。当时是六国贵族纷纷起事,士族儒生各显神通,正所谓群雄逐鹿,拼杀争斗。刘老四到底是市井小儿,与这些人相比较才能差的不是几个档次,但他不气馁,不认输,屡战屡败,屡败屡学,屡学屡战,还不断的向能人大牛学。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请君教我”,终于愈战愈强也愈败愈强,最终荡涤了六国群雄,逼死了霸王,成就了汉家的红色江山。
“市井无赖”以自己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把刘老四变成了刘邦,把“市井无赖”变成了大汉皇帝,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今日的人们都爱讲励志,这汉高祖刘邦就是最值得学习的励志典型。
这才是真正的“长陵天朗”!汉高祖为有志者闯出了一片郎朗的成功之天。
长陵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帝陵都没有的奇怪现象,就是长陵并置着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两座陵冢,且两座陵冢的大小几乎相同,这在几千年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绝无仅有,这也彰显着吕后政治功绩罕有所比。事实上,吕雉也是史书上唯一以“本纪”的形式做传的女人。细究起来,这又是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
根据《史记》的记载,吕雉的父亲因为刘老四的骗吃行为喜欢上了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并把女儿吕雉嫁给他。我们不知道这个父亲是怎么想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吕雉当时的心情,一个黄花姑娘,要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又有与寡妇偷情生子丑事,名声不佳的“市井无赖”,能高兴么?
人常说“大男爱少妻”,可怎么查历史也看不出刘邦有爱少妻吕雉的表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高祖为亭长时,常告之归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男人游手好闲,地里的活由老婆去干,这个老婆干活的同时还要照看两个孩子。想想看,吕雉幸福么?不过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吕雉绝对是个善良、勤劳和贤惠的妻子。
当刘邦亡命芒砀山的时候,吕雉不仅仅要担惊受怕、东躲西藏,还要照顾儿女、公婆,独立支撑全家老少的吃穿用度,还要不时长途跋涉,为前程未卜的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这样的妻子容易吗?
后来刘邦总算占了咸阳,有了自己的地盘,吕雉应该有个盼头了吧,不料刘邦吃了败仗,吕雉等一众家属为楚军所俘。在项羽营中做俘虏的两年时间里,吕雉作为敌对方的家属,估计会每每面对死亡威胁。死不可怕,让人恐惧的是等死。这种压抑对于一个男人来讲都不可承受,更不要说吕雉这个乡下的农妇。
公元前203年(汉四年)九月,楚汉议和,吕雉终于被放归。但当她见到自己舍命守候的丈夫时,丈夫的身边却另有一位年仅21岁、出身名门且能歌善舞的美女,并且这位女人还为刘邦生了一个年已2岁的儿子。想想看,已经38岁且被严酷生活摧残已久的吕雉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史记记载,已经是汉王的刘邦到那里都带着貌美如花的戚妃,而“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
终于,不可一世的霸王自刎乌江,刘老四变成了汉高皇帝,但这个高皇帝却要废了他与吕雉的嫡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换立宠妃戚姬的儿子刘如意,大臣们怎么反对也不起作用。要知道,这换掉太子刘盈必然要废掉皇后吕雉,你说这吕雉会怎么想?《史记》记载是:“吕后恐,不知所为。”
这事亏得张良为她出谋划策,让她请来了商山四皓给刘盈站台,这让刘邦感到恐惧。刘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吕后的皇后之位也稳定下来,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行使皇帝权力长达15年的女人,而且,站在社会发展进步和小民百姓的角度看,吕雉将皇帝这个职业干得还相当不错。
《史记》记载:“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刑罚罕用。”在吕雉主政的十五年间,她坚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让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战争的创伤得以恢复,犯罪率大为降低,真正地实现了国泰民安,这些政治实绩奠定了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大政治家的地位。
有一件事特别能够看出她的政治才干。
刘邦刚去世,匈奴的冒顿单于写给吕雉一封信,竟然要吕雉以草原的习俗嫁给他。这对于大汉而言显然是一种挑衅和侮辱,史载:看信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其他大臣多符合樊哙,唯有那个曾是项羽得力干将的季布表示反对出兵。吕雉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也没有因为多数人的意见去压制曾经的敌人,而是认真的听取季布对双方力量和时局的分析,最终选择季布的正确意见,让自己蒙羞忍辱去维护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和平。
后世的人们多诟病吕雉冤杀韩信、彭越,特别是残忍的将戚妃做成人彘,毒杀刘如意,封吕姓诸王。这些事情说到底是顶层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于百姓而言没有多大意义。站在人民的角度,她萧规曹随,不折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让由春秋到秦末数百年处于战乱中的人民在长期的和平中休养生息,这就是她的无与伦比的巨大功绩。
汉高祖的作为给励志者开创了一个充满阳光的前途,皇后吕雉更是中国女性的光辉榜样。如果说刘邦的成功为人们证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怀疑是正确的,那么,吕雉的成功就证明了男尊女卑,“牝鸡司晨”的思想是绝对错误的。这就是“长陵天朗”的真正意义。
秦汉胜景之六 正阳仙洞
正阳仙洞,又名真阳仙洞,正阳洞,正阳宫,因洞中曾有神仙塑像108尊,故当地人称百神洞。传说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名钟离权)修道之处。在今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办杨家湾村上毕郢原的半坡上。
根据陕西省道教协会网站报道的信息, 正阳宫,又称正阳洞,位于西咸新区正阳镇杨家湾村,主奉全真道祖师之一的正阳真人钟离权。道观建于塬坡之上,南临渭水,远眺终南,遗有明清以来的洞窟式道教建筑遗迹。
正阳宫现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所立的《正阳宫记》一通,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所立残碑一通,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所立的《重修正阳洞记》石碑一通等古代碑文,是十分珍贵的道教文物。
昔日的正阳宫可是风水宝地,景象非凡,背依苍翠毕郢原,面临清清兰池,洞内幽僻深邃,洞外景色宜人,如仙境一般。据当地人传说,正阳仙洞极深,由杨家湾这个洞口进去,直通毕郢原北面临泾河的崖坡上,虽言之凿凿,但无人深入走通,姑且记之。
正阳洞供奉的是全真教北五祖,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汉钟离,传说正月二十三日为汉钟离成道日,所以每逢正月二十三正阳宫都要过会庆祝,古会上人山人海,旗幡招展,鼓乐喧天,热闹之极。
早在元代,八仙的故事已被搬上舞台,舞台上的八仙,形象生动,装扮奇异,。作为八仙核心成员之一的钟离权,其形象特征是发髻梳在头顶两旁,髯过于腹,大眼睛,红脸膛,手执扇子,袒胸露乳,还时不时用扇子拍打几下大肚皮,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按照神仙传说,钟离权是汉代的一位将军,因为打了败仗慌不择路逃进深山,巧遇东华先生,就此开始学道,后来,钟离权入华山修道,号"和谷子"。随后东游泰山,遇到华阳茅真人把太乙刀圭、火符之诀传授给他,修成后号"正阳真人"。又入崆峒山谒见太上老君,老君赐号"云房"。经老君推荐,玉皇大帝封他为"太极左宫真人",钟离权从此正式名列仙班。钟离权成仙后做了很多扶困济危,惩恶扬善的事情,其中明代中期,小说《东游记》问世,钟离权与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共为古代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民间传说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以“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最广。正阳洞碑文记载为秦末汉初的钟离味,《列仙全传》引伸到东汉时的西征将军钟离权。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唐代确实有个名叫钟离权的道士。《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据宋代《宣和书谱》记载,钟离权曾写过一幅字,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汉钟离"。
明代嘉靖时《陕西通志》记载汉钟离,“咸阳人,生而奇异,美髯清目,身长八尺余,弃世事于正阳洞修炼”。清初编撰的《全唐诗》记:“钟离权,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道号为正阳真人。《全唐诗》录入其《赠吕洞宾》《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诗,《全唐诗外传》又录入《诗寄太原学士》《草书诗》两首。
《题长安酒肆壁三绝句》录之于后:
其一
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
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其二
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
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
其三
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
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
怎么样?读来还挺有点仙风道骨味道吧!
元代全真教影响达到顶峰,钟离权被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元世祖封钟离权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钟离权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传为汉钟离,才被附会为汉代人。
历史上的正阳洞曾经香火鼎盛,碑刻众多,据说宋元明清都有,但缺乏有效保护,大量石刻已灭失,或被砸毁,或被偷走。现在残存的经幢正面刻有“大宋建中靖国元年”等字样。在另一块“正阳宫记”的碑刻上刻有“至元二十三年”等落款。经咸阳道教协会等各方努力,2013年开始重修正阳宫,使正阳宫重获新生。
一入宫门,便是青龙白虎二位神君的雕塑,左侧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侧为白虎监兵神君。负责镇守山门。在龙虎殿的后面两侧,分别是吕祖殿与海蟾殿。
最后是正阳殿,殿内供奉着钟离权,三面墙描绘着他在《东游记》中的故事。
在正阳宫东边的新修建了一个大亭子,保护着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正阳洞记》石碑一方。据知情人讲:《重修正阳洞记》石碑原来在现存遗址的最南方,石碑处及其前部至建国初期尚有七真殿、南天门等建筑,今天已不存在了。正阳宫的西边、北边、东边有十几座土窑洞,其中有有黑虎洞、王禅洞、药王洞等黄土洞窟,都因年代久远破坏甚剧。
在亭子的后方是刻有“清虚洞天”门楣的洞窟,东立面别有一番天地。宫院中种植着一些松柏,由8孔幽深的窑洞环抱,从西往东顺序排列有三法洞、玉皇洞、三清洞、三官洞等。原各窟上部均有砖雕,现只三法洞有砖雕及“三法洞”刻字,各窟现均残留有壁画遗迹。今分别供奉有玉皇、三清等塑像,为改革开放后该处道教居士重建。三官洞内一石雕造像应为旧存。天井中部北侧玉皇洞前现排列有4方石刻,一为北宋残佛教经穜;其余3方为道教碑刻,最早一方为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正阳宫记》,文字清晰。其余为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失题残碑一方,宣统二年失题碑记一方——碑文内容已几乎漫灭,但隆庆□年(1570年左右)字样尚可辨识。
参观完正阳仙洞后,如果旅游者还有兴趣,正阳宫周围还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值得游览,其中西汉惠帝安陵、景帝阳陵和唐兴宁陵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兰池宫、汉长陵邑、汉安陵邑、鬼打城遗址亦清晰可寻,还有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秦汉战鼓、黑陶值得欣赏,其中阳陵景区1999年建成开放,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很值得参观欣赏。
憨子,本名刘彦强,笔名憨子,微信昵称草根,陕西咸阳坡刘村人。中教高级职称,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等著作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佳儿传奇》《儿媳要嫁前公公》等数百万言的中短篇小说、散文以及诗歌在各种期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